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作业一、以烧土火丝菌为例,说明子囊菌有性生殖的过程。
答:有性生殖开始时,部分菌丝体的分枝分别形成多核、较小的雄器和较大的产囊体。
当雄器与产囊体上的受精丝接触后,在接触点形成一个孔口,雄器中的许多细胞核就通过受精丝进入产囊体,与其中的细胞核配对形成成对的双核。
随后从产囊体上形成若干产囊丝。
产囊丝还可以分枝。
产囊丝和它的分枝顶端细胞有一对核,一个来自雄器,一个来自产囊体。
产囊丝发育形成子囊。
产囊丝的顶端细胞,先弯曲成钩状体,称作产囊丝钩。
产囊丝钩中的双核并裂后形成两个隔膜,分隔为3个细胞,顶端和基部细胞都是单核的中间双核的细胞称作子囊母细胞。
子囊母细胞中的双核进行核配成为一个二倍体细胞核。
子囊母细胞伸长,其中二倍体的细胞核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倍体细胞核,每个单倍体核又各自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最后形成8个单倍体细胞核。
这些细胞核和它们周围的细胞质形成8个子囊孢子。
在子囊母细----胞发育过程中,产囊丝钩顶部的单核细胞可以向下弯曲与基部的单核细胞融合形成双核细胞,并继续生长形成一个新的产囊丝钩,再次形成子囊母细胞并发育成子囊。
这一过程可以重复多次,结果形成成丛的子囊。
从雄器与产囊体的细胞核配对开始到双核在子囊母细胞中核配,是子囊菌的双核阶段;子囊母细胞中的双核核配到减数分裂之前,是子囊菌的二倍体阶段。
子囊菌在核配后紧接着就进行减数分裂,因此它的二倍体阶段很短。
二、子囊菌子囊壁的类型分为哪几种,子囊孢子是如何从子囊中释放的?答:子囊壁的类型有单囊壁、双囊壁、原壁子囊壁。
在子囊成熟后子囊壁大多仍然完好,少数子囊菌的子囊壁消解。
有些子囊的顶部是封闭的,无孔口,子囊孢子释放时,子囊壁消解或破裂;有的顶部有孔口、狭缝或囊盖,子囊孢子通过子囊顶部的孔口或狭缝释放。
三、什么是子囊果,子囊果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称子囊果。
1.闭囊壳特点:子囊果包被是完全封闭的,无固定的孔口,子囊有规律的排列。
2.子囊壳特点:子囊果的包被有固定的孔口,子囊无规律的排列。
3.子囊盘特点:子囊果呈盘状。
4.子囊座特点:子囊产生在子座组织内,子囊周围不另外形成真正的子囊果壁。
四、子囊菌亚门的分纲依据有哪些?分为几个纲?各纲有何特点。
答:根据子囊果的有无、子囊果的类型、子囊壁的特点和子囊排列方式等将子囊菌亚门分为6个纲。
各纲及其特征:(1)、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无子囊果,子囊裸生。
(2)、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子囊果是闭囊壳,子囊无规律地散生在闭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解。
(3)、核菌纲(Pyrenomycetes):子囊生在有孔口的子囊壳内,或有规律地排列在无孔口的闭囊壳基部形成子实层。
(4)、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座,子囊是双囊壁的。
(5)、盘菌纲(Disc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盘。
(6)、虫囊菌纲(Laboulbeniomycetes):子囊果是子囊壳,营养体简单,大多为无隔菌丝体,不产生无性孢子,均为节肢动物的寄生菌。
五、简述子囊菌亚门中重要10个属的形态特征及所致重要植物病害1种。
答:1.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闭囊壳上的附属丝不发达,呈短菌丝状,闭囊壳内含多个子囊;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近球形。
如:禾布氏白粉菌引起禾本科植物白粉病。
2.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闭囊壳内产生1个子囊;附属丝刚直,顶端为一次或数次整齐的二叉分枝。
如:苹果白粉病菌引起苹果白粉病。
3.叉丝壳属(Microsphaera):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顶端有数回叉状分枝。
如:山田叉丝壳为害核桃。
4.赤霉属(Gibberella):子囊壳单生或群生于子座上,子囊壳壁蓝色或紫色;子囊孢子有2~3个隔膜,梭形,无色。
如:玉蜀黍赤霉引起大、小麦及玉米等多种禾本科植物赤霉病。
5.球座菌属(Guignardia):子囊顶壁厚。
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单细胞,无色。
如:葡萄球座菌引起葡萄黑腐病。
6.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子囊座着生在寄主叶片表皮层下。
子囊初期束生,后平行排列,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双细胞,大小相等。
如:瓜类球腔菌为害瓜类的叶片、茎蔓和果实,引起蔓枯病。
7.单丝壳属(Sphaerotheca):闭囊壳内产生1个子囊;附属丝菌丝状。
如:单丝壳引起瓜类、豆类等多种植物白粉病。
8.球针壳属(Phyllactinia):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刚直,长针状,基部球形膨大。
如:榛球针壳引起桑、梨、柿、核桃等80多种植物白粉病。
9.钩丝壳属(Uncinula):闭囊壳内有多个子囊;附属丝顶段卷曲呈钩状或螺旋状。
如:葡萄钩丝壳为害葡萄。
10.长喙壳属(Ceratocystis):子囊壳有长颈,子囊壁早期溶解,没有侧丝。
如:甘薯长喙壳引起甘薯黑斑病。
植物病害: 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的状态.症状: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特征性的异常状态。
病状:在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病征:是指在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真菌:是具有细胞核、能产孢而无叶绿素的生物。
