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以临泉县陈集镇为例1.小城镇建设对促进新农村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历史任务。
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1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文化中心,通过其辐射作用,可以实现农村向城市的自然延伸,并衔接城市和农村两个市场,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小城镇也是城镇文明的重要载体,对农村的影响最直接也最深刻,农民进入它的门槛也最低。
因此,小城镇最容易实现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的渗透和传播,也会在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2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基础。
小城镇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具有很强的集聚扩散效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促进第二、第三产业集中连片发展。
同时,小城镇中的产业集聚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发展,也可起到节约土地、减少污染等作用,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就是“小城镇,大作用”的典型模式。
1.3小城镇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
发展小城镇,一方面有利于人口及经济活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使城镇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转化器”;另一方面,伴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住宅、环保等建设,投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一部分会转化为农民的工资报酬性收入,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
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务农农民的收入有较快增长。
尤为重要的是,发展小城镇,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服务等设施,有利于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2.临泉县陈集镇小城镇发展现状陈集镇位于临泉县城南40公里处,西与河南省新蔡县杨庄户乡接壤,总面积为656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20个自然村。
近几年来,该镇从实际出发,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树立集镇大起来、市场活起来和人口多起来的理念。
走科学规划、强力推进、精心实施、完善功能的路子,一个崭新的小城镇正在形成。
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
宽敞的水泥路正在修建之中,学校、公园、集贸市场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建设较为大气、宏伟。
工业园区也在进行之中。
第一期工程已经竣工80多套住房已经可以入住,第二期100多套住房也将要竣工,第三期360多套的住房也在建设之中,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路灯、公园、敬老院、学校、道路、集贸市场、娱乐设施、工业园区等一应俱全,为下一步发展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连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明生态镇正在迅速崛起,已拉动周边数个村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高潮。
该镇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笔者归纳一下,主要由一下几点原因。
2.1拥有一批坚强的领导核心。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多年来,陈集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规律,走科学发展之路,用市场机制推进农村结构调整,重视当前,兼顾长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陈集镇在建设小城镇的起步阶段,即把“以市兴镇、以市活商、以商聚财”作为突破口,推动跨越式发展。
该镇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张(张新)-新(新蔡县)公路、韦(韦寨)-艾(艾亭)公路穿镇而过、西与河南省新蔡县接壤,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该镇树立正确的小城镇定位。
在小城镇建设中坚持以城镇建设带动市场建设,以市场建设带动商贸流通,以商贸流通促进新农村生产发展、群众增收。
2.2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合理规划。
该镇为更好地发展小城镇,促进新农村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进行规划,聘请阜阳市规划设计院对整个过程进行规划,从道路、桥梁、房屋、公园全方位的高标准规划、高要求建设。
使得整个布局结构合理,井井有条。
2.3拥有一批能奉献的队伍。
该镇党委书记、镇长亲临一线指导工作,所辖朝阳行政村书记、村长。
日夜超劳,化解建设中存在的矛盾问题。
干部群众能够深入一线,使得在短短的三年中一个崭新的小城镇展现出来。
2.4群众利益放心上。
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在拆迁问题上。
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党委政府及村委会多方为百姓着想,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态度解决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房屋按照成本价格出售给村民。
通过土地复垦保证用地的合理性。
由于补偿到位、没有出现一例群众上访的事件。
3.陈集镇发展小城镇和建设新农村协同发展的思路发展小城镇和建设新农村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都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两者相互关联,协同发展。
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3. 1 积极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转型升级农村传统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陈集农业基础脆弱,主要生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模式;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要大力推进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之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推动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积极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陈集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化水平较低。
要积极探索农产品现代营销方式,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创新农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农村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加大招商引资的帮扶力度,以服务开辟市场、挖掘财源、促进发展。
要积极培育“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专业营销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改善生产营销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 2 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着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当前陈集镇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
取消农业税,发放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税灾减款,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得以休养生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是得益于劳动力转移。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目前陈集镇常年有很多外出打工者。
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不高,农民增收的压力还很大。
主要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培训输出率不高,季节工、临时工居多,很难进入文化层次高、技术含量高、专业基础高、报酬待遇高的行业和领域。
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宽裕的幸福生活,就必须在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上取得突破,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和渠道:实施农业增收工程,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是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实施创业致富工程。
3. 3 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
陈集镇物质生活比较宽裕,但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农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
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水平偏低,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社会保障水平偏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培育新农民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给予足够重视。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上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以适当的待遇留住现有农村教师,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每一个农村孩子特别是困难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
二是努力繁荣农村基层文化。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文化的新路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兴办健康文明的农村文化产业。
以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为载体,充分利用和发挥农村文化网络功能,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弘扬家庭美德、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遵守各项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
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为载体,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
四是逐步改善和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工作,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重视做好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病灾家庭的生活保障工作,切实关心农村老党员、军烈属、离职村组干部的养老问题,保证农村弱势群体居有其屋、食有其粮、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五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
增强农村干部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依法办事能力,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懂得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 4 要科学同步规划镇村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为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要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按照“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加强政策引导,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紧落实扶持措施,努力为广大农民群众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家园。
3. 5 要创新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基层民主机制,为为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的政治环境。
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基层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实现村民自治要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全面落实“四个民主”:全面推进民主选举,全面推进民主决策,全面推进民主管理,全面推进民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