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理论重点

[文学的定义(狭义)]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文学接受]文学作品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但不能自己释放出来,作品的审美意义有待于读者的阅读。

文学接受就是要使文学文本的潜在的审美意义得以实现。

只有通过文学接受,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文学接受是文学文本的意义得以衍生的惟一环节。

[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学批评泛指对文本的一切阐释,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在其中。

狭义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运用某种理论对文学文本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阐释活动。

[文学欣赏]是一种积极接受。

文学欣赏的积极性表现在,要求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注重感受、体验,要有与自身经验相关的感受、体认和想象。

读者为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构成审美意象,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并获得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

[召唤结构]当代德国美学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

文学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表现性或描写性的,于是形成了非文学文本所没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形成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召唤结构”。

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使文学文本具有了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创造、开拓想象空间的可能。

[期待视野]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姚斯将其称为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是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

[共鸣]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指由于读者的思想情感,或经历遭际,与作家表达的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从而受到深刻打动,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三种:语象(非描摹性);形象(描摹型);意象(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一直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创作动机]动机指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动力,即导致行为发生的主观意图。

文学创作的动机是指促使创作欲望和创作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动力。

[文学的审美性]是指艺术作品通过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性情感。

文学审美性表现:语言形式的美;以文为戏的自娱[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呈现,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

“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艺术可以向人类最崇高的努力相抗衡的境界”。

风格的基本涵义是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独创性。

[艺术构思]指创作主体以想象的方式,对创作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使之凝聚成一个体现了创作意图的艺术整体的思维过程。

构思的具体目标是孕育形象、酝酿意蕴和安排结构。

[创作个性]体现于创作实践和创作结果中的个性特征,其显示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创作个性直接影响和规定着文学创作的个人化程度,是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有无创造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象化]“对象化”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最初由黑格尔提出,他用这个术语来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结果。

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对象化”的唯心主义含义,揭示了社会实践才是主客体关系变化的基础。

文学创作的对象化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把握生活材料,将外在于自己的生活材料,成为表现作家人生感受对象的过程。

对象化的过程即主体与生活材料发生深刻遇合的过程。

[母题]美国民俗学家汤普森说:“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是“能在民间传说中辨认出来的民间故事的最小单元”如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错认身份、老少婚配、儿子寻父、子女对父亲的忘恩负义等,以及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幻化、离魂、闺怨、复仇等。

[原型]①荣格心理学术语,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

②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原型,是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构思、形象、意象或情节类型,比如英雄、大地母亲、魔鬼、月亮、香草、石头等。

原型具有整合现实经验和调动接受心理的功能。

[艺术触发]在创作动机的驱使下,现实生活的某种因素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使之进入创作实践的过程。

从时间上讲,艺术触发可以分为当下的和长期的。

[灵感]创作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以及动静相济性等特征。

[互文性]互文性又译为“文本间性”,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摹仿]最初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摹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再创造]文学鉴赏的再创造是指,读者在作家审美创造的基础上,以自己切身的人身经验来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生活、情感以及艺术形象。

于是,读者的接受就有了个人的特点,作家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也因此不再是外在于读者的对象,因为鉴赏融入了读者自己的生活体验,本来是作为欣赏的对象,现在却与读者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阐释]所谓阐释,是指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

批评的阐释是一种渗透着抽象思维的科学理性活动。

它要在仔细阅读、玩味、领会之后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说明、归纳、推导、演绎。

这就使批评从感觉的范围转到思想的范围。

[“惯例”]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时候不自觉地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

“文学惯例”实质上包含着这样一些规范:第一,文学总是要呈现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第二,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文学蕴含着独特而又无限的意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学鉴赏的性质]①文学鉴赏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文学鉴赏的再创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对形象的补充和丰富。

b、对作品意义的发现与增添。

②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活动。

从根本上讲,鉴赏不属于认识活动,而是一种审美活动。

在文学鉴赏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

可以说,情感性是文学鉴赏的最主要特征。

[文学批评、文学欣赏联系区别]文学批评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一种认识性的接受活动。

①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文学欣赏是对作品的审美感受,而文学批评则是对作品进行逻辑思维的科学判断。

批评的本质不表现在个人喜好上,不满足感觉和直觉,它要对作品做出理性的判断。

②文学批评的二重性:文学批评是人类的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相互交叉、碰撞的产物,介于文学活动和科学活动之间,因而其性质也具有双重性: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文学批评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以理性认识为主,其思维形式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

作为文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批评的职能不同于文学创作,也不同于文学鉴赏;创造和鉴赏都是对对象的一种审美把握。

文学批评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文学批评必须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为前提。

不经过审美,没有对形象的审美感受,批评就不能进入文学世界,任何评价与判断,都无从说起。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在于其独创性。

文学风格是创作个性相对稳定的表现,显示了一个作家在题材选择、形象创造和主题提炼上的个性特点.当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取得了鲜明而稳固的表现形态时,就形成了人们所说的风格[言意矛盾]三种表现①“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

即“意”丰“言”寡、“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②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③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用禅宗的语言来说就是,“才涉唇舌,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

原因在于“在思维中最常使用的元素是词”,“思维和语言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言意矛盾的三种形态,说明文学语言活动必须克服两种困难:①克服文学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盾。

讲究语言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和形象性,都是文学摆脱这一困境经常采用的言说策略②言意矛盾发生在感受和思想生成的过程中。

先于个体存在的语言,以它所负载的文化蕴涵,以语言本身固有的结构和逻辑,影响、规范和限制着个人意识的发生。

只有面对现实,投入生活,坚守、执着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才有可能走出这种困境。

[影响接受的三个要素]期待视野;群体接受;艺术惯例①接受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姚斯将其称为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是指文学接受者事先拥有并作为标准或框架而带入接受活动的全部经验和知识积累,包括接受者从已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了解以及接受者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等,它相当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先在的“图式”②群体接受:群体接受是在一定社会心理和共同关心的问题的推动下,在一定时代文学风尚、民族审美文化积淀与艺术惯例的影响下形成的。

和个体接受相比,群体接受具有公共性和沟通性等特点。

个体接受:是指读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文学作品的接受。

其所接受到的内容受读者的接受需要、生活阅历、文素养以及接受心境的影响和制约。

③艺术惯例:惯例是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

艺术惯例体现为每一个艺术门类系统都是为了使该门类所属的艺术作品能够作为艺术品来呈现的一种结构形式。

所有不同的艺术门类系统都有属于自己的惯例。

[创作个性]形成和两个因素有关:创作实践;作家的个性。

创作个性表现:①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上的个性化②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作品意蕴的提炼上的个性化③作家的艺术表现和形式创造[文学批评标准]所谓美学标准,是指在评价文学作品时,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原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