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藏景”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藏景”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藏景”摘要:本文着眼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一种重要手法——“藏景”。

通过对“虚静”观的历史文化探究揭示“藏景”的由来。

列举“藏景”在古典园林中的三种具体应用体例,探讨了“藏景”手法对游者的心理层面影响。

贯穿全文,笔者尝试联系传播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分析古典园林的布局置景,以期在更深层面上窥得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精粹。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虚静藏景第一章绪论1.1 引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

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如上海豫园大假山、万花楼景区的意境都非常含蓄,深有含意;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

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

如上海豫园,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九曲桥、茶楼一景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得月楼,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豫园景色的兴趣。

进人大门后,仅见三穗堂,而看不到园之美景,经一曲几弯进人仰山堂以后,看到了如此壮观的城市山林,于是游兴大发,使人捉摸不到佳境究竟在多少深处?进去后,首先是鱼乐谢,其次是万花楼,又是点春堂,再会景楼、玉华堂,确是一个景比一个景大,一个景比一个景好,使游人兴趣始终不绝,这就是含蓄所带来的效果。

北京颐和园也是如此,颐和园人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

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

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

正如明代画家唐志契所说:“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

”这正是含蓄的原由.第二章藏景的运用和举例说明一、藏景的概念藏景是一种含蓄手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显露景物。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藏景一般指园中园,都藏在园中的僻静处,游人往往容易漏掉。

例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北海中的静心斋都是园中园。

园林是直观艺术,景物不藏则不深,不深则不奥,不奥则不幽。

园中园的建造,使游人在宏大的园林中看到小巧精美的建筑,为园林的美增添趣味;同时游人站在园中园里,观赏大园的主景、中景,则又能借主景为远景,借中景为邻景,使园林景色更加丰富,更加深厚多姿。

一般藏景更富有艺术特色,容易引起游人的神秘感,更能吸引游人。

但是藏也不是绝对的,以亭为例,有的宜藏,有的宜露。

二、“藏景”的基本概括藏景用于较大园林,即在园林之中构建园中园,达到富于变化、别有洞天、大中见小的艺术对比效果的构景手法。

藏景多置于园中一隅僻静之处,以小巧精致、构思细腻取胜。

如颐和园的谐趣园,位于万寿山东麓,仿无锡寄畅园而建,荷池居中,堂榭环绕,花木扶疏,竹影参差,山泉急湍,“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

三、“藏景”手法的具体运用《红楼梦》第十七回,述其贾府造大观园初成,贾政领着宝玉一干人等入内赏玩,且欲赋诗饮酒,品景题名。

刚入门,就见一屏山石叠嶂,将若大园子遮去大半,内中各景亦不得尽览,叫人看不得,偏想看。

众人颇感莫名,而贾政却对宝玉说道,这实为大手笔,做的甚妙。

他说:“非此一山,进得园来,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一句话点明了“藏”的奥妙,所以园林巨匠计成说:“水必曲,园必隔”,“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

如果抛却“藏景”背后沉重的思想文化包袱,“藏景”本身在造园置景的运用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细分一下“藏景”的具体应用,可从三点观之。

1. 幽深内敛园林艺术中,常以“幽深”显示藏的效果,曲径通幽,吸引游客层层深入,步步探奇。

如著名的苏州留园,占地30余亩,入口就是一条极狭仄的小巷,穿插着几个小小的天井,天井内均陈有嘉木石山,别有佳境。

观赏者沿巷而行,心中油然而生探奇寻幽之情,待到出了幽径,眼前豁然开朗,一片郁郁葱葱,亭台错落,楼阁有致,好个壶中天,好个桃源胜地!没有前面幽巷的“藏景”,这种感触便无从得来。

扬州个园的入园小径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段窄窄的“盲路”,两边密植树木,林叶遮天,使得小巷幽幽深深,而远处的八角门洞泄出天光,一明一暗,引人一探究竟。

