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3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用法〗水煎服。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以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方论】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

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陕西中医》1986(10):466,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禁忌】中风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益气活血,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化瘀不伤血,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耆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此方为益气化瘀之鼻祖,笔者在临床采用久漏宜通法,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尿,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例1,患者,女,39岁。

1990年5月10日初诊,患者诉于1985年5月体检时发现镜下血尿(+++)后长期顽固性血尿不愈,先后在多家医院做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肾盂造影及膀胱镜,肾功能检查均正常,后按特发性血尿及微型结石治疗无效,用止血药治疗血尿加剧,曾用补气药治疗有所好转,但血尿仍(++)。

近半年病情加重,血尿(+++),故前来诊治。

患者自述:尿色暗红,尿无频数涩痛,小腹有时胀痛,形体逐渐消瘦,夜间盗汗,精神疲惫。

经查:胸部X线片正常,肝、胆、肾超声波检查无异常。

患者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弱。

中医辨证:血尿属肾气亏虚、瘀阻阳络型。

治法:益气化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40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10g,赤芍15g,茺蔚子15g,地龙15g,小蓟10g,大蓟10g,旱莲草15g,白花蛇舌草15g。

服药6剂。

5月16日复诊,服药后小腹胀痛、夜间盗汗症状逐渐消失,精神尚佳,食欲递增,尿色变白,查尿常规:红细胞(+)。

嘱其按原方继服7剂。

5月23日再次复诊,进药后尿检均已正常,全身不适症状消失,尿色正常,为巩固疗效,仍用原方改赤芍、地龙、当归各10g,桃仁、红花各3g,桂枝5g,白花蛇舌草、大小蓟、芡实各10g,共服药半月余,患者病症消失,尿检正常而收效。

例2,患者,男,26岁。

1985年11月18日初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及双脚浮肿,之后涉及全身,经某医院治疗好转出院,但浮肿时轻时重,长期口服强的松等药物,病情得以控制。

近1周来,由于外感风寒又加劳累,患者又出现浮肿,伴全身乏力,腰腿酸软,纳差,精神萎靡不振,尿量正常,经外院查尿常规,红细胞(+++)、蛋白(++),颗粒管型微量,血沉32mm/h,因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故来求治中医。

经查:舌淡红苔血,脉细沉。

处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45g,赤芍30g,川芎15g,当归15g,地龙15g,桃仁5g,茯苓20g,五加皮15g,鸡内金25g,苍术10g,芡实15g,坤草15g,寄生20g,茺蔚子10g,小蓟10g,大蓟10g。

服药8剂后浮肿渐渐消退,精神尚佳,尿色变白,查尿常规:红细胞(++),蛋白(+),颗粒管型消失。

效不更方,再服10剂。

上述症状消退,精神佳,守方1个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正常,再按原方调治2个月而收效。

2 讨论</STRONG>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尿,是久漏宜通法的一个具体运用,患者必须坚持服药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远期疗效。

从治疗结果来看,一般病程短者疗效较佳,病程长者疗效较差。

血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膀胱湿热久治不愈,以往经常运用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之品,使肾阴暗耗,肾气亏损,不能鼓动气血,血行不畅而致气虚血瘀。

运用补阳还五汤,重取黄芪以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佐以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有化瘀生新之妙;桂枝、地龙配血中之气药川芎,以温通肾阳并有引药入所之用。

同时桂枝配黄芪有鼓舞肾气,温通肾阳之功;再佐以大蓟、小蓟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若尿中有蛋白及颗粒管型可加芡实;若由于肾结石引起的血尿则加鸡内金。

适量黄芪与白术相伍,可以明显改善肾功能。

运用补阳还五汤益气化瘀之法可以益肾气、通肾阳,对改善肾功能有很大的作用。

临床结果表明,对上尿路性血尿以益气化瘀治其本,下尿路性血尿以清热利尿治其标,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单位:张书香110300辽宁省新民市中医院病心绞痛转载自华夏中医网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的瘫痿论篇,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之症。

以“元气亏五成,下剩五成,周流一身,必见气亏诸态,若忽然归并于上半身。

不能行于下,则病两腿瘫痿”,故当以补益既亏之五分元阳之气为治,遂立名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剂。

