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


学习要求:
1、背诵1.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 “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 “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 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 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理解“仁”的丰富内 涵。
学习目标
1、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学习重难点
理解孔子“仁”的含义。
1.6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 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 《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 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 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仁者爱人
心灵叩问
以爱的名义!
爱是什么? 你相信爱吗? 你知道世上有哪些类型的爱? 什么是人世间的大爱? 何人可成为你心目中爱的楷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 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 为仁学。
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 文》释为“仁,亲也,从人,从 二”,《礼记》郑玄注:“仁” 是“相人偶”之意,用以协调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1、仁者爱人即要求人人都学 会关爱别人。在此我们看到了 孔子不管尊卑贵贱,不管是残 疾人还是健康人,不管是老人 还是小孩,他都能做到彬彬有 礼,尽量为他人着想。 2、同样对万物,也以同等的心 对待。 3、孔子之所以这样做,说明 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 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 想社会。
作一作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 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 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 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 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 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 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 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 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 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 “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 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 各方面人才。
课堂练习
1、读完课文,知道“仁”的根本是什么吗?
孝弟。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做学问,所谓做学问,是要从 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死读书。所以孔子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问。”
2、“仁”的具体行为表现。
在志向上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课文小结:
5.26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 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 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 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 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 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1.下列各句中,标记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出则弟
弟:通“悌”,敬爱兄长。
B.忠恕而已矣
忠:对人尽心竭力。
C.何事于仁! 事:事情。
D.愿无伐善
伐:夸。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尧舜其犹病诸 B.己欲立而立人 C.老者安之 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谢谢观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