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的演变

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的演变

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的演变摘要: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后,各自的教堂建筑风格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除了继承古罗马的建筑风以外,两个新帝国的教堂建筑都体现了很好的创新精神,而且都形成了各自成熟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罗马风、拜占庭建筑、哥特式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也随之分裂。

其东部以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庭)为中心,称东正教;西部仍以罗马城为中心,称天主教。

从此,东西两边的教堂建筑风格都发生了变化。

主要分为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三种。

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一、发展概史: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

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

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

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二、拜占庭建筑的风格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这一特点显然是受到古罗马建筑风格影响的结果。

但与古罗马相比,拜占庭建筑在使用“穹窿顶”方面要比古罗马普遍得多,几乎所有的公共建筑成性建筑都用穹窿顶,而古罗马建筑虽也有此类形式,如万神庙,但还不普遍。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

用大面积地用马赛克或粉画进行装饰,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在这一方面,拜占庭建筑极丰富了建筑的语言,也极提高了建筑表情达意、构造艺术意境的能力。

谈到拜占庭建筑,就不能不谈到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因为它不仅综合地体现了拜占庭建筑的特点(包括风格特点),而且也是拜占庭建筑成就的集大成者。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

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

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

从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

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

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

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

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二、罗马风(Romanesque)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同拜占廷建筑同时发展起来的。

其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也较粗糙,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

罗马风建筑于11-12世纪在西欧发展至巅峰。

它外观封闭、类似城堡,门窗均为半圆形拱券,艺术造型常常通过连列券廊表现,光影生动。

罗马风建筑又称罗曼建筑,它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

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

平面仍为拉丁十字。

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

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窗口窄小,在较大的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

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

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

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在建于12世纪的英国兰姆大教堂部可以领略到臻于完美的罗马风风格。

比萨建筑群是意大利罗马风建筑的杰出代表。

还有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古希腊人建设圣地的心态类似,地方当权者、教会以及市民三方利益的一个交集就是在城市中心地段建设标志性的高大教堂。

一座教堂的建设周期往往会持续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浮躁的现代人面对这些往往会发出莫名的感慨)这一时期(1000-1200年)建造的教堂在平面布局上几乎是无一例外地成拉丁十字形,且主入口朝西(上一集已经提到)。

较早期的巴西利卡式样实际上构成了这个拉丁十字的竖道,这一竖道部分为一个中厅和两个侧厅,之间由两排立柱分开。

中厅的部开间很大,东端与一平面上呈半圆形的后殿相连,后殿中设圣坛。

在这一时期的建筑里,一般都在后殿前又建一与中厅垂直的横向空间,其高度和宽度都与中厅相当。

这样,平面上的一字形就变成了一个十字形。

十字的横道比竖道短得多,这就是拉丁十字。

由于拉丁十字象征着耶稣的受难,并且能与仪式的需要很好地结合,天主教会自此就把它视为最正统的教堂形制。

钟塔在基督教的初期建筑里就有了,当时作为一个独立的建筑设在教堂的旁边,用作地标、防卫和召唤信徒。

这在罗马风建筑时期的意大利得到较好的继承,如比萨达教堂和佛罗伦萨大教堂等。

但在北部的莱因河流域及西欧其它地方,钟塔往往被集成到教堂主建筑之中,塔搂或与两翼结合(拉丁十字的横道),或直接建在东西(竖道)两端,这样钟塔与教堂主体相互依托,塔楼由此可以建得更高,并成为罗马风建筑的一大特色。

当时,玻璃还属稀缺物品,很多教堂的窗口因此做得很小,教堂部光线比较昏暗,为了改善室的光照,设计师们在纵、横两个中厅交叉点的上方,也建一个尖塔。

10世纪以后,十字拱等技术从意大利传到西欧其它地方,原来教堂的木质屋顶普遍被石块砌成的拱顶所代替,为了承重和抵消侧推力,人们建起了巨大而厚实的外墙(部隐藏扶壁),并用粗重的柱墩替代柱式的柱子。

后来,在筒形拱和十字拱上使用拱肋,使建筑的支撑结构更加明晰。

同样是为了承重,教堂的门窗都很窄小,实窗一般建在中上层。

这些城市教堂一般造形复杂,用料考究,尽管大面积的厚重外墙不可避免,但在外墙上大量地采用了具半圆形重叠连列假券、半露柱等装饰单元,并使之与券廊、窗等实体结构协调一致,门窗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从而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并不十分沉重(图5)。

在主山墙上,石刻和塑像构成装饰的核心。

大门成喇叭状陷入山墙(由此可见外墙极厚),喇叭形的门洞由阶梯状半圆拱和立柱修饰。

部空间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

三、哥特式建筑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乃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

这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为主,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来自)、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

巴黎近郊的圣德尼修道院是罗马风风格向哥特风格转型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

与罗马式教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轻盈与明亮,这与其窗户设计有直接的关系。

装饰窗户的彩色玻璃,设计美观,从外面泻进,透过五彩缤纷的色彩,制造出圣洁的气氛。

1.历史背景和流行趋势12世纪以后,以法兰西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随着人口的大量聚集以及手工业、商业和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社会等级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各类手工业者协会也纷纷建立起来,城市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城市的发展意味着流通,与阿拉伯人的通商不仅带来了财富,还让人们见识了7世纪以来阿拉伯建筑里的尖顶券。

在城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类工匠又把雕刻、绘画等工艺美术技艺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能够把建筑师的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

财富在城市积累的同时,也在影响和动摇着教会的固有美学观点。

城市管理者把半数以上的财政开支用于建造值得骄傲的大教堂,还给与参加协会的石匠等手工业者免除其它劳役和赋税等优惠政策。

在这种有利于发挥工匠智慧的环境中,当时的建筑师和工艺美术大师们将罗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和骨架券,以及阿拉伯的尖顶券等技艺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堂造型和支撑结构体系。

这种新的建筑形制首先诞生于法兰西,它对建材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能将财富和对天国的向往更好地结合起来。

它一问世,就在西欧各地流行起来,延续达400年之久。

然而,各国的哥特建筑还是显示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倾向。

在英格兰,垂直线条得到强化。

在德意志地区,高塔成为重要标志。

具有文化优越感的意大利人,在这种新的建筑形制面前表现出相当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蔑视这种新的风格,并将之取名为哥特建筑(“Gothic”,让人连想起愚昧和野蛮的北方游牧部落);另一方面,在建筑的外观装饰等方面借鉴了哥特风格的尖拱造型。

2. 基本特征——尖拱哥特建筑多数为教堂。

相对于罗马式教堂而言,哥特建筑用尖拱形取代了所有的罗马式半圆拱形。

这一基本线条的变化带来了意境的变换:原先厚重阴暗的印象转变成轻快上升的线条。

尖拱有比半圆拱更实用的地方在于,它在同样的跨度可以把拱顶造得更高(中厅一般都在30米以上,最高的达8米),而其所产生的侧推力会更小,从而有利于减轻结构;此外,采用尖拱还可以适应多种间的形状,而半圆形十字拱只能覆盖正方形的间。

3.框架结构哥特教堂的基本结构单元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又称尖肋拱顶(图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