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审美是人类与时俱进的精神活动与精神依托,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融合的大体系,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审美的多样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最具代表的儒、道、禅三家,一方面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同时又共同塑造了中国基本的美学价值。
儒家美学的“中和”之美,道家美学的“自然”之美,禅宗美学的“彻悟”之美等,都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其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漫长的积累形成过程中,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但是,随着时代和国际化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又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本土审美的发展方向。
自古作为“南边蛮荒、瘴夷之地”的广东,是中原战时难民的逃难地和失宠士大夫的流放地,人们本来就比较地厌倦封建文化,且历代作为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接触“西洋”更多,所以也更具开放传统。
西方的东西,包括美学观念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欢迎。
随着西方艺术与建筑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广东也率先步其后尘,从初始的“搬来主义”、“中洋杂交”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近代岭南建筑风格,其中开平碉楼的建筑应属代表之一。
本文以现代美学为线索,阐述了现今当代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大众审美;中西交融;华侨文化;开平碉楼建筑一、中国建筑审美与近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具有很强的归纳性。
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粋不足以谓之美。
”就是说艺术既要有丰富的、全面的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集中表现生活和自然。
中国传统艺术表达方式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独特的现实主义表达方式,大至于建筑小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
攉取了自然、社会、心理的众多具体事物抽象出一种和谐的平衡,讲究“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造成了中国艺术重性情的特殊风格。
中国的传统美学不操纵具体艺术形态的发展方法,却引领着艺术发展的指向。
中国传统建建筑一直都稳定地维持着自身发展规律。
但是,在明代,由于对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对建筑材料的使用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建筑技术的进步却没有推进审美的进一步发展,而局限在原有的审美体系中。
审美主体渐渐在审美中的重用逐渐独立。
到了清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堆砌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使中国传统建筑走向了辉煌后的没落。
在西方由于文艺复兴对人性的解放,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接踵而来的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更使科学技术与文化得以空前发展,其建筑也因此而具有更高的科学技术含量和文化影响力,为近代建筑美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同时也给中国传统美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由于逻辑上的连续性和建筑审美发展态势产生的作用和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的社会审美变化,西方美学并没有从根本上被中国传统美学排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建造师们对建筑风格有了更多的追求,传统建筑形式构成中很多有具有隐喻含义的各种元素被提取出来,与西方偏重自然和写实的造型元素相结合,产生了一种中洋结合,相映生辉的民国初期特有的建筑风格。
这种从各种形式语言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建筑语言自由地组合,使所谓的纯粹建筑时代成为过往。
西方建筑与中国固有传统风格的结合,同一建筑存在众多符号的形式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融合点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审美的历史转折点,是推动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多样化的原动力。
.二、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融合的大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我们审美的多样性。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最具代表的儒、道、禅三家,一方面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同时又共同塑造了中国基本的美学价值。
儒家美学的“中和”之美,道家美学的“自然”之美,禅宗美学的“彻悟”之美,等都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其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漫长的积累形成过程中,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但是,随着时代和国际化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又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本土审美的发展方向。
广东自古作为“南边蛮荒、瘴夷之地”,是中原战时难民的逃难地和失宠士大夫的流放地,人们本来就比较地厌倦封建文化,且历代作为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接触“西洋”更多,所以也更具开放传统,西方的东西,包括美学观念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欢迎。
