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PPT18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PPT18

⑦统治者自己要“身正”“欲善”“庄重”“孝慈”“举 善”,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
⑧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残民虐民,要广施仁政,关心人 民
四、相关成语: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
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食足兵:粮食富足,军备齐全。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
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
13·9,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
1·5, 16·1,正己
11·17,举贤(去恶)
12·9,富民
13·6,正己
12·19,正己,教民
• 何以伐为?
• 译文: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 (1)表示反问,不应该讨伐它。
• (2)何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何 以——以何,凭什么
• (3)为:读,语气助词,译为“呢”。 例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 书·霍光传》
• 国家: • 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 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 国就是指诸侯国。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 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封地就叫做 “家”。 • 社稷: •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在农业社会 土地和粮食关系民生和国家政权,是至关重 要的,古代皇帝和诸侯都祭社稷,后来就用 “社稷”代表国家。
第二章:道(道:通“导”,读dǎo,训导)之以政
第三章:冉(rǎn)有 既庶(shù )
第五章;道(道:通“导”,读dǎo,治理)千乘(shèng ) 之国
第六章:颛臾( zhuān yú ) 社稷( jì ) 何以伐 为( wéi )彼相(xiàng) 相(xiàng)夫子 虎兕 ( sì ) 柙( xiá ) 椟( dú ) 近于费(bì )
一、朗读正音
第一章:譬( )如 共( )之
第二章:道( )之以政
第三章:冉( )有 既庶( )
第五章;道( )千乘(
)之国
第六章:颛臾( ) 社稷( ) 何以伐为( ) 彼相( ) 相( )夫子 虎兕( ) 柙( ) 椟( ) 近于费( )
第一章:譬(pì )如 共(共:通“拱”,读gǒng,环抱, 环绕)之
《论语》选读
龙港第二高级中学 赵子山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 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 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 之《论语》。”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 ①适:到,往,动词。 • ②仆:驾车,动词。 • ③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 • ④又何加焉: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何加——加何,
做什么。 • ⑤富之:使……富。使动用法。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主谓倒装句。
教材内容归纳
• 第一章,孔子主张为政要以德,就可以 无为而治。
• 第二章,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 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比较,认为法 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对 违反规范却不会有羞耻感,而德治、 礼治,能使人对不守规则感到羞耻, 从而心悦诚服的遵守。
第二章,运用了对比修辞,将德治与法治产 生的结果进行对比。突出了道德礼仪在教育百姓 中的重要作用。
二、以德治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从各章中找出关 键词语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①富之教之(让百姓富裕起来,并对他们进行道德礼仪的 教育) ②足食足兵民信(储备粮食与军备,取得百姓的信任)
③敬事而信,节用爱人,施民于时(办事认真,恪守信用, 节约用度,惠爱百姓) ④均财富,修文德,反战争 ⑤反对统治者敛财 ⑥减轻赋税,还富于民
• 第五章,孔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做 事要认真,要讲信用,要节约,要爱民 。
• 第六章,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认为 治理国家要靠均、和、安,要修文德
• 第七章,孔子反对学生帮季氏搜刮民财
• 第八章,孔子学生有若建议哀公在荒年 降低税收以足民
• 第九章,通过对比,孔子认为统治者应 正身
• 第十章,孔子反对通过杀伐使百姓遵 纪守法,主张通过以身作则来感化百 姓
• 既来之,则安之:
(1)“来”和“安”都使动用法,意 思是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以后,就要 使他们生活安定。
(2)现在这个成语是指既然来了,就 要安下心来,有劝慰之意,跟原来 的意思不一样。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主语 谓语
宾语
君子疾恨那种心里想得到某样东西不肯直接说出来, 却一定找一个借口(的行为)
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
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 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 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 裂瓦解,不可收拾。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
虽:即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 而民善矣。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
草,草上之风,必偃。”
(1)于:向 (2)草上之风,必偃:上,动词,加上。 之,无义。“草加上风”,意为“风吹 草”。风吹着草,草一定会倒伏。
(2)所:处所,位置。
(3)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
(1)道之以政:道:通“导”,读dǎo,训导。 状语后置句。 (2)无耻:没有羞耻之心,古今异义。 (3)格:心悦诚服。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 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
儒家——德治 法家——法治

第八章:盍( )彻乎 第十章:偃( ) 第十二章:南宫适( ) 羿( 奡( )荡舟 躬稼( )
)善射
第八章:盍( hé)彻乎
第十章:偃(yǎn )
第十二章:南宫适(kuò) 羿(yì)善射 奡(ào)荡 舟 躬稼( jià )
二、重点词句落实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1)为政以德:以,用。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德治”。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多 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 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鸣鼓而攻: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 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上,加上。偃, 倒伏。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 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 第三章,孔子主张对民要富而教之。在孔 子看来,富是治国前提,教才是治国目标 。有意思的是,孔子的这种主张似乎表明 他深知今天所学的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 第四章,孔子认为为政要讲经济建设,要 讲国防,还要让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 得已的情况下,即使牺牲国防、经济,也 要让百姓信任。可见取信于民,在孔子眼 里是很重要的。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1)以:连接词,与“而”同。 (2)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3)临之以庄,则敬:前句对当政者而言,后句
对老百姓而言。临,对待。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 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 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 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 “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 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 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 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
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 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
(3)使:役使。
《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 (1)“无乃……与?”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恐怕(莫非)……吧”。 (2)“尔是过”,宾语前置句,用是来提宾。
“尔是过”——“过尔”是指责的意思,“过” 的宾语是“尔”,即你们。 (3)此句中的“是”,助词,起提宾作用,不译。 类似的用法有”“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 “是”在文言文中最基本的用法是指示代词,解 释为“这”,后面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 过与”“夫如是”都是这个意思。
粮食
国防
信义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 而爱人,使民以时。
(1)道:通“导”,治理。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每 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 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 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 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 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 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