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七颗钻石

19七颗钻石

19. 七颗钻石
主备人:廖巧玲
【教材分析】:《七颗钻石》讲述了一位为了病危的妈妈而出去找水的善良女孩,由于她对万物充满爱心,感动天地,发生了一系列神奇遭遇的事情。

内容简单明了,情节环环相扣,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有带着深深的寓意。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处于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发展的过渡时期,其总体发展较平稳、稳定。

三年级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能力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

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有所增强,具有较强的模仿和创造能力。

对童话充满兴趣,且想象丰富,估计对课文《七颗钻石》较为适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清凉、需要”等重点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能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朗读感悟,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朗读感悟,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

难点: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运用学习参考书,检索.查阅图书资料的方法很重要。

教材还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重视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了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使教材“学生能够愿意看,教师能够教”。

从小学生现有经验出发,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编写和方式选择,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展尝试性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步入语文学习殿堂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载体。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受到思想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启动感情
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什么?(北斗七星)今天学的课文与北斗七星有关系。

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去了解它神奇的来历。

二、课前交流。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

2.交流作者。

预设: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俄国作家。

出身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和法律系学习,接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1847年退学。

1851年参军,参加过克里木战争。

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1969年)、《安娜
卡列尼娜》(1877年)、《复活》(1899年)等。

晚年放弃贵族特权和财产,过着平民生活。

三、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四、识字认字。

1.读准字音。

“缝”“捧”为后鼻音,“银”为前鼻音,“嘴”“钻”为平舌音,“喘”为翘舌音。

“钻”与“缝”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同桌交流,重点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6、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五、把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去,再次通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预设: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
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六、识字写字。

1.重点指导:
(1)“焦”上下结构上边的“隹”不要写成“住”。

(2)需—雷—耍联系记忆。

(3)“滴”右边不是“商”,“捧”右下部不是“丰”字。

(4)“凉”的左边不是三点水,“钻”的右边不是“古”。

(5)“嘴”的右上部不要写成“比”
2.学生书写。

3.听写。

七、课后作业。

1、辨一辨,组成词。

凉()需()股()捧()晾()须()没()棒()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我从门缝()里往屋里瞧,发现姥姥正坐在沙发上缝
()着什么东西。

杰克从洞里钻()出来,欣喜若狂地朝大家喊道:“钻石!里面有钻()石!”
3、课后生字组成词语写下来。

【板书设计】: 19.七颗钻石
大旱灾——小姑娘找水——水罐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及教育意义。

2.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积极展开丰富的想像,让学生对童话故事产生更大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变”及变的原因;体会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

难点:体会和运用丰富的想象构思文章的结局;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进行写作。

【教学方法】:想——读——议——想——接
【教学用具】:投影器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关一些星星的秘密或者故事吗?(学生畅谈)那你们又知道自己是什么星座的吗?能的告诉大家吗?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曾经读过哪些童话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既然大家读过这么的童话,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畅谈,教师指导)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采用拟人、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在夜里,当我们仰望星空,在北方的晴中有七颗很亮很亮的星星,它们像一把勺子,想七颗钻石,永远呆在北方,为人类指引方向。

关于这七颗星星在遥远
的俄罗斯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现在我们继续学习19课七颗钻石。

(板书课题——19七颗钻石)
(投影出示本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变”及变的原因;体会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

难点:体会和运用丰富的想象构思文章的结局;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进行写作。

1.听录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复习生字词。

3.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后,选出代表发言,并由学生做简评)
4.现在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小姑娘的爱心行动有哪几次?她的水罐又神奇在哪里?为什么要把写得这样神奇呢?(学生稍微做讨论,教师适当引导。

投影显示)
爱心表现:神奇的“变”:
①.小姑娘对母亲的爱;①.变成水;
②.小姑娘对小狗的爱;②.变得端端正正;
③.母亲对女儿的爱;③.变成银的;
④.小姑娘对路人的爱;⑤.变成金的;
⑥.变出七颗大钻石。

变出的原因:爱心的巨大作用。

(让水)
5.在故事中,你觉得小姑娘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小姑娘拥有一颗纯洁的爱心。

(学生自由回答,体现爱心即可)
6.课文的结尾作者意在表达怎样的美好愿望?(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作适当引导,让学生从星星的月光着手。


表达了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7.拓展练习:
⑴.闭上眼睛试想如果没有爱心行动世界会变得怎样?(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教师作适当点评)
⑵.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练习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⑶.练一练
①.看拼音,写词语。

zuàn shí jiāo kě shuǐɡuàn fàn zhènɡ dìɡěi ( ) ( ) ( ) ( ) ( ) tuò mo xǐ chǔ wànɡ wài cōnɡ cōnɡ mánɡ mánɡ
( ) ( ) ( )
②.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zuān () yè()
钻咽
zuàn () yān()
③.比一比,再组词。

竟()渴()哀()
竞()竭()衰()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美丽的童话,在童话中我们看到了小姑娘爱心的巨大作用,同时也被那神奇的想象吸引到梦幻的世界。

希望我们人人都有一颗爱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板书设计】 19.七颗钻石
爱心——孝心——七颗钻石
让世界充满爱心
【教学反思】:在上课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学生对星星或字节星座的兴趣,导入时说:“你知道有关一些星星的秘密或者故事吗?”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参加,赢得开门红!这篇童话的重点在于感悟爱心的伟大,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在探究“你觉得最让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这一话题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出现认为“让水给母亲不算什么?让水给陌生人才是真正的爱!”、“关爱他人,也要关爱动物”等等观点。

学生纷纷发表各自看法,而我也及时作了总结(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