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一、导入: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送别的诗词歌赋。
而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
柳永的词《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的《送别》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们今天要学的《长亭送别》也称得上一曲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二、作者介绍:三、全剧剧情简介: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
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
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
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
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
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
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
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
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始乱终弃。
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争;“才子配佳人”。
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
四、整体感知: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本文概括为哪几幅画?试各用四个字为画面拟小标题,分别包含“别”字的四字短语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
明确: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大家层次划分比较准确,通过对故事梗概的了解和刚才大家的阅读,我们知道崔张二人是历经痛苦磨难才得以结合,崔莺莺没想到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你能用一些词语描述一下崔莺莺的感受吗?参考:哀愁、悲痛、伤心、绝望、挂念、惦记、担心……我想问大家,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愁。
)怎样的愁?具体的说它包含了莺莺的哪几种复杂情感?(学生讨论回答)有情人离别之痛、对老夫人拆散鸳鸯,催逼上路之怨、对前途未卜之忧、对情人漂泊天涯之念,借莺莺的词说应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五、《长亭送别》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对主人公那种离愁别恨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我们已经学过许多有关表达离愁的诗文,但是能够称得上千古绝唱的唯独王实甫的《西厢记》。
而古典诗文的鉴赏又是高考必备的一项,所以下面我们通过对文章的鉴赏,一方面来看看王实甫究竟有什么法宝,使《西厢记》取得了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也来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自己对古诗文的鉴赏水平。
六、鉴赏课文: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一部分——送别途中,请几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角色安排:夫人:XXX,长老:XXX,旦:XXX,红娘:XXX分析鉴赏:(1)意象:碧云天、黄叶、西风、大雁、枫林(2)意象分析:三种色彩:青,黄,红(秋意盎然、凄凉惆怅)三个方向:西,北,南,方向(拉开距离、天各一方)天上四物:天,云,风,雁(飘渺不定如相思)地上四物:地,花,叶,人(凋零无依的无奈)【端正好】前四句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让你想起了哪些诗词名句?这些意象都与什么季节和情感有关?结合我们的知识积累,我们会发现这样一条规律,那就是诗文中的意象往往具有一种比较稳定的情感内涵。
比如明月让人思乡,浮云让人想到漂泊的游子,松让人联想到桀骜不屈的人等。
此四句选择的四个具体意象,不是作者随便写来,而是为了体现崔莺莺的情的。
四个具体的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典型的深秋画面,而秋至于离别之人,更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影响,恰如柳永所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四句虽然不着一个情字,但情以蕴含到这些景色之中。
这四个意象饱含着崔莺莺面对离别的那种烦恼、痛苦和悲伤的心理。
“晓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夸张)此句景与情有何关系?因醉而变红的霜林与崔莺莺的情感有何关系?(霜林的红是崔莺莺的泪染的)这样,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关系,使得自然景物融入了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合二为一,创造了一种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样,我们可以总结出在【端正好】中作者为了表达崔莺莺面对离别的那种愁苦心境所使用的方法:1、选取典型意象并营造意境。
2、寓情与景,情景交融。
3、恰当地使用了修辞方法。
2、结合课文说说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哪些关键词?(柳、长亭、酒、泪、秋)3、你在本折唱词中,还找到了哪些意象是用来营造离别之自然环境的?云天黄花北雁西风霜林寒烟衰草、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全是秋天之特有的景,以这些来营造“离愁别绪”这些冷色调的东西入境,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面大家分析一下【滚绣球】一曲,看看作者为了表达情感是否也使用了这些方法?思考讨论交流。
1、意象的选取:柳丝,表别离的意象2、情景交融:为了能够和张生多相聚一刻,崔莺莺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人的马,乞求疏林能够挂住将要落山的太阳,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这些不可能实现的痴幻意愿,更加突出了崔莺莺不忍分别的心情。
3、修辞手法:“听……减了玉肌”,对偶夸张的运用,更加深刻地体现了离别之苦对崔莺莺的折磨。
除此之外,【滚绣球】与【端正好】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之处?【端正好】用的是寓情与景,情景交融的方式,而【滚绣球】则有直抒胸臆之处。
通过对【端正好】和【滚绣球】的分析,我们可以大体总结如下:1、分析揣摩典型意象及意境2、认真品味抒情方式3、对修辞手法的分析不能忽略下面我们运用刚才归纳的几点结论来分析一下【一煞】和【收尾】两曲。
问题:1、【一煞】和【收尾】勾勒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参考: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几句写出了崔莺莺怎样的情态和心情?参考:“青山……遮蔽”从视觉的角度写在张走后崔莺莺依然怅然痴立,极目远送的情态,流露出其欲见不能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同样做到了情景交融。
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
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
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
“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衬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3、请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两个方面鉴赏“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
参考:李煜将愁变成了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泪: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王实甫则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夸张地把崔莺莺的愁装在了车上。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自然贴切,不着痕迹。
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
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
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
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
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
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
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
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
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
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
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
《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重爱珍情【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鄙视功名(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利禄【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上了,更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
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有过矜持,有过顾虑,有过矛盾和思想斗争,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辉,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庄深沉的色彩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
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现。
小结:在【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四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典型的意象,为我们勾勒出了两幅萧瑟、凄凉的深秋离别图景;恰当的修辞方法及触景生情,由情及景、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很好地表达了让崔莺莺肝肠寸断的离愁。
通过对本文首尾两部分的分析,我们初步了解了《长亭送别》之所以有这样高的成就的一些原因。
不知大家有收获否。
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六、课外鉴赏提高:(一)、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参考: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通过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深沉乡思作了出色表达。
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乡的美梦。
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
(二)、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写出了怎样的离别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的什么情绪?参考:“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