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设计
澹泊敬诚殿,为避暑山庄正殿
烟波致爽殿
清代皇帝在避 暑山庄的寝宫。
拙政园玉兰堂 :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 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 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
拙政园 远香堂 、 倚玉轩
避暑山庄烟雨楼: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 “烟雨楼”即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所建。阴雨天气,雨打荷 叶,乒乓有声,(“声景”)湖上雾漫,状若烟云,别有一番 景色。
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 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 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 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 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
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 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豫园历史有400多年 ,是明代四 川布政司潘允端为孝敬父母而造, 其名取意于“愉悦双亲,颐养天 年”,故名“豫园”。素有 “奇秀甲于东南”美名。
玉玲珑: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 漏、瘦、透”之美。据说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
扬州个园假山
扬州个园假山
留园 冠云峰:
留园以赏石为胜,历史上既有 园主生性爱石,聚奇石为十二 峰之盛事,又有联姻以石陪嫁 之佳话,
留园赏石中山石之奇特以冠云、 岫云、瑞云三峰为最,尤以冠 云峰为首。具“皱、瘦、透、 漏”的特色。 峰高6.5米,为宋 代花石纲遗物,取名“冠云” 意为腾云驾雾高为群峰之冠。
苏州狮子林以湖石假山奇秀幽趣著称,有“假山王国”之誉。
理池
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 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园无水不活”。
1980年后,中国建筑的精华之一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 西方世界。
伦敦克欧花园中的中国塔:
早年到过中国的钱伯斯 (Chambers ,1723---1796) 1761年在伦敦克欧花园 中曾建造过一座高达十层 约49米的八边形平面的中 国式塔,它与花园中的自 然景致相协调,并以“英 华园庭”的美名流传到欧 洲许多国家。
清人所绘的汉 建章宫图。太液池中小岛为蓬莱、方丈等“神 山”,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 造山的先例。
御花园内叠筑石山——“堆秀山”,山上御景亭,是帝、后重阳 节登高的去处。
慈宁宫花园揽胜门内,叠有山石,起“开门见山”的障景作用。
豫园大假山:
以大假山而闻名的城市山林,大 假山是明代遗物,由叠石名家张 南阳亲自设计建造,是豫园的精 华;其中的“玉玲珑”是豫园的 “镇园之宝”,是“江南三大名 石”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 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 二讲色美;三讲味美。
中国古典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 二讲色美;三讲味美。
豫园四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
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 要。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 的意境。
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 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 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 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 数桠不妨封顶。”
豫园理池之“破”法:水面很小时,可用乱石为岸,并植配以细 竹野藤、朱鱼翠藻,令人有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扬州个园理水之“破 “法
无锡寄畅园山池
无锡寄畅园
拙政园廊桥小飞虹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
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
“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 中国古典园林中,花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
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称 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 名扬海外。
17、18世纪又远传欧洲,引起英、荷、德、法等国园林设 计者的纷纷仿效。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被西方国家推 崇和摹仿,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当时在欧洲各国 建造了不少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终极目的, 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经过三 千年的发展,文化含量极其丰富,形成独特民族风格, 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 术珍品。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集 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及诗意和曲韵于一身,在世界 园林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被 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 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 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 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 或用来观赏风景。同时,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一景。
豫园花厅及古戏台: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 小型表演的建筑,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 要求较大空间,门窗装饰考究,前后开窗设门,但也有四面 开门窗的四面厅。
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 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 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 蓄。
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 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 等。
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 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仅要求较 大的空间,以便容纳众多的宾客,还要求门窗装饰考究, 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厅前广植花木,叠石为山。一 般的厅都是前后开窗设门,但也有四面开门窗的四面厅。
拙政园浮翠阁 :笠亭山上一座八角形双层建筑,山上林木茂 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叫 做“浮翠阁”。
无锡个园理水之“掩””隔“法: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 以掩映,同时架曲折的石板小桥于水上,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 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苏州狮子林之理水手法:”掩“、”隔“、”破“三者并用。
苏州狮子林理水之”隔“法
“破”法之应用:水 面很小时,可用乱 石为岸,并植配以 细竹野藤、朱鱼翠 藻,令人有山野风 致的审美感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所提倡的山水画论之 “坚画三寸当 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 理中极好的借鉴。造园家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在大大 缩小山的真实尺度的同时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 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
唐宋以后,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 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上林 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 造山的先例。
两汉私园规模巨大,气势恢宏,园林山水要素,都是真山 真水般的大小,人工堆筑的土山、石山都是“延亘数十 里”,“高十余丈”的大尺度之物。尚未显现后世园林 “浓缩天地于一方”的高度提炼精神。
榭:多借周围景色构成,一般都是在水边筑平台,平台周 围有矮栏杆,屋顶通常用卷棚歇山式,檐角低平,显得十 分简洁大方。榭的功用以观赏为主,又可作休息的场所。
舫:园林建筑中舫的概念,是从画舫而来。舫不能移,只 供人游赏、饮宴及观景、点景。舫与船的构造相似,分头、 中、尾三部分。 船头有眺台,作赏景之用;中间是下沉式,两侧有长窗, 供休息和宴客之用;尾部有楼梯,分作两层,下实上虚。
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 记、字画。
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楣之上的题字牌,
拙政园笠亭
御花园中卵石镶拼的路
园中地面也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文字及花卉、人物等 各种图案,将花园点缀得极其富丽。
留园.花街铺地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园林中建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 观赏风景的愿望。
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 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 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 等。
中国古典园林中对花木的选择标准: 1、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 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 2、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 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榆,白色广 玉兰,紫色的紫薇等; 3、味美,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 兰花最为清幽。
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1、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2、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 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 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 桥”。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3、破:水面很小时,可用乱石为岸,并植配以细竹野藤、 朱鱼翠藻,令人有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瑞典著名的园林艺术史家玛丽.路易丝.歌特认为:“世 界上所有风景园林,包括日本园林,它们的精神之源在 中国。”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在七、八世纪时已影响日本,(日本 园林的早期构造多模仿中国园林的局部,如“曲水流觞”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布局上, “一池三山”也成为日 本园林的经典构图方式。 )
拙政园留听阁 :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 李商隐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留听阁就是取此诗意而 名。阁与楼近似,较小巧,多为两层,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 书、观景,也用来供奉巨型佛像。
拙政园松风水阁 :
阁与楼近似,较 小巧。平面为方 形或多边形,多 为两层的建筑, 四面开窗。一般 用来藏书、观景, 也用来供奉巨型 佛像。
古树名木同样对创造园林的气氛非常重要。 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所以如果建筑物与古
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 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 不妨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