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述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述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证券市场也开始兴起。

各国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金融市场,并且众多的投资者开始对公司股票进行投资。

于此同时,各国的投资者也开始研究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

从最初国外投资者的三大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分析目标公司的财务指标来对其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判断。

随后在简单的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出现了杜邦分析体系来分析目标公司的投资价值。

而格雷厄姆在运用杜邦分析法投资失败后,总结出了投资价值的分析方法。

其后,其他投资者在投资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多因素分析方法和公司成长性的分析方法。

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较晚,但是国内的投资者根据国外的投资价值的分析方法,提出了适合中国国内股票行情的投资价值研究方法,如相对价值法等等投资价值分析方法。

关键词:投资价值、财务分析、杜邦分析、相对价值一、前言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已经逐渐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而在金融行业中,证券行业备受关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证券行业进入发展困难时期,虽然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支持中国证券业的发展,但是大众投资者仍然信心不足。

拥有投资者的证券公司,其公司业绩和投资价值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2014年年末,国内证券市场正在逐步回暖,股市行情被各类投资者或投资机构看好。

而证券公司的股票投资价值也是各类投资者看好,纷纷投资上市20家证券公司。

而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证券行业的大公司,投资者也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投资的机会。

对于投资价值的研究国内外都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如格雷厄姆的投资价值分析方法,分析公司未来的价值,还有国内的相对价值分析法,适合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分析。

这些投资价值理论,对分析海通证券的投资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投资价值研究综述财务指标分析法能够对各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评价,但是由于每个公司所选取的财务指标不同会影响到指标的可比性。

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杜邦公司推出了一套能够全面分析公司财务业绩的体系,利用三大财务指标之间的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其理论基础为: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X资产周转率X权益乘数,而在以净资产收益率为综合指标的核心公式里边,销售净利率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周转率衡量企业的营运能力、权益乘数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通过对三项基本能力的衡量最终计算出目标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

杜邦分析体系所运用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仍然只是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综合,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现金流量表,而企业的现金流量决定着企业的存亡,所以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其主要原因只是因为在20世纪初,现金流量表并未问世。

随着现金流量表的出现、财务指标运用的推广和人们对财务指标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大评估机构和企业对杜邦分析体系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将企业活动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两个方面,管理用财务报表开始出现并广泛使用,新杜邦分析系统出现了:即以净资产收益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X净财务杠杆为基础,以实体价值=(税后经营净利润+折旧与摊销)一(净经营性营运资本+资本成本)为辅助的新衡量体系。

杜邦分析体系出现之后,美国首先运用于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各大投资机构也逐步运用杜邦分析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做出预测。

当时本杰明.格雷厄姆也热衷于用该体系对上市公司作出的评价。

但是本杰明在运用杜邦分析之后的投资,在几年内瞬间缩水,导致资产损失严重。

因此,他反复检讨自己投资上的错误,最终得出结论:杜邦分析对上市证券公司作出的历史财务指标在对未来投资价值的分析上是存在漏洞的,历史数据难以全面反映公司未来的投资价值。

因而,他创立了投资价值理论,认为在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时候购入才是真正值得的投资。

遵从这一逻辑,本杰明逐步成为投资界的领导者。

因此,他被誉为“华尔街教父”。

格雷厄姆投资价值理论的精华在于指导投资者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真实的评价公司的投资价值。

格雷厄姆认为公司的价值由公司资产、利润、股利和财务的稳健性组成,投资者应购买售价没有偏离其“内在价值”的股票,而售价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而股神巴菲特坚信本杰明的投资价值理论,但是不局限于本杰明的投资分析方法。

巴菲特创造性地将投资价值理论和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进行结合,他认为:一个公司的成功不仅在于财务管理的优劣,更加重要的是管理人才的贡献,只有拥有了优秀的管理人员,公司才能够真正的具有投资价值。

在投资中,巴菲特并不十分重视企业历史业绩,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目标投资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行业发展阶段和工作人员素质上。

通过内外部结合分析,来具体分析是否可以购买该目标企业的股票并得出购买的时间点。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不断的自我完善,小众投资者们不再满足于对目标公司的历史业绩的评价。

他们希望了解到目标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其真实的内在价值。

因此,美国的一家金融机构提出了运用现金流预测企业价值的方法并将其推广,该理论依据是:只要拥有可靠的现金流才能保证公司的顺利运行,离开了现金流的支持,资金的断裂足以使得企业走向灭亡由此提出了企业价值的评估模型即:()∑=+=N n n n 11资本成本实体现金流量企业价值,n —时期,以此作为评估企业价值的技术基础,为企业价值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人们发现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即未来现金流量具有预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也使得在评估企业价值方面,许多金融经济学家不得不被迫放弃这一方法。

随着美国的阿斯瓦斯.戴莫德兰(Aswath Damodaran )所著的《价值评估——证券分析、投资评估与公司理财》(1967年)的发表,将价值评估再一次推向了高峰。

