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病害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保护地栽培要采取高畦定植,地膜覆盖, 加强棚内的通风,降低棚内湿度。适当降低密度,及 时摘除病叶、病荚,清除病株残体,彻底销毁。 药剂防治。 田间应注意检查,发现零星病斑时及时喷 药。常用药剂有:10%速克灵烟剂每亩250克,或45% 百菌清烟剂每亩250克,傍晚闭棚点燃。遇阴雨天可用 10%万霉灵粉尘剂,每亩1公斤喷粉。晴天也可用50% 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 剂1500倍液,或用克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 喷一次,连续喷药3次。
传播:分生孢子借风、雨水、昆虫传播, 从寄主表皮和伤口侵入,在叶片上先从 叶脉侵入,在颊上能穿透荚壳进入种皮 。 在田间有多次再侵染。
影响发病因素
菜豆播种早、播种过深时发病重。这是由于地 温低、出苗慢,子叶易受病菌侵染。 适宜温度:17 ° C左右,相对湿度为100%。 当温度超过27 ° C,湿度低于90%时病害很少 发生。冷凉多湿条件下发病严重。此外,地势 低洼,种植过密,土壤粘重都能增加病害的发 生。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菜豆黑斑病
菜豆黑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初生针头大的 淡黄色斑点,逐渐扩大为圆形、 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齐整, 周边带淡黄色,斑面呈褐色至赤 褐色,其上遍布暗褐色至黑褐色 霉层。病叶前端斑块多,有时连 片,造成叶片枯焦。
Botrytis cinerea 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菌核、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是 初侵染的来源。越冬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腐 生并形成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温度 较高的情况下,不适宜病菌生活时,可形成抗 性强的菌核,遇到合适条件时菌核长出菌丝直 接侵染。病菌在田间随病残体借雨水、流水、 气流等传播蔓延。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大 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灰霉病
菜豆的茎、叶、花荚均可染病。茎部感病 先从基部向上11~15厘米处开始出现云纹斑, 周边深褐色,中部淡棕色至淡黄色,干燥时病 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潮湿时病斑上生灰色 霉层。有时病菌从茎分枝处侵入,使分枝处形 成小渍斑、凹陷、继而萎蔫,成株叶片感病, 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苗期子叶也 受害,呈水渍状变软下垂,最后叶缘出现清晰 的白灰霉层。
菜豆叶部病害
菜豆炭疽病
菜豆炭疽病是菜豆的重要病害, 发生较为普遍,除危害菜豆外,还危 害豇豆等。不仅影响产量,而且降低 质量,甚至不能食用。
症状
发生时期:整个生育期。 发生部位:叶、茎、豆荚、种子均可感病。 苗期染病在子叶上生成红褐色的圆斑,凹陷 呈溃疡状。 成株发病,叶片上病斑多发生在叶背的叶脉 上、常延叶脉扩成多角形小条斑,初为红褐色, 后为黑褐色。叶柄和茎上病斑凹陷龟裂。豆荚 上病斑暗褐色圆形,稍凹陷,边缘有深红色的 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中央有粉红色粘液分泌出 来。
菜豆锈病冬孢子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北方以冬孢子附着在蚕豆病残株上越 冬,萌发时产生担子及担孢子,担孢子 成熟后脱落,借气流传播到寄主叶面, 萌发时产出芽管,直接侵入蚕豆,后在 病部产生性子器及性孢子和锈子腔及锈 孢子,然后形成夏孢子堆产出夏孢子, 借气流传播形成再侵染,秋季形成冬孢 子堆及冬孢子越冬。南方以夏孢子进行 初侵染和再侵染,并完成侵染循环。
发病特点:菜豆病毒病的毒源主要是越冬的寄主和带毒的种 子。田间发病后主要通过蚜虫传播。因此,病害发生与蚜 虫的关系密切。有利蚜虫繁殖及迁飞的环境条件,及有利 于病毒在菜豆体内增殖的环境条件,都有利于菜豆病毒病 的发生。一般温度26℃以上,光照强度大,土壤肥力差, 生长期长期于旱少雨,蚜虫发生量大,病害发生重。温度 超过28℃,或低于18℃,症状表现受抑制。
防治方法
种子处理。种子混有菌核时,可用10%盐水选种,彻 底剔除菌核,用清水洗净后播种。 农业防治。在无病株上留种;实行轮作,拉秧时清除 病株残体,结合整地进行深翻,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 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实行地膜覆 盖,阻隔子囊盘出土。适当提高棚内温度(25℃),及 时摘除老叶。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对老叶与植株基 部土壤重点喷药。常用药剂有10%速克灵烟剂,每亩 每次250克,傍晚点燃,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每隔10天一次,共喷药2~3次。
病原菌形态特征:菜豆普通花叶病毒粒体线状,致死温度56~58℃, 稀释限点1:1 000,靠蚜虫及汁液接触传染,种子带毒率30%~ 50%。除菜豆外还侵染豇豆、蚕豆及扁豆。菜豆黄花叶病毒粒体 线状,致死温度56-60℃,稀释限点1:1 000,靠蚜虫及汁液接触 传染,种子不带毒,除菜豆外,还侵染豇豆、蚕豆、扁豆、豌豆 等。黄瓜花叶病毒菜豆系病毒粒体球状,致死温度60-70℃,稀释 限点1:1 000-10 000,也靠蚜虫、汁液接触传染,种子不带毒, 能侵染100多种寄主。 分类属性: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MV)、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及 黄瓜花叶病毒菜豆系(CMV)
