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描写洞庭湖的两首五律
李俊
江山胜景引人入胜,有两个因素:一是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一是韵味深长的文化内涵。
如果能够兼而有之,更会让人留恋忘返。
岳阳楼就是如此。
登临此楼,不仅能够仰观三楚长天,一览洞庭湖光,更能饱览岳阳楼上的历代诗文,真的好像是重踏历史足迹,谛听人间风雨,仿佛看见了一代代文学大家,面对湖山吐露心声,或忧或喜或醉或醒。
下面就选择两首五律,作一个比较欣赏,共同领会古圣贤人的心境。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大历三年,漂泊西南十几个年头的杜甫从四川放舟下峡入洞庭湖,泊岳阳城下。
时年57岁的他,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老病孤舟”,国恨家痛,此时登临,可谓是心境复杂。
首联便紧扣题目,点明登临之意,从“昔闻”、“今上”看是一首登临抒怀诗。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颇多。
而孟诗则是作者呈送执政者,请求引见自己进入仕途的所谓“干谒诗”,表达的是作者不甘心闲居在家,迫切希望入仕的愿望。
从颔联写景的角度来看,杜诗侧重于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涯,气象之大,仿佛天地都囊括其间,借以衬托诗人胸怀的宽广博大,即“位卑未敢忘忧国”。
孟诗则侧重于洞庭湖水的气势磅礴,首联突出的是其浩瀚和雄浑的特点,借此来称颂唐王朝的兴盛,也突出了自己激荡不安的入仕心理。
纪昀的“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之语确实道出了这首干谒诗的妙处。
杜诗的尾联转进一层,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使此诗的思想境界深邃阔大。
作者看到洞庭湖烟波浩淼的神奇景象,忽又想到“飘似沙鸥”的自己,又想到吐蕃入侵,边陲不宁,感于内乱初定,外侵又入,不禁老泪纵横。
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何等伟大!
孟诗的后四句,从洞庭湖的气势,联想到欣欣向荣的开
元盛世,因而有出仕之心,但苦于欲渡无舟,故有“坐观垂钓”之叹。
可是此时的他是多么想有舟楫使自己渡越洞庭湖,划向宦海一展宏图啊!因此,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来表达这种愿望。
诗中的“垂钓者”,暗指当朝的执政者,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羡鱼情”言外之意如果有人引见自己就会由“坐观”变为执竿而钓的人,其要求引见的心情表露含蓄自然。
这两首诗的前四句都以雄浑的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直写了洞庭湖景象的壮阔雄浑,气势的磅礴有力,给人强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但杜诗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较之孟诗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显不凡之处。
因为前者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博大无比的气魄,而后者仅仅局限于“云梦泽”的“气蒸”、洞庭湖的“波撼”。
再从全诗来看,杜诗写景有包容宇宙吐纳海内的气势,抒情有催人泪下气荡回肠的效果。
从前边的大气磅礴,到后边的忧苦慨叹,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汩极难”,评价极其中肯;而孟诗运用寄兴的手法,以写洞庭湖起兴,后写所感,再运用典故,吐露心声,达到了一种含而不露却用意分明的意图,显得委婉含蓄,自然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