补阳还五汤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扩充,其临床应用范围已日益广泛,治疗疾病主要涉及以下几种: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如冠心病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痴呆、中风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等;2.神经系统疾病。

如后遗神经痛、神经炎、神经麻痹、血管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等;3.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炎、胃溃疡、结肠炎、肝炎、肝硬化等;4.泌尿系统疾病。

如肾结石、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5.内分泌系统疾病。

如糖尿病等;6.呼吸系统疾病。

如哮喘等;7.外科疾病。

如颈椎病、肩周炎、滑膜炎、肌损伤等;8.妇科疾病。

如子宫出血、盆腔瘀血综合征、痛经等;9.儿科疾病。

如病毒性脑炎所致小儿急性偏瘫等;10.男科疾病。

如前列腺增生等;11.眼科疾病。

如玻璃体出血、视网膜动静脉阻塞、视神经萎缩等;12.耳鼻喉疾病。

如突发性耳聋等;13.皮肤科疾病。

如皮肤瘙痒、斑秃、结节性红斑、网状青斑等。

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气虚血瘀证为多,或在此基础上兼夹其他证型,气虚血瘀贯穿于胸痹心痛的全过程。

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为大法。

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常取得满意疗效。

如张某某,男,52岁。

因心前区疼痛4年,近一月加重于2007年4月3日初诊。

证见心悸、胸闷、气短、背痛、少寐、乏力、活动后尤甚、面色紫暗,舌淡紫,边有瘀斑,苔白腻微黄,脉沉弱而涩。

析其病机为气虚血瘀、闭阻心脉。

治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赤芍20g,当归10g,川芎15g,枳实15g,茯苓15g,甘草10g。

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患者自觉心前区疼痛减轻,气短、乏力、胸闷好转,但仍感睡眠不实,又增口干。

上方去茯苓,加夜交藤30g,生龙骨30g,7剂。

三诊:诸症状基本消失,告愈。

胸痹心痛多见于年迈体虚的中老年人,以“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气大衰,九窍不利”。

或劳倦内伤,损及中州,脾虚转输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养心,或为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累及于心。

上述原因均可导致心气虚衰。

气与血互相依存,“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

心的主要功能之一为心主血脉,即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环周不休地运行,把水谷精微输注全身,发挥营养组织器官的作用。

因此,全身血脉能否正常运行,全赖心气的推动。

心气即心的精气,为“心脏血脉之气也”,是血液运行的动力。

血属阴而主静,气属阳而主动,血不能自行,必须靠气的推动。

.《血证论》曰:“运血者即是气”,“气行乃血流”,一旦气虚帅血无力,则血脉瘀滞,正如《医林改错》所说:“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血瘀不通则痛,故引起胸痹心痛的发生。

概之,本病不出虚实两端,或心血瘀阻,闭阻心脉,“不通则痛”,或心气虚衰,心失所养,“不荣则痛”,总属虚实夹杂为患。

本方以补阳还五汤去地龙、桃仁、红花,加党参、枳实、茯苓而成。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补益脾肺心之气,“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医学衷中参西录》谓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大气旺则气滞行,血瘀通,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谓,故为君药;茯苓甘淡平,燥湿健脾,党参味甘、性平,健运中州,益气血生化之源,黄芪与党参相配伍,补气升陷之效益显,使胸中大气得补,贯心脉、司呼吸、行气血之功得以正常发挥,共治心气虚弱,正气不足之本;川芎味辛、性温,温通血脉,活血行气,行血并能和血,行气之中兼以散郁,《本草汇言》谓:“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无所不至。

当归辛甘温,补血和血,赤芍酸苦微寒,养血和血,活血散瘀止痛,且赤芍酸收可防川芎辛散走泄耗血之弊;赤芍与川芎相伍,则行血而不破血,补血而不滞血,上六药配伍,使心气充沛,运血有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共奏益气活血之效;枳实苦寒,行气化痰,宽胸利膈,为佐药。

枳实与黄芪、党参配伍,补气而不滞气,气行则补乃得力,与赤芍、川芎配伍,使气行则血活,以上诸药配伍,使气虚得补,乃行血得力,血行络通,无留滞之患,则疼痛自止;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补益中焦脾胃之气,益气血生化之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