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6]《小学心理学》第五批[论述题]分析判断对错,简要说明理由:1、性格有好坏之分,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2、教师满足学生的一切需要,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能够激活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学生的学习困难往往是由于其智力差、比较笨引起的。
5、学生对知识的概况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6、组织策略就是要求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概况、整理。
参考答案:1题答案:正确。
性格有好坏之分,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
2题答案:不对。
教师满足学生的一切需要,不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学生还有学习的主动性问题。
3题答案:正确。
这个是心理学实验证明的。
4题答案,不对。
有的学生学习困难不是智力造成的,而是其他原因。
5题答案。
正确。
贾德的理论证明正确。
6题答案:正确。
组织策略就是对学习的东西进行整理加工,进行梳理。
第四次[论述题]1、训练小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方法有哪些?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3、如何理解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4、如何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迁移?5、教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6、什么是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基本成分?参考答案:1题答案:元认知既是一种描述性知识(元认知策略有哪些),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在问题解决中怎么使用元认知策略)和条件性知识(元认知策略有什么作用和在哪种情境下使用)教师有必要针对小学生的元认知特点,对小学生进行专门的元认知策略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元认知能力。
具体方法主要有:(1)言语引导法。
指通过认知主体或他人的言语,对问题情境的特征及问题解决过程逐步描述,以促进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调节。
一是通过认知主体的口语报告描述"我已经知道什么?要做什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为什么?”等,使其明确认知任务,不断反馈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有效性。
二是借助成人言语的提示,如"下一步你该做什么?为什么?”"这种方法你可行吗?”诱导认知主体阐述和理清自己的思维过程,达到对问题解决的监控过程。
小学生由于元认知水平较低,更需要成人的言语引导,才能逐步培养其元认知策略。
(2)提问单方法。
长期对小学生的言语引导训练,容易导致他们对成人的过于依赖,造成思维惰性。
研究发现,将成人引导的言语用"提问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依据提问单,逐步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能克服上述问题。
(3)对比体验法。
指将小学生的言语引导或提问单情况下的问题解决过程,和独立尝试错误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对比,将"新手”和"专家”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行对比;将常规思维和反思性思维解决问题进行对比,以强化学生的元认知策略意识。
2题答案:(1)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序列性。
(3)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3题答案:(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
首先,遗传素质虽不能决定心理发展的水平与方向,但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其次,遗传素质影响儿童情绪、性格、气质及个性的发展。
(2)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其一,环境和教育使儿童遗传所获得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可能性,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与最终达到的水平。
其二,环境和教育造成儿童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
(3)社会实践活动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4题答案:(1)科学编排和呈现教材。
要注意教材的有序性、概括性和实用性。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概括水平。
基础知识,即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是知识结构中的"骨干”,是联系知识的中心,具有普遍意义。
小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越有可能产生广泛的迁移作用。
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帮助他们理解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和练习,以达到熟练记忆和运用的目的。
(3)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
所谓注重知识的综合贯通是指要促进知识的融合运用。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把课堂知识迁移到各种学习情境之中,如把数学课同实地勘测、生活费计算结合起来,把音乐、体育、美术的学习同合唱团、乐队、美术队、运动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等。
知识综合贯通的结果,有利于小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使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以致用。
(4)提高元认知水平。
所谓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知。
5题答案:(1)正确认识气质。
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中时,使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气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
这就要求教师能对学生气质进行判断。
对小学生的气质类型,可以根据神经系统的类型、行为能力的反应性,行为能力活动性,气质行为的持续时间来判断。
(2)利用气质"量才为教”。
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气质特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气质的积极特点和消极特点,加强行为修养,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发展,克服气质的消极面、发扬积极面。
6题答案:品德的心理结构,即品德构成的基本心理成分。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又叫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儿童在道德知识和经验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不断进行抽象和概括的产物。
儿童道德上成熟的标志,在于他能否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在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判断时,就会出现与之有关的情感,如责任感、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
道德行为是把道德认识付诸于行动的外部表现。
品德结构的四种基本心理成分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一般说来,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影响着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而当道德行为遇到困难或不能实现时,需要道德意志进行调节;同时,道德行为又可以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些基本心理成分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
第三次[论述题]1、什么是同化,陈述性知识是如何进行同化的?2、什么是学习动机,教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4、什么是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理解的条件有哪些?5、小学教师如何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6、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参考答案:1题答案奥苏伯尔提出了新知识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
(1)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指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概括程度更高的观念,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因而这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
(2)下位学习下位学习指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水平高的观念来学习新的观念,即原有观念是上位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下位观念,新旧观念之间构成类属关系,所以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
类属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派生类属学习,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概念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联合关系或类比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
并结合学习的条件是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一种一般的吻合性或处于同一层次,因而新知识可以被原有的知识同化。
2题答案: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
其主要方法有:(1)满足小学生的缺失性需要。
老师应当关心和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否满足,是否得到父母的爱、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等等,采取各种方式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促进求知需要的产生。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教师通常通过实验演示,趣味故事叙述,利用教学内容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等方式来设置问题情境。
(3)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应注意:不能滥用、多用表扬、少用批评、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批评。
(4)适当运用竞争手段。
(5 )促进学习动机的迁移。
(6)给予及时正确的反馈和评价。
3题答案(1)学习心理指导。
主要包括:其一,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帮助小学生在学习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使小学生乐于学习。
其二,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绩。
(2)情绪心理指导。
指导小学生对人的情绪活动、情绪发展的特点有所了解,使之认识到控制自己情绪活动的重要性,学会表达情绪的适当方式;情绪指导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小学生学会合理发泄和转移自己的不良情感,并创设适当的环境丰富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积极的情绪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性情感。
(3)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通过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指导,使小学生能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树立符合自己实际能力水平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小学生认可自我,悦纳自我,学会调节、控制自我,发展自我,进行自我教育,促进个性和社会性的健全发展。
(4)人际关系的心理指导。
人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
教给小学生社交技能,使他们学会合理处理社交中的冲突问题,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必备的心理素质。
3题答案(1)呈现的学习材料要具有逻辑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有逻辑组织的学习新材料便于学生理解、保持和应用。
所以,教师给小学生呈现的学习教材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便于他们能够把新学的知识同已学的材料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2)调动和保持小学生理解学习的心向。
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有意识地把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新旧知识之间有何异同,积极主动地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从而真正地理解新知识。
(3)根据小学生的知识贮备确定教学起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知识经验的贮备状况确定教学的起点,遵循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过渡,以激活原知识,促进小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4)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其一,运用直观材料或实际操作。
其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其三,科学地进行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是对道德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形成一定的道德观的复杂过程。
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的作用,是道德行为表现的基础,因此必须注意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
5题答案小学教师提高威信的正确途径:(1)加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