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海南香蕉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技术
海南香蕉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技术
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营腐生生活。病原菌可在土壤 中存活数年至数十年之久,导致香蕉种植面积逐年 减少。 2.4 防治措施
该病害 2002 年传入海南,目前当地应加强检 疫、封锁处理,严禁产区间种苗调运,防治病害的 进一步扩散蔓延。目前对该病还没有有效的防控措 施,保护海南香蕉生产的安全,必须加大对该病害 的检疫、检测和开展防控的研究力度。
香蕉叶斑病引起蕉叶干枯,减少叶片的光合作 用面积,导致植株早衰,影响果实发育。病株的果 实品质欠佳,不耐贮藏,容易腐烂。由不同病害引
起的香蕉叶斑病类病害各有典型症状,大部分能明 显区分,但在香蕉黄条叶斑病发生比较严重阶段时, 与香蕉黑条叶斑病无法区别,病害诊断的不确定性 还表现为存在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更有甚者,有 黄条和黑条叶斑病的混合侵染,很难单独从症状上 区分 2 种病害。因此,运用传统鉴定方法难以确定 致病病原菌,是研究和监控香蕉叶斑病的主要难题。 1.2 病原学
在生产上,通过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增加根周 围有益微生物种群,增强植株抗病力。对于发病的 田块,及时发现病株,或是彻底挖除、焚毁,或用 草甘磷、2,4-D 等药液注射病株进行毒杀。对挖 除病株后的病穴,或撒施石灰粉,或喷洒 2 %福尔 马林液进行消毒。重病园提倡轮作,实行水旱轮作 或与甘蔗轮作 2~3 年。发生香蕉枯萎病的地块不宜 种植葫芦科植物如西瓜、南瓜、黄瓜、甜瓜、苦瓜、 丝瓜、冬瓜等。
3 香蕉黑星病
黑星病是近年来海南香蕉产区普遍发生和日益 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对香蕉为害严重,对粉蕉则 为害较轻。 3.1 症状
香蕉黑星病为害叶片和果实,发病的叶片及中 脉产生许多散生或群生的突起小黑斑,直径约 1 mm,其周缘淡褐色,中部稍下陷,上着生小黑 粒,病斑密集成块斑,最后导致叶片枯黄,果实发 病,症状常在断蕾后 2~4 周出现,多在果指弯腹部 分,严重时全果均有,初期为红棕色、外围暗绿色 水晕,随着果实增大,病斑密度增大,严重的扩增 至全果,影响果实的外观和耐贮性[8]。 3.2 病原学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3 年第 2 期(总第 145 期)
78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General Serial No.145)No.2 Mar. 2013
海南香蕉主要病害种类及防治技术
殷晓飞 1 殷晓敏 1,2 金志强 1,2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海口 570102;2 海南省香蕉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发黄,香蕉生长缓慢;中期 叶片折断,积集在一起,似围裙状;后期叶片向下 向上折断、倒垂并发黄,植株干枯而死亡。总之, 香蕉枯萎病的主要病症有 3 点:一是叶片变黄,下 垂;二是假茎基部开裂;三是假茎和根部的维管束 变红或变褐。凡符合上述条件的香蕉均可怀疑为香 蕉枯萎病。 2.2 病原学
病 原 菌 为 尖 孢 镰 刀 菌 古 巴 专 化 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E.F.Smith)Snyder et Han- sen][7],属于半知菌、肉座目镰孢菌属。 2.3 发病规律
以带病吸芽、带菌土壤和病株残体为初侵染来 源,通过土壤、工具和流水传染到健康植株,病菌
病原菌:由香蕉大茎点霉[Macrophoma musae (Cooke) Berl. et Vogl.,异名 Phyllosticta musarum (Cooke) Petrak (无性世代)]侵染所致,属半知菌 亚 门 , 球 壳 孢 目 。 其 有 性 态 为 香 蕉 球 座 菌(G u i g - nardia musae Raciforski)[9 , -10] 属子囊菌亚门、座 囊菌科、球座菌属。
感染根结线虫的香蕉地上部表现为植株矮小, 叶柄短而紧束,叶片窄小黄化。地下根形成结节状 虫瘿 (根结),单个或多个簇生在一起。根尖受害形 成棒糙状,须根少,严重时根腐烂。线虫为害隐蔽, 并能诱发其他病原物为害,对线虫所致香蕉的次生 病害值得关注。 4.2 病原学
在我国香蕉上寄生线虫有 16 属,主要为害种 类为根结线虫、肾状线虫、短体线虫和螺旋线虫 等[13 。 -15] 香蕉根结线虫病由根结线虫属的多种线虫 寄生所致,其中以南方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为 优势种群,在海南香蕉产区均有分布。香蕉根结线 虫的寄主范围很广,除香蕉外,还侵染柑桔、西瓜、 黄瓜、茄子、番茄和芹菜等多种作物。 4.3 防治措施
1 香蕉叶斑病
香蕉叶斑病(Black sigatoka)是香蕉生产中为害 最严重,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世界上每年因香 蕉叶斑病可导致香蕉减产 30 %~50 %。叶斑病是 一个总称,包含了多种叶部病害,海南最常见的有 香蕉黄条叶斑病、香蕉黑条叶斑病、香蕉灰纹病和 煤纹病[3 - 4]。 1.1 症状
摘 要:对近年来海南省香蕉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等进行综述。在理 论和实践上为防治香蕉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香蕉 病害 防治方法
香蕉属于芭蕉科芭蕉属(Musa)植物,在我国主 要指香牙蕉、大蕉、粉蕉和龙牙蕉 4 种类型[1]。据 FAO 最新统计,2009 年全球香蕉产量 9560 万 t, 在水果中位居全球第一位,全球出口量 1798 万 t, 在农产品贸易中仅次于小麦。海南省地处热带,近年 来由于高产优质香蕉组培苗的大面积推广和种植,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伴随而来的香蕉病害问题也 日益突出,严重时造成大幅减产。结合林明光等报道 的 海 南 岛 香 蕉 种 植 园 为 害 较 重 的 主 要 病 害 种 类[2], 经过实地调研,将近年来海南香蕉病害主要种类进 行概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4 香蕉线虫病
