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朝美食

清朝美食

清朝之宴
满汉融合
1 2 3 4
饮食类型结构特征 形成原因 宫廷饮食
文学中的清代美食
饮食类型结构特征
Part.1
基本饮食结构
满汉融合 变化 以农作物为主(农业经济的发展) 主食:以面食为主,趋近于现代 肉类:喜爱野味,习惯食用猪肉 野菜:沿袭女真人吃山野菜的习惯 发展
食物半径得到扩大 烹调技艺与制作方法多样化 饮食器具变化很大 饮食礼仪更为完善
根据档案记载:皇上的份例菜肉每天 22斤、计三十日份例共660斤,其中: 汤肉5斤,共150斤;猪油1斤,共30 斤;肥鸡2只,共 60只;肥鸭3只,共 90只;菜鸡3只,共90只。太后和贵 妃的份例如下:太后:肉1860斤, 鸡30只,鸭30只;瑾贵妃:肉285斤, 鸡7只、鸭7只;瑜皇贵妃:肉360斤、 鸡15只、鸭15只;皇贵妃:肉360斤、 鸡15只、鸭15只;如果把宫内的大臣、 侍卫、等算进去一个月要猪肉31844 斤, 猪油840斤、鸡鸭4786只、加 上鱼虾蛋品,一个月花消14794两白 银 ,这还不算果品,饮料等。
康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帝
以一餐一宴体现了康熙以敬立身,以人治国的治国理念 体现了君子不戏言,帝王不轻食的理念
豆腐皮包子
宝玉笑道:"好,太渥早了 些。"因又问晴雯道:"今 儿我在那府里吃 豆腐皮包子鉴赏 豆腐皮包子鉴赏 早饭,有一碟子豆腐皮 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 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 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 过来的,你可吃了?" 豆腐皮蛋白质含量丰富,含钙、 铁等矿物质,中医认为可以止咳、 清热、养胃。豆腐皮在北方很罕 见。豆腐皮包子,就是把豆腐皮 包上金针、木耳、青菜、香菇、 或猪肉、鸡肉、虾仁,加上油、 盐、姜丝、糖、麻油蒸成。
养生文化
• 养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创造的有 关养护身体和生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有 关养生的理论典籍和实用方法,是养生文化的主要 内容。我国的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 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 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在世 界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 意。 • 道家与儒家贡献最大
影响
丰富了满文化的内涵 加快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进程 促进了民族融合 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
形成原因
Part.2
清朝统治者源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大 地,其饮食习惯是在东北形成的。东北满 族淳朴的食风、简单的饮食方式随着清朝 皇室入关,也带到了北京城。入关之初, 满族贵族初次登上统治地位,需要本民族 的武装力量维护刚刚取得的权利。因此, 用民族传统意识和民族传统风俗加强民族 凝聚力,是清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清统治 者一方面钦定中国传统的儒学、理学为 “正学”,使其在文化思想领域占据统治 地位,稳定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另一方 面又积极地制定一系列防止汉化的措施, 其中就包括服饰、发式、礼仪、饮食等方 面,以此来加强满族八旗官兵的凝聚力, 来保持与皇室的向心力。无论是清宫廷筵 宴,还是皇帝赏赐有功之臣,清宫廷饮食 大多保留满族传统,饮食原料、物料仍以 东北特产的粮肉蛋菜为主。
养生 五行
头脑饺子 • 明末清初经学家,医 学家,大画家傅山开 创,目的是为母亲养 生 • 体现康熙注重养生, 勤俭之风
千叟宴 • 千叟宴是清朝宫廷的大宴之一。 • 康熙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康熙皇帝 席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 千叟宴最早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 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 盛大皇家御宴,在清代共举办过4次。 • 千叟宴旨在践行孝德,为亲情搭建沟 通平台,营造节日气氛。加强友善的 邻里、家庭等关系。
道家 “重人贵生”,对生命本身的肯定 “致虚极,守静笃”回到赤子状态,尽量不受社会的干 扰 “目无所见,而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行乃 长生”,轻形重神,认为气在身内,气是身的内驱力, 通过抱魂守一使气与道合,就可以使身不朽,长生不老 儒家 “养心莫过于寡欲”减少物质愿望 “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护养 身体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卫生,营养丰富
Part.3
