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教学设计
张晓红
一、教材简介:
本课内容选自全日制培智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十八课。
通过使学生学习本篇课文,一方面了解有关啄木鸟的知识,另一方面感受动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设计思路: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啄木鸟、喜鹊、猫头鹰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
课堂上,大家交流自己搜集的知识,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2.在学课文之前,让学生回家进行反复的自由读;学课文之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围绕“是不是猫头鹰、喜鹊的本领不如啄木鸟”这个问题,开展讨论、合作学习。
这个过程是学生交往互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过程。
4.创设情景,进行课文内容表演。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啄木鸟的:“敲、啄、钩”动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能力。
5.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
引导学生将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知识通过“自我介绍”等方式进行交流。
这个过程可以使教学从课内延伸
到课外,使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从家长、电影、电视、网络以及参观等各个渠道获得的知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智障学生13人。
其中轻度智障生4人,中度智障生4人,重度智障生5人。
1.引导A类学生借助书中重点词,联想、模拟,感受课文内容。
2.培养B类学生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3.补偿C类学生在听、说、读、观察等方面的认知缺陷。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看懂图意,知道第一幅图画的是一棵老树“生病了”,树叶黄了,啄木鸟在给它“治病”;第二幅图画的是老树的病治好了,又长出了新叶。
2、会写五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写出带有病字头、金字旁和月字旁的字。
3、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使学生懂得啄木鸟是捕食害虫的鸟,要注意保护。
感受到鸟类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六、教具准备:PPT课件,搜集啄木鸟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一、导课: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猫头鹰图片):谁认识这只鸟?(出示生词“猫头鹰”)谁认识这个词?(指名读。
会读的同学一起读。
)(2)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猫头鹰的知识,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介绍?
(这个环节重在开阔智障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多维性、开拓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多媒体出示教师收集的关于猫头鹰的知识。
师生进行交流。
(4)用相同的方法请出喜鹊和啄木鸟。
师生共同交流有关喜鹊和啄木鸟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多媒体展示生病的苹果树请猫头鹰、喜鹊、啄木鸟治病。
)师:这三种鸟到底能不能帮苹果树治好病呢?请同学们按照
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课文第2、3、4自然段。
(这个环节重在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
3、教师引导提问:
①猫头鹰是怎么说的?谁来读猫头鹰的话?反复朗读并体会。
(教师指导朗读。
)
②猫头鹰不能帮助苹果树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同样方法读喜鹊的话。
(4)教师重点指导啄木鸟这一段。
①(多媒体出示词语:敲敲、找到、捉出。
)读词。
让学生做动作表演,理解词意。
②把这三个动作连起来,说一说啄木鸟是怎样捉虫的?
③说说苹果树的病是怎么治好的?
(5)分角色表演,读第2、3、4自然段。
(6)苹果树的病好了吗?找出来读一读。
(7)四人小组讨论:是不是猫头鹰、喜鹊的本领不如啄木鸟呢?
(8)分小组按课文内容编排小品。
按小组来表演。
再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三、发散思维训练:
师:除了这几种动物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呢?请同学们戴上头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它们的知识。
三、总结。
师:我们不但知道了有关猫头鹰、喜鹊、啄木鸟等许多动物的知识,还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的道理。
今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动物,做动物的好朋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