5 香蕉束顶病
香蕉线虫病是香蕉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害香蕉 的主要线虫种类为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 ilis (Cobb) Thorne]、 多 带 螺 旋 线 虫[Helicoty- lenchus multicinctus (Cobb) Golden]、双宫 螺 旋 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 (Cobb) Sher]、短 体线虫(Pratylenchus spp). 和根结线虫(Meloidog- yne spp). 。在海南还没有发现为害性极大的香蕉穿 孔线虫,所以该种是一类重要的检疫对象[12]。近年 来,随着香蕉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迅速发展,香蕉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不断增加,大棚营养 袋苗土带病,苗期发病早,受害严重,移栽时直接 把线虫带入大田,导致香蕉根结线虫病普遍发生, 发病率一般达 20 %~30 %,严重的达 60 %以上,减 产 40 %~60 %。苗期发病则严重影响出圃率,对香 蕉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4.1 症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农业研究与应用
79
小时内对感病香蕉叶片进行病害的诊断[5]。在我国, 目前尚未有关于对香蕉叶斑病进行检测研究的相关 报道。 1.3 发病规律
叶斑病的初侵染源来自田间病叶。春季,越冬 病原菌产生大量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每年 4~5 月初见发病,6~7 月高温多雨季节病害盛发,9 月 后病情加重。发病的严重程度与当年的降雨量、雾 露天数关系密切;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排水 不良的蕉园发病严重。病菌分生孢子可以靠雨水的 冲刷和滴溅传播,也有报道,病原菌通过基因漂移 形成跨洲际范围流行的证据[6],这对非疫区的检疫 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及时掌握病害的流行情况, 及早做好防病措施,是保证高产稳产的必要条件。 1.4 防治措施
香蕉黑星病的控制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 治的策略,在生产上加强栽培管理,改善蕉园生态 环境,重视病害的监测和预测预报,抓住防治关键 时期,合理科学的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根据此病传染溅射的特点,适宜采取隔离保护的措 施套袋防病,采用质地较固的材料如蓝色聚乙烯薄 膜制成,套袋上口紧轧在蕉轴的基部,下口打开 透气,对黑星病的防护作用达到 85 %以上,起到隔 离传染的明显作用。有报道用75 %百菌清可湿性 粉剂 1000 mg/L 对黑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达 75 %,而且可以促进蕉果颜色艳绿,使用时在断蕾 后喷药,约 15 d 喷 1 次,共喷 3 次[11]。也有报道用 25 %丙环唑乳油 1500 倍液、25 %施保克乳油 800 倍液或 80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但在果实成熟后 期,应注意用药安全隔离期,一般最后 1 次用药至 香蕉采收的间隔期为 25 d 以上[1]。
生理:菌丝体在 10 ℃~35 ℃,pH 值在 3~10 的范围内都能生长,对环境条件适应范围广[8]。
80
农业研究与应用
3.3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成为翌年该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在春季,分生孢 子器成熟时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雨 水和气流进行传播,在适宜条件下侵染香蕉叶片和 果实[1]。 3.4 防治方法
香蕉束顶病俗名“蕉公”、“虾蕉”等,是为害 香蕉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发生普遍且严重。 5.1 症状
感病植株叶鞘、叶柄背部出现长短不一的深绿 色条纹,俗称“青筋”,新长出的叶片,一片比一片 短而窄小,植株矮缩,叶片硬直并成束长在一起。 病株老叶颜色比健株的黄些,新叶则比健株的较为 浓绿,叶片硬而脆,很易折断。在嫩叶上有许多与 叶脉平行的淡绿和深绿相间的短线状条纹,叶柄和 假茎上也有“青筋”。病株所长出的吸芽比正常株多 2~3 倍。种植组培苗的蕉园当年发病较轻,留吸芽 的植株第 2~3 年后发病较重,发病率可高达 50 % 左右。近抽蕾时才染病的植株,抽出的花蕾则多直 立,所结果实短而小[16 。 -17] 5.2 病原学
诊断:基于核糖体 DNA 的 PCR 技术是目前认 为最为有效和可靠的检测和诊断方法,在 ITS1 设 计特异引物,对感病材料进行检测,此技术可在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071788);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本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1630052013003)。 作者简介:殷晓飞,男,河南安阳人,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研究。 通讯作者:金志强,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主要从事分子植物遗传育种研究。 收稿日期:201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