清代饮食集大成者非满汉全席莫数, 主要大菜有五十六种之多。尽管奢 侈,但对于宫内御膳房的菜谱来说, 仍然是小巫见大巫。这是一张溥仪 6岁时的一份早膳,虽然已是清末, 国家动荡,宫内生活也没有象乾隆 那个时代那么铺张,但在今天看来, 也足够达到奢靡的地 步:口蘑肥鸡、 五绺鸡丝、炖白肉、炖肚肺、肉片 炖白菜、黄闷羊肉、羊肉炖菠菜豆 腐、樱桃肉山药、炉肉炖白菜、羊 头片汆小萝卜、鸭条溜海参、样丁 溜葛仙米、 烧茨菰、肉片焖玉兰片、 羊肉丝焖跑哒丝、炸春卷、黄韭菜 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 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丝、 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肋、 烹白肉。
背景
自然背景 • 地貌特征:平原 三面环山 靠海 • 气候条件:半湿润季风气候 • 河流水文:水文资源丰富 社会背景 • 历史源流及分布:先秦肃慎人 挹娄、勿吉、女真等游 牧民族,部族势力逐渐扩大,生产方式逐渐先进 • 社会与经济生活:民族文化内涵不断丰富,逐渐封建 化,生产方式日益丰富
宫廷饮食
满汉全席 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入席前,先上二对香,茶水和手 碟;台面上有四鲜果、四干果、四看果和四蜜饯;入席后先上冷盘然后热炒菜、大菜,甜菜依次 上桌。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味,搜 寻山珍异兽。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 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重。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 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美德,侍膳奉敬校宫廷之周,令客人流连忘返。全席食毕, 可使您领略中华烹饪之博精,饮食文化之渊源,尽享万物之灵之至尊。
但是,清代宫廷生活在北京这块土地上, 必然要受到北京风土人情、饮食时尚的影响。 而且,清王朝统治者与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样, 亦有着王天下者食天下的强烈愿望,对天下 的美味食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清初的顺治、 康熙两朝,在以故乡“关东货”为主要饮食 的同时,也效法明代宫廷以“尝鲜”为由, 按季节征收天下贡品:江南的鲜鱼虾蟹,两 广的瓜果蜜饯,山东的苹果,山西的核桃, 直隶的蜜桃、鸭梨,陕甘的花皮瓜,新疆的 奶子葡萄……
东北满洲饮食文化特点
一.与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 东北地区,原始森林提供食物资源,河流资源丰 富,鱼类。 二.以渔猎生产为依托 在满洲先民长期的演变与发展中,逐渐从部落发 展到国家形态,原先的游牧传统与战争需要都使 渔猎生产地位重要。 三.在各名族文化交流中得以丰富 清入关后,政治需要及中原文化的强大融合性使 其丰富。
文学中的清代美食
Part.4
红楼梦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描述众多人物丰 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就其规模而言,则有大宴、小宴、盛宴;就其时 间而言,则有午宴、晚宴、夜宴;就其内容而言,则有生日宴、寿宴、冥 寿宴、省亲宴、家宴、接风宴、诗宴、灯谜宴、合欢宴、梅花宴、海棠宴、 螃蟹宴;就其节令而言,则有秋宴、端阳宴、元宵宴;就其设宴地方而言, 则有芳园宴、太虚幻境宴、大观园宴、大厅宴、小厅宴、怡红院夜宴等等, 令人闻而生津。 据研究者统计,120回的《红楼梦》小说,描写到的食品多达186种。 所有这些包括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品补食、外国 食品、洗浴用品九个类别。其中主食原料11种,食品10种,点心17种, 菜肴原料31种,食品38种,调味品8种,饮料23种,果品30种,补品补食 10种,外国食品7种,洗浴用品4种。这186种食品有的详写,有的略写, 有的随文而出,有的精心安排,名目繁多,精妙绝伦。
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清朝时期宫廷盛宴。既有 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 华;突出满与汉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 火锅、涮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 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 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 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满汉全席 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 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 般至少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 道),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 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 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