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摘要总结了东北油豆角主要病害,如枯萎病、炭疽病、细菌性疫病、灰霉病的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油豆角;主要病害;症状;发生条件;防治方法;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6.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121-01
随着油豆角在东北地区种植面积的扩大,其由病害引起的损失也增大。

现将油豆角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枯萎病
1.1症状
叶片自上而下叶脉变褐,近叶脉处变黄,最后整个叶片焦枯脱落。

茎、枝和叶柄内部维管束由褐色变为暗褐色,豆荚的腹背合线出现黄褐色。

病株根部发锈,皮层腐烂,易被拔起。

病株常在晴日或中午萎蔫,严重时植株成片死亡。

1.2发病条件
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80%以上,是发病的最适条件。

因此,在雨后晴天、土壤黏重、底肥不足、地势低洼、平畦种植等条件下发病较重。

1.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八月绿等品种均有抗病作用。

(2)种子处理。

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
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甲醛溶液300倍液浸种4h。

(3)加强田间管理。

重病田倒茬,间隔3~5年。

采用高垄栽培,施用腐熟农家肥,增施磷钾肥,雨后及时中耕,清除残株败叶等,对病害均有控制作用。

2炭疽病
2.1症状
叶片沿叶脉形成红褐至暗褐色条斑,最后变成黑褐色,叶柄和茎上病斑凹陷龟裂。

豆荚病斑边缘隆起,呈紫红色;中间凹陷,褐色至黑色,大都呈近圆形。

2.2发病条件
病菌在种子内外和病残体内越冬,通过种子和风雨传播,由伤口或表皮侵入。

温度20℃左右,湿度95%以上是发病的最适条件。

此外,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多年重茬、盲目密植、冷凉多湿、矮生品种、底肥不足等条件下容易发病。

2.3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60%防霉宝600倍液浸种30min,洗净晾干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4%。

(2)轮作。

间隔2年以上轮作。

(3)药剂防治。

发病时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等。

3细菌性疫病
3.1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蔓和豆荚。

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期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

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的深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

3.2发病条件
在寄主有水滴的条件下发病;温度24~32℃之间,随温度升高,侵染率相应提高,达36℃时侵染受抑制。

3.3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

设无病留种田或在无病株上采种。

带菌种子用45℃温水浸种10min消毒处理。

(2)加强栽培管理。

实行2~3年轮作,选用蔓生品种应及早插架绑蔓,架材轮换使用,雨后注意排水,及时中耕。

一旦发现病叶,应立即摘除植株下部病叶,除草灭虫。

4灰霉病
4.1症状
菜豆的茎、叶、花荚均可染病。

茎部感病先从基部向上11~15cm 处开始出现云纹斑,周边深褐色,中部淡棕色至淡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潮湿时病斑上生灰色霉层。

有时病菌从茎分枝处侵入,使分枝处形成小渍斑、凹陷,继而萎蔫,成株叶片感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

苗期子叶受害,呈水渍状变
软下垂,最后叶缘出现清晰的白灰霉层。

4.2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菌核、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是初侵染的来源。

越冬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腐生并形成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不适宜病菌生活时,可形成抗性强的菌核,遇到合适条件时菌核长出菌丝直接侵染。

病菌在田间随病残体借雨水、流水、气流等传播蔓延。

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大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保护地栽培要采取高畦定植,地膜覆盖,加强棚内的通风,降低棚内湿度。

适当降低密度,及时摘除病叶、病荚,清除病株残体,彻底销毁。

(2)药剂防治。

应注意田间检查,发现零星病斑时及时喷药。

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克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d喷1次,连续喷药3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