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种需要
——《我的家在日喀则》观课报告
本次的金秋研修即将接近尾声,在本次研修中,很有幸能看到
张淑凤、赵娜、高璐、国德华、王淑燕、刘冉六位老师的课,通过
对六节课的观看,真切体会到了学习是一种需要。
六位教师对自己
的课堂精心设计,充分渗透了新课的教学理念,采用了丰富的教学
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大家展示了与众不同、丰富多彩、亮点纷呈的
音乐课堂。
我很有幸能看到他们的课堂展示,这次的学习使我收获
颇深。
他们的声音,他们的风采时常在我脑海中回想。
不需要,就
不学习,就没有进步,没有发展,更没有创新,也绝打造不出精彩
的音乐课堂。
在这六节课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国德华老师的《我的家在日
喀则》一课。
国德华老师抓住了歌曲民族性的特点,从兴趣出发,
创设情境,层层引人入胜,学生在欣赏景物和聆听的过程中学习了
歌曲,这种生动的环节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使这堂课呈现出最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对这次听课活动
的一点个人观点,有不当处请给予指正。
《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藏族民歌,歌词
简洁生动,旋律轻快活泼,富有韵律感,深受学生喜爱。
歌曲四四拍,一段体结构,五声宫调式,节奏简洁平稳,旋律流畅动听,具
有典型的藏族民间风格,听了这首歌,你一定会想起一群身着彩艳
盛装的藏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歌词中的衬词“啊嗦啊嗦马
里拉”贯穿全曲,使歌曲的欢乐气氛更为热烈,抒发了藏族人民热
爱家乡和庆贺丰收的喜悦心情。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德华老师在
本节课中综合采用音乐、图片、即时评价等手段来吸引学生关注老
师的教学,关注同学演唱、表演,这些教学手段的巧妙运用,使得
学生们都激情饱满的参与课堂活动和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
一、评价。
国老师的评价很及时,比如在节奏练习时,国老
师为学生们伸出大拇指,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提出表扬。
孩子们需
要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所以,不要吝
啬自己对学生的夸奖和肯定,做到多一些鼓励,就算学生回答不够
确切,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不要当场否定,可以说“你再听一下其
他同学的回答”或者“我相信你已经动脑了,”,“你回答的不错,
只是还需要补充”……这样,孩子们不会害怕回答问题,会勇敢大
胆的举手,更不会害怕回答错误,从而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在学
习上更积极。
二、国德华老师的体态大方,语言得体,富有激情和启迪性,整个教学过程面带微笑,十分具有亲和力,这样一下就拉近了学生
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整个课堂老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在学中玩,在
玩中学,使课堂气氛也融洽起来,教学效果更为明显。
三、在教学策略、方法手段上确有独到之处,教学思路也清
晰流畅,比如,在导入时国老师通过用瓶子的排列来引导学生打节奏,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音符的时值,当时我看了后感觉这种方法
实在是可取的,是学习节奏节拍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以后的音乐教
学当中,我要学习国老师的这种方法,使我的课堂更加精彩。
所以
我还要强调:学习是一种需要。
我需要向国德华这样的老师学习,
她的课有太多的亮点,有太多独到之处,不死板,方法形式多样。
不学习,永远没有进步,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需要。
四、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国老师发放乐器时纪律有些混乱,我认为在课前应该把乐器摆放到学生的脚前,不用时告诉学生不能
动乐器,用时再拿起来。
在几位学生甩袖舞上,看出老师是费了一
番功夫,先让他们观看西藏舞蹈的典型动作视频,再让学生们跳,
也可能老师在课前布置了预习的任务,学生们跳的动作统一,各方
面非常到位。
从整体的教学流程的设计来看,感觉国德华老师驾驭自如。
灵活机智。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
这节课中如果让学生再深入的感
受一下藏族的人文风情,并运用到演唱中,这节课的教学实效会更好。
特别强调的是,国老师的音乐课注重多种感官参与、多种形式
的表达,结合着语言、唱歌、舞蹈、律动、器乐、图画、表演等多
种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受、
表现的形式和通道,教学效果极为显著,我真是自叹不如。
新课堂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更应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
感体验。
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认知情趣,这样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
的个性,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国老师做到了,我应该
积极学习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努力学习各位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得到提高,使自己的课堂提升一个高度。
看了这六节音乐课,真切体会到自己在教学上的缺乏和需要,有需要才能有行动,有行
动才能有进步。
总而言之,学习是一种需要,我看到国德华老师这节音乐课优点颇多,值得我认真并不断地学习!以上有不正确的见解请各位专家和指导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