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从无病采种 田无病荚上采种,进行种子粒选,播种 无病种子。 用种子重量0.4%的50%多菌灵或50%福 美双拌种,或用50%代森铵400倍液浸种1 小时,然后用清水洗2遍,或用福尔马林 200倍液浸种30分,然后洗净晾干。
防治方法
适期播种,拔除病苗:播种不易太早,以10厘 米地温稳定在10 ° C以上时播种为宜。出苗 后,如果病苗不多,应当拔除病苗并且深埋。 轮作:最少要进行两年以上轮作。 药剂防治:注意发病情况,在病害刚开始发生 时,喷洒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5%百菌 清500倍液或50%代森铵1000倍液,7天后喷 一次,共喷2-3次。 尽量选用抗病品种。
菜豆角斑病
症状 主要在花期后发病 ,为害叶片,产生多角 形黄褐色斑,后变紫褐 色,叶背簇生灰紫色霉 霉层,中间黑色,后期 密生灰紫色霉层,病斑 不凹陷别于炭疽病。严 重时可使种子霉烂。
病 原 (Isariopsis griseola Sacc.) 称灰拟束孢, 属半知菌亚 门真菌。异名:(Phaeoisariopsis griseola (Sacc.)Fr.称褐柱 丝霉。分生孢子梗无色或淡黄褐色,直立或密集成串, 不分枝,屈曲少或无,顶端钝圆有小孢子痕,大小68. 6~134 .75(2.7~4.4微米。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 圆筒形,倒棍棒形或长梭形,基部钝圆平截,顶部略细, 无色至淡榄色,微弯,0~5个隔膜,大小26.95~6 6.15(4.9~7.35微米。 传播途径 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 染源。生长季节为害叶片,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扩大为害,秋季为害豆荚,并潜伏在种子上越冬。
防治(control)
(1)适时播种,防止冬前发病,减少病原基数,生育 后期避过锈病盛发期。 (2)选用早熟品种,在锈病大发生前收获或接近成熟。 (3)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整枝,降低田间湿度。 (4)不种夏播蚕豆或早蚕豆,减少冬春菌源;冬播时 清水洗种也可减轻发病。 (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 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萎 锈灵乳油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25%敌 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 续防治2~3次。
病
原
半知菌亚门菜豆 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m
病害循环
越冬场所: 1、主要以菌丝潜伏于种皮下,干燥情况下, 可存活5年以上。播种后,直接危害子叶 和子茎,引起初侵染。 2、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一般在潮 湿或深埋在田间土壤内的病菌不能存活。
病害循环
防治方法 1、选无病株留种,并用45% 温水浸种10 分钟进行种子消毒。 2、发病重的地块收获后进行深耕,有条件的 可行轮作。 3、发病初期喷洒乙酸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 0倍液、琥胶肥酸铜 · 乙膦铝,隔7~10天一次, 防治理1~2次。
菜豆病毒病
为害症状:由于菜豆病毒病是由几种病毒单 一侵染或混合侵染而发生的,同时种植的 菜豆品种不同,受侵染寄主的生长阶段不 同,菜豆表现的症状也不相同。一般可表 现为植株矮化,叶片上出现明脉,斑驳, 或绿色部分深浅不均,凸凹不平,有时叶 片皱缩,扭曲畸形。病株一般开花迟缓或 花蕾脱落。豆荚上症状不明显,一般较正 常豆荚略短,有时出现褪绿色斑点。
细菌性疫病
菜豆细菌性疫病又称火烧病、叶烧病,是菜 豆的常见病害,除危害菜豆外,也可浸染豇 豆等。菜豆地上部分叶、茎蔓和豆荚均可发 病,而以叶部为主。被害叶片、叶尖和叶缘 初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像开水烫状,后 扩大呈不规则灰褐色的斑块、薄纸状,半透 明。干燥时易脆破,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 严重时病斑相连似火烧状,全叶枯死,但不 脱落。潮湿时腐烂变黑,病斑上分泌出黄色 菌脓,嫩叶扭曲畸形。
菌核病
菜豆菌核病主要发生在保护地栽培 的春菜豆和秋延后菜豆上。发病时,多 从茎基部或第一分枝分杈处开始,初水 浸状,逐渐发展呈灰白色,茎表皮发干 崩裂,呈纤维状。潮湿时,在病组织中 间生成鼠粪状黑色菌核,病斑表面形成 白色霉层,严重时导致植株核病是由核盘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菌以菌核在种子、病株残体、堆肥上越冬, 成为早春初侵染的来源。在田间主要以子囊孢 子和菌丝借露、气流、雨水侵染传播,蔓延。 病菌发生的适宜温度为5~20℃,最适温度 15℃,相对湿度100%,冷凉潮湿的条件下发 病较重。
菜豆病害
菜豆根部病害
菜豆根部病害有枯萎病和根腐病两种
菜豆枯萎病
从花期显现病症。病株由下部叶片先变 黄,逐渐向上扩展,干枯脱落;茎一侧 或全部维管束变黄褐;根部变色,皮层 腐烂,以致引起根腐,易拔起;结荚显 著减少。花期后病株大量枯死
病原菌及发病条件。病原菌为真菌,发 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关。温度24~28℃, 湿度80%,地势低洼,平畦种植,浇水 多,连作等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