他通过实践,将各目标公司的比较价值进行总结归纳,选择出几个共同变量,运用可比变量进行评估分析来得出拟投资公司的相对价值,由此相对价值模型出现了。

相对价值模型的出现弥补了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对基于剩余收益估值法的上市证券公司股票投资价值分析价值评估的不足,国外金融评估机构通过对市价比率的修正和巧妙的运用,可以更加方便的对企业价值做出准确的评估。

1985年,Oppenheimei Henry R (亨利)通过选取美交所和纽交所中符合格雷厄姆选股指标的所有股票进行投资组合,并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实证检验,发现自1976年之后,这些组合表现的趋势并非如格雷厄姆选股指标那样所预测的那样上涨,而是呈现下降趋势。

1995年,Michaiid Richard (理查德)提出多因素股票选取的理论,他认为需要从各个方面来考虑目标股票的成长能力和投资价值,只有多因素的分析才能够保证投资的盈利性,从而提出了多因素估值法,即通过赋予个财务指标不同的权数和风险系数,从而进行加权以求得目标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

1997年,Ibbotson Roger G.和Riepe Mark W.在分析成长与价值异同的基础上,描述了成长型股票和价值型股票的特征,并对成长性投资和价值型投资进行了比较,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在构建投资组合时应当做到成长性和价值型两者的协调,保证盈利的稳定性。

2004年,Rousseau Roland和Van Rensburg Paul认为价值投资价值还应包含实践价值因素,因而投资价值应当会随着投资持有期的延长而稳定提升,从而对选择股票要求更加严格。

在之后的几年,一些管理咨询公司创造性的运用剩余收益估值法,将净资产收益率和股票估值密切联系起来,为股票价值评估开创了一个新方式。

(二)国内投资价值研究综述我国金融行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成长阶段,各评估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和价值评估也欠缺规范性,自杜邦分析体系出台之后,我国加强了对国外财务指标分析和价值评估的学习和借鉴,将杜邦分析体系和基础财务指标相结合,作为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财务信息。

2002年,孙友群、陈小洋、魏非在对宏观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认为财务指标分析在分析我国股市具有可行性。

2004年,林斗志通过将1998—2002年的上证180指数股票作为样本数据,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等财务指标,通过研究这些财务指标做出对股价的评价,并对比分析后,提出我国股市中股票的内在价值在决定股票价格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市场非理性的冲击之下,市场仍然不够稳定。

虽然价值投资理论的核心在于判断股票的内在价值,但是中国股市有其自身的特点,生搬硬套国外的方法并不能够真正起到作用。

因此,我国的学者们始探索适用于中国股市的方法。

檀向球、周维颖、夏宽云等专家在2001年选取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等八个方面共18个会计指标对当年沪市366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分析,他们认为这些指标对绩优股股价波动的解释能力能够够达到67%。

在此基础上,他们调整了作为解释变量的会计指标,建立了绩优成长股的股价定价模型。

同时,一些学者还对股票进行了细分,例如:按生命周期,将股票分为处于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股票;按上市地点,将股票分为A股、B股、N股、S股等,对具体某种类别股票内在价值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探索,认为股票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选取的指标也不相同:引入期的股票通常市盈率较高,股东对其期待也越强烈,因而最好选用市盈率作为估计引入期股票价值的基础;而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公司,由于净资产相对稳定,具有更高的可比性,因而选用市净率指标最为估计成长期和成熟期股票价值的基础;而到了衰退期通常市盈率和市净率逐渐被侵蚀,不具有可信赖性,而销售收入呈现相对的可参照性,因而对于处于衰退期的股票,往往采用收入乘数作为估计衰退期股票价值的基础。

王咏梅于2003年对高科技公司股票投资价值的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只有具有高成长性和低市盈率的高科技公司才真正具有投资价值;打破了通常投资者认为的市盈率高则更值得投资的概念:过去投资者将市盈率作为衡量企业基于剩余收益估值法的上市证券公司股票投资价值分析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依据,认为高市盈率代表着高的预期收益,而王咏梅则不这样认为,她选择高科技公司,通过现金流量折现法对所选的10家高科技公司进行投资价值分析,发现反而是市盈率较低的公司具有投资价值,而这些公司往往在低市盈率的同时伴随着高成长性,她最终将市盈率的高低解读为得到投资额相同收益的年数,从而提出了在高科技行业,只有高成长性和低市盈率的股票更具有投资价值。

2006年田冠军、张亚连将相对价值法引入应用经济学领域,通过分析3系数的方法来提出如何选用风险评价指标,通过收集、整理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数据来对相对价值法计算的的结果进行修正,最终认为价值评估应当更加关注目标公司的盈余管理和该公司的股票质量,因而提出评价公式:大宗股权交易价值=少数股权交易价值X股票质量权数+控股权价值,并且进行了实际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