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候系统:指的是大气圈同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
2.太阳常数:在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全部波长的太阳辐射能量。
3.大气窗:通过大气的太阳辐射或地球大气辐射将被大气中某些气体所吸收,这些吸收随波长的变化很大,在某些波段的吸收很强,而在另一些波段的吸收则很弱,在这些吸收最弱的波段,太阳辐射和地球大气辐射可以象光通过窗户那样透过大气,这些波段称做大气窗
4.行星反射率:行星反射率反映整个地球大气系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由地面反射,大气泛着,云反射以及太阳辐射被大气和云散射回宇宙空间的部分组成
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6.直接辐射:是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透射到地面上的直接辐射,太阳直接辐射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7.山谷风: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这种风为山谷风。
8.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为海陆风
9..有效辐射: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的差值。
1.影响地表反射率的因子主要有哪些?并指出地表反射率和行星反射率的区别。
答:影响地表反射率的因子主要有太阳高度角,地表颜色,干湿程度,粗糙度等下垫面的特征和性质。
一般来讲,太阳高度角大于40度时地表反射率为一常数,小于40度则高度角越低,反射率越大;地表颜色越浅,反射率越大;土壤湿度增加,反射率减小,因为湿度增加,土壤颜色变深,而且水的反射率小于陆地;粗糙度大的地表面会对太阳辐射产生多次反射,导致总的反射率减小。
2.为什么说森林被破坏会造成气温年、日较差增大?
答:在白天,森林林冠能大量吸收太阳入射辐射,用以促进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使其本身气温不断增高不多,林下地表因林冠的阻挡,透入太阳辐射不多,气温不会急剧升高;夜晚因有林冠的保护,有效辐射不强,所以气温不易降低。
因此林内气温日较差比林外裸露地区小,同理,林地的气温年较差也较小。
森林被破坏后,这种气候效应散失,气温年、日较差增大。
3.水分循环分为几种?分别是?影响水分循环的因素是?
答:大循环和小循环;内陆水文循环大循环:海陆循环小循环:海循环和陆循环
影响因素:(1)气象因素;(2)下垫面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等;(3)人类活动:水力设施,农林活动,环境工程建设气象因素是主要的,都通过影响降水、蒸发、径流和水汽输送起作用
4.西欧的气候为什么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更为温暖湿润,明显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
答:洋流对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会对地球上各地区气候造成重大影响,在北大西洋中高纬度存在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又由于北大西洋洋盆的有利形状,在盛行西风、西南风的作用下。
西欧的气候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强烈影响,冬季的气温特别温和;而且洋流对降水也有显著的影响,暖流影响的地区,由于存在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大气层结很不稳定,再加上温带气旋、锋面等降水系统的盛行,使得西欧降水也多于其他地区。
因此西欧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温暖湿润而多雨。
5.为什么夏季南北温差小而冬季南北温差大?
答:夏季,从南到北,虽然太阳高度角减小,水平面上太阳辐射通量密度随之减小,但可照时角增大,因此水平面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南北的差别很小,从而南北温差小;到了冬季,可照时角也向北迅速减小,因而南北的温差很大。
6.什么是气候变化?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答:气候变化是相对气候平均值的偏差。
分为6类短期——月或季;中期——年际;长期——几十年;超长期——几百年;历史时期——千年;地质时期——几万年或更长
7.海陆之间有哪些物理特性的差异?
答:(1)面积差异:海洋占全球70.8%,陆地占29.2%,且大陆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2)表面辐射特性差异:a. 反射率差异:水面小,不到10%;陆地大,在20-25%; b.海水透明,其上下层之间的温度差异小;大陆地表不透明,太阳辐射主要加热地表浅层,土壤的上下层之间温差大;(3)海陆的热力差异:a. 海水的比热大,热容量大,日温差和年温差小;大陆反之;b. 海面蒸发大,向大气输送潜热大;大陆反之;C. 夏季海面温度较大陆低,冬季反之。
8.什么是季风?叙述其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答: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这种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
10.叙述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三大现象的形成过程和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答:(1)南方涛动:赤道太平洋区域存在的气压反相变化的现象。
南方涛动指数:复活节岛附近气压与达尔文港气压之差。
(2)沃克环流:由英国气象学家沃克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发现;赤道地区存在一个东西向的环流圈,在太平洋东部下沉,在西太平洋上升,地面为东风,高层为西风。
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存在同样性质的纬向环流圈。
与南方涛动密切相关;(3)厄尔尼诺:在赤道东太平洋每隔几年出现的海表水温异常增暖的现象,同时伴随沿岸地区的强降水天气。
9.用文字和图形综合说明大气环流中的“三风四带“、、
10写出考虑日地距离后大气上界面任意水平上任意是时刻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数学表达式,并以此讨论正午时刻,春分带秋分,夏至和冬至的上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
答:考虑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后大气上界任一水平面上某时刻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为
D
I 为太阳常数
(1
地区,由南向北递减。
冬至
永昼,冬至为永夜,南极相反
0I ϕ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