园林造景,有主景和配景之分。

主景是指一个园林中占最主要地位的景物,它是这个园林的主题和中心,具有统摄全园景色,点出此园别于他园的特征之所在。

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颐和园的万寿山佛香阁等都是各自园林的主景。

配景,指衬托主景,与主景呈呼应、转承关系的其他景物。

为了表现园景“幽深”,造园者通常在园林入口设置如引文般的配景,前面所述的留园、个园入园小径都是如此。

而后再通过曲径、步廊等将游园之人领入主景佳处。

此乃欲扬先抑之法。

2. 曲折迂回中国古典园林在园路设计上“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有景可寻、可游,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

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

’”陈从周先生的这段对园路设计的评述可谓一语中的,点明了通过曲折游览路线来达到“藏景”的方法手段。

笔者认为可分三层来理解上述引文:首先,对于园路铺设,适宜多取曲折迂回之法。

“以曲求其深,以折求其掩,以弯求其奥,以屈求其藏。

”④让游者移步换景,在一个由造园者精心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序列中畅游。

其次,园路宜多设小径,一来可以使游客分散,不致拥挤败了游兴;二来则能借由曲折小径,引领游者探幽寻芳,体会“藏”趣,品味“藏”味。

再者,古代私园的占地面积多不广,其中既有“芥子纳须弥”的佛家理念,也有园主经济实力的限制因素。

要在极有限的空间求“虚静”,获得“模山范水”的景观效果,自然也就少不了在弯曲迂回上下功夫。

3. 分隔有致“水必曲,园必隔”,园林修造,“隔”是尤为重要的空间布局方式。

无“隔”则不成园,“园林与建筑之空间,隔则深,畅则浅,斯理甚明,故假山、廊、桥、花墙、屏、幕、隔扇、书架、博古架等,皆起隔之作用。

”⑤可见,善“隔”对于增加园林景致的幽深感至关重要,而隔的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则多种多样,可灵活取用。

“隔”开一固定空间,相对于被“隔”的一边来说其实就是“藏”起另一边的景物,其间通过花窗门洞等借景手段,使两边景物虽有遮掩但亦不会断了联系。

例如,苏州拙政园中部在清初一度被八旗奉直会馆占据,西部为张履谦之补园,直至解放后,有关园林部门才将拙政园东、中、西三部分统为一体。

中部与西部有一厚墙为“隔”,及至半亭处,可由“别有洞天”通达中西两部。

今日从总体看来,这一“隔”,一“通”甚是巧妙。

就像是行文舞墨,及至一段终了,给观者一个小憩,随后又将是一个新的精彩段落。

“藏”的艺术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中国古典园林中隐藏的“藏景”精品1、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居,取古人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

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

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

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2、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

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

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亡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

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3、怡园,地处旧城区中心人民路中段。

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

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

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

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

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

4、耦园,地处娄、相二门间的小新桥巷,全园布局,颇为得法。

黄石假山作为全园主题,堆叠自然,位置恰当,陡峭峻拔,气象雄浑,为苏州园林黄石假山中较为成功的一座,此园因在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园,故名耦园。

古时两人耕种称为为“耦”,“耦”、“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

东园面积约四亩,以山为主,以池为辅,重点突出,配搭得当。

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一组重檐楼厅,这在苏州园林中较为少见。

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重楼复道,总称“城曲草堂”。

西园面积更小,以书斋及织老屋为中心,前有月台,宽敞明亮,后有小院,幽雅清秀,隔山石树木又建书楼一座;其南亦有一院,为不规则形状,西南角设假山,设置花木,间置湖石,显得幽曲有趣。

第三章结论小结藏景的真正优点在于园中各景有了适当的“藏”方可产生不确定性,同时也就带来了园景艺术符号的模糊性和可延展性。

园林风景具有这样的属性特征,才多了可“寻”、可“悟”、可“游”的空间。

隐藏的景色勾起游人的寻芳探幽之情,这便是因“藏景”手法所达成的园景与游者心理的互动。

游兴也因之而起,不游不快、欲罢还休。

园中各景有了适当的“藏”方可产生不确定性,同时也就带来了园景艺术符号的模糊性和可延展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