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章复习资料
1.饱和水汽压(E):①温度低的未饱和空气,只要降低较少温度,空气很快出现饱和。
②降低相同温度,温度高的饱和空气被凝结的水汽多,相反则少。
③温度高E值大,温度低E值小。
2.影响蒸发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①蒸发的温度—蒸发的温度愈高,蒸发愈快,相反,愈慢。
②蒸发的性质—同温度时,水面蒸发快于冰面、淡水快于海水。
③空气湿度和风—空气湿度大的蒸发速度小于空气干燥时,有风时大于无风。
3.露: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有水汽的凝结物,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如果露点温度在0℃以下,则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上凝华成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4.露、霜差异:共同点——天气条件均为晴朗微风的夜晚,不同点——温度要求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露、霜常被人们作为“晴天”的预兆(露水起晴天、霜重见晴天)。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
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5.积状云
形成方式——由热力对流、冷锋面对流、地形抬升等形成。
特征——云块孤立分散,呈白色菜花状。
一般,积云出现晴好天气,积雨云出现雷阵雨或冰雹天气。
6.云量带分布
1)赤道多云带:赤道地区气温高、水汽来源充沛,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约为6。
2)纬度20-30°少云带:全年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十分干燥,是全球天空相对明净的少云带,平均云量4左右,荒漠地带不足2。
3)中纬度多云带:该带内气团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常在此形成锋面,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为6.5-7。
7.大气降水
降水的形成:凝结,冰晶效应,冲并
降水类型: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
降水的时间分配:常用降水量、降水时间、降水强度及降水季节变化、降水变率等表示。
8.降水的地理分布:
1)赤道多雨带——受赤道热带气团控制,全年多雨,年降水量1500—3000mm,个别>3000—4000mm。
2)20—30º少雨带——受副高控制,年降水量<500mm,但受季风、台风和地形因素影响,少数地区降水丰富(乞拉齐朋、福建、广东…)
3)中纬度多雨带——受锋面影响,年降水量500—1000mm。
尤其大陆沿岸受季风影响降水十分丰富。
4)高纬度少雨带——受极地高压影响,气温低、蒸发弱,年降
水量<3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