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报告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个全球性问题,我国在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

到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

然而,现阶段,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期,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口老龄化体现出其独有的特征:未富先老、规模更大,速度更快,赡养负担更重,二元结构明显。

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危机特有的巨大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所指的人口老龄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加的过程。

这是一种人口增长趋势,是老年人口相对增长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它是各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一种普遍现象。

一般地,人口老龄化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它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必然结果。

表现在老年人口数量上,则是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则是结构呈老龄化状态。

当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40%时,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年轻型社会;当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与40%之间时,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成年型社会。

从表中可以看出,老年型社会的年龄中位数要高于30岁,老少比也大于30%,此时六十五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要高于7%。

从而,根据国际划分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7%时,即可认定是老龄化社会。

除此之外,衡量老龄化的指标还有以下几种。

老年抚养比(又称老龄人口抚养系数或老年系数),是指老年人数与成年劳动力数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龄化问题。

平均年龄与年龄中位数的作用类似,都是用来反映某一年龄阶段的密集程度。

当平均年龄偏高时,说明整体年龄偏高,老年人口密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深。

而年龄中位数也是同样的道理,年龄中位数越大也能说明老年人口程度密集,也能反映老龄化问题。

截止2013年底。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占总人口的14.9%。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

全世界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中国。

2亿老年人口数几乎相当于印尼的总人口数,已超过了巴西、俄罗斯、日本等人口大国的人口数。

如果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数,也能排世界第四位。

预计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银发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xx网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中显示:过去20年来,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趋势使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虽然在欧洲和北美最为严重,但在世界所有主要地区,人口老龄化都正在发生或即将开始。

在全球范围内,老年人(60岁以上)比例从1994年的9%增加到2014年的12%,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21%。

一、老龄化行业现状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2012年,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404万人,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0040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74.1%,较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714万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较2011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多。

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403万人,年均增加1262.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2年的74.1%,年均增加0.4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情况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4980.6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5.1%,低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为1.17亿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8.7%,高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的近30%。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

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219.3万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长333.7万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万人;从占比来看,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个百分点,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长0.21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个百分点。

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抚养比指标来看,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总抚养比显示,1982-201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从62.6%下降至34.2%。

但是,总抚养比近两年持续增长,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34.4%和34.9%,显示出全社会的人口抚养负担正在加重。

细分抚养比显示,我国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22.2%,而同时老年抚养比从8.0%上升至12.7%。

二)未富先老迹象显现,经济发展压力增强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而本世纪初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物质财富积累则相对不足。

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按照联合国标准正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而当年人均GDP仅为1041.6美元,不及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1/20,仅为美国和日本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2012年,我国人均GDP虽然大幅增长至6188.2美元,但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多数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压力依然较强。

三)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

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

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4个省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这些省市全部属于东部地区。

2012年,有天津、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8个省市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其中属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各有3个,属于西部地区的有2个。

老年人口占比高的地区增多,一方面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发严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人口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四)预期寿命显著提高,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改善,延长了人们的预期寿命。

中国2010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其中,男性72.38岁,女性77.37岁。

2000年的数据分别71.40为岁、69.63岁、73.33岁。

十年时间中,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43岁,其中男性增加了2.75岁,女性增加了4.04岁。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时,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0岁,高收入国家及地区为79岁。

由此可以得出,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4.83岁。

从提高幅度来看,2000-2010年十年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了3.43岁,比世界平均水平2岁快1.43岁左右,比高收入国家及地区和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快0.43岁。

五)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高龄化显著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大幅下降趋势。

1988-2000年间的平均下降幅度高达11.41%。

,尽管自2000年起下降幅度缩小,但总体下降趋势不变。

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趋势一致,2000年起也基本呈现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4.03%下降到2012年12.10%。

下降了大约2个千分点。

死亡率由2000年的6.45%下降到2004年的6.42%,但是自2005年起呈现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死亡率为6.51%,2012年死亡率为7.15%。

上升了0.64个千分点。

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我国自然增长率在1988年后的12年间以11.41%的平均速度降低,一直降低到2000年的7.58%,2012年的4.95%。

截止到2012年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总共下降了2.63个千分点。

相比较而言,2000年世界自然增长率约为12.7%,2010年为11.4%。

仅下降个1.3个千分点。

可以看出,中国自然增长率的绝对数值低于世界水平,其下降速度也远远大于世界均下降速度。

二、中国老龄化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此外,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

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中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2009年),中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经超过2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

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