随着西方艺术与建筑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广东也率先步其后尘,从初始的“搬来主义”、“中洋杂交”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近代岭南建筑风格,其中开平碉楼的建筑应属代表之一,在岭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就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象征,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
世界建筑文化遗产开平雕镂是在广东特定的地理区域和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是长期动乱的社会生活和多种文化的综合产物。
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后,随着五邑侨乡自身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纳、融合、演进和发展,西方文化渐渐得到国人的承认和重视,以此为契机,西方各国的建筑形式随着民间传播途径和早期通商渠道进入开平碉楼及周边城镇。
在抄袭和模仿过程中逐步创造出当地特有的中西交融的建筑形式,最显著的就是建筑材料与技术、各种构图元素以及装饰符号的混杂或融合。
现存的碉楼很多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已经运用了很多先进的建造技术。
在建造中西方文化特征表现为灵活通变的创新型处理手法,主要是对西方建筑的吸纳整合。
雕镂的造型千姿百态,有古罗马式、土耳其回教式、欧洲式、十六世纪英国式、德国堡垒式、教堂式、别墅式、庭园式等多种风格建筑(如图1-1),而碉楼内的使用功能依然是传统风格(如图1-2),房内长期居住依然是“中国式的生活”。
这些民居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在西式的特征下融入传统的装饰元素和手法,有如古代中外建筑最精湛的艺术博览,让人感受特有的艺术魅力。
罗玉明摄于开平碉楼(1-1)罗玉明摄于开平碉楼(1-2)开平碉楼的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开平碉楼的建筑已经不再仅仅限制于传统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在大众审美趣味影响下的开平碉楼建筑已逐步减少设计中的主观意识,不再强调其中的个性理念,而注重其中内在的使用质量,趋于“中西交融”。
融入了各自所吸纳的文化、个性等元素,建筑形式被提炼出来,赋予各种隐喻的含义,被用来表达文脉、地域、以及设计者的情趣。
它见证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近代文明发展的进程,是近代西方建筑通过民间传播渠道,对广东侨乡地区产生影响的产物,是建筑审美趋于“中西交融”发展历史的见证。
从哲学的辩证角度来看,社会发展是呈螺旋上升式发展的,审美是人类与时俱进的精神活动与精神依托,从现阶段的审美发展状况来看,审美主体结构主义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建筑审美中的主体已逐渐呈现出群体的特性。
首先,由于科学(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建筑设计风格被迅速的复制和广泛的利用,建筑师本身的个体特征被迅速的符号化从而转化为全球化的群体特征。
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已经阻挡不了对人们对外部事物的美观以及对内部进一步的文化要求。
最初阶段建筑外观在功能性设计时,更多的是突出建筑外观的色彩变化和形态变化,随后随着人们审美和建筑品质结合层次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建筑外观的需求从建筑的视觉享受开始向文化层面过滤,因此具有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外观开始出现,这些建筑外观带有强烈的文化韵味,比如新古典主义建筑外观设计,将古典文化厚重和浓郁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设计上,而欧美原创主义文化风格则是将一些欧美文化特点渗透到建筑元素,信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差异化逐步缩小。
其次,正如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艺术即知觉”,“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关注思考自己与各个事物之间彼此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的结果,已不仅仅只是展现设计主体的独创性的发挥。
人们对周边事物的审美观念更多的参与到事物现实发展当中。
真正地影响着周围事物的外观和内部文化的体现”。
三、总结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建筑风格已经不再仅仅拘泥于一个国家独有的设计风格。
建筑的设计风格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而发展的,它的流行风格形成于整个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归根到底,建筑是人性的几何空间化。
人性的界限,才是建筑语言的界限。
开平碉楼的建筑已经不再仅仅限制于中国风,现代主义抑或是欧美风格,在大众审美趣味影响下的开平碉楼建筑已逐步减少中国建筑构造的传统理念,而演变为具有自由主义倾向和南岭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风格。
目前可以说是各种建筑外观设计流派并行的时期,众多建筑外观设计风格在最初的起步后,融入了各自所吸纳的文化、个性等元素,如新古典风格、现代主义风格、欧美原创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新中式建筑风格等,现在这些风格不同的建筑外观设计相互交叉,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并且建筑外观的设计中开始体现科技的元素,尤其是通过一些科技元素将节能和环保等特点融入建筑设计中。
建筑物需要满足使用者的空间需求,决定了建筑是八大艺术里唯一一种应用艺术——它不仅仅是被用来欣赏的,更是用作使用的。
使用者才是现今审美在进驻上体现的决定者。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主流背后必然存在着与之相对的非主流,这一期的非主流往往成为下一期的主流,并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或非彼即彼,它们常常是与当时,当地的具体环境相适应,互相包容,互相转替。
文化交流的全球化在促使本土文化得到国际认可的同时,其带来的大量文化的冲击,直接反映在人们的情感特征、价值标准、审美意识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设计风格的多元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