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典型的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
菌丝变态:真菌在对不同外界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过程中,产生各种类型的菌丝变态。
(有吸器,附着胞,附着枝,假根,菌环和菌网)同宗配合:有些真菌单个菌株就可以完成有性生殖称为同宗配合。
异宗配合:是指单个菌株不能完成有性生殖,需要两个性亲和菌株共同生长在一起才能完成有性生殖的现象。
二.简答题:1、植物病害病状、病症类型有哪些?答: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病症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脓状物。
2、病害三角包括哪方面的内容,分析病害三角对我们有何帮助?答:病害三角:病原生物、寄生植物、一定的环境条件。
帮助:分析病因、侵染过程和流行,以及制定防治对策。
3、植物病害症状对病害诊断有何作用?答:掌握大量的病害症状表现,尤其是综合症和并发症的变化以后,就比较容易对某些病害样本做出初步的诊断,很快就能确定它属哪一类病害,它的主要特征在哪里,以及病因是什么等。
4、植物病原真菌菌丝体变态类型有哪些?各有何功能?答:植物病原真菌菌丝体变态类型:吸器、附着胞、附着枝、假根、菌环和菌网。
功能:吸器:吸收营养,附着胞:粘着物质,以粘着在寄主表面,形成侵入丝,更有利于其侵入。
附着枝:附着或吸收养分。
假根:伸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
菌环和菌网:扑捉小动物获以取养料。
5、什么是准性生殖?准性生殖的步骤?答:准性生殖是指异核体真菌菌丝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可以结合成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这种二倍体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交换和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的过程。
步骤:1形成异核体2形成杂合二倍体3有丝分裂交换与单倍体化。
6、什么是真菌的无性繁殖、有性生殖?各产生哪些无性孢子及有性孢子?答:真菌的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两性细胞的配合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真菌无性繁殖产生的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真菌的有性生殖是指真菌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真菌有性繁殖产生的有性孢子: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1.1.名词解释:整体产果:指少数低等真菌在进行繁殖时,整个营养体转变为繁殖体。
分体产果:真菌在进行繁殖时营养体的一部分转变为繁殖体。
层出现象:指新孢子囊从释放过游动孢子的空孢子囊里面长出来或从成熟孢子梗侧面长出。
双游现象:在有些种中,最初形成的游动孢为梨形,顶生双鞭毛。
游动孢子休停后,萌发形成肾形游动孢子,侧生双鞭毛。
出项此两种不同类型游动孢子的现象称为双游现象。
2.简述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分纲依据,鞭毛菌亚门分为哪几个纲?各有何特点?答:分纲依据主要是游动孢子上鞭毛的数目、类型及着生位置等;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游动孢子前端有两根长短不等的尾鞭。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后端有一根茸鞭。
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前端有一根茸鞭。
卵菌纲(Oomycetes):游动孢子有一根尾茸鞭。
3.分别从根肿菌纲、壶菌纲、卵菌纲选择10个重要属,写出其拉丁文,描述其形态特征,写出其分类地位及其所致重要植物病害1种有以上。
答:(1).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休眠孢子游离分散在寄主细胞内,不相互结合形成休眠孢子团。
萌发时释放1个前生两根长短不等的双鞭毛游动孢子。
细胞内专性寄生。
引起寄主细胞膨大或组织增生形成肿瘤。
引起病害如:芸薹根肿菌(P. brassicae)引起十字花科根肿病。
(2).粉痂菌属(Spongospora):休眠孢子聚集成休眠孢子堆,休眠孢子堆为中间和表面有空隙、似海绵状的球状体。
休眠孢子球形或多角形,黄色至黄绿色,壁光滑。
寄生高等植物,引起疮痂症状。
(3).节壶菌属(Physoderma):营养体细胞多呈管状,有隔或无隔,外寄生阶段的假根少而粗短。
无性繁殖产生外生游动孢子囊,聚集成稀疏的褐粉状。
内寄生的经配子交配后产生休眠孢子,黄褐色近圆形,萌发时转变为邮囊盖的孢子囊,释放出多个游动孢子。
侵染高等植物,病斑略隆起,但不引起细胞过度增生。
(4).油壶菌属(Olpidium):游动孢子囊呈球形至椭圆形,壁平滑,萌发时形成出管,游动孢子从出管顶部的孔口释放。
休眠孢子囊壁厚,萌发时亦释放游动孢子。
引起病害如:芸薹油壶菌(O.brassicae)引起十字花科植物幼苗猝倒病及番茄、烟草、亚麻等根部病害,并可传播烟草坏死病毒等多种植物病毒。
三叶草油壶菌(O.trifolii)引致三叶草叶柄、茎的扭曲、肿大及叶瘤。
(5).绵霉属(Achlya):营养体为发达无隔菌丝体,游动孢子囊圆筒形,菌丝顶端着生,具两游现象、层出现象,大多腐生于土壤或水中,少数为高等植物弱及寄生菌。
引起病害如:稻绵霉(A. oryzae)危害水稻秧苗引起绵腐病。
受害种子不能萌发或幼苗根部腐烂。
(6).水霉属(Saprolegnia):为发达、多分枝的无隔菌丝体。
孢子囊圆筒形,产生在菌丝顶端。
游动孢子有双游现象,孢子囊具层出现象。
卵孢子在藏卵器内,有多个。
引起病害如a.异孢水霉(S. anisospora)侵染衰弱的水稻秧苗引起烂秧。
b.串囊水霉(S. monilifera)为害稻苗根部引起根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