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教材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教材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临床诊断要点】西医诊断:症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及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体征:无特异性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可有脱水或酸中毒体征。

检查:大便常规有白细胞,有/无脓细胞,有/无红细胞,可有脂肪球。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中医辨证分型:常证1.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2.风寒泻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变证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2.阴竭阳脱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病情危急,多需西医急救)【治疗原则】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

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利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

泄泻变证,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

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外治、推拿、针灸等法治疗。

中医分证论治常证1.伤食泻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焦山楂、建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腹胀腹痛加木香、炒枳壳、厚朴、槟榔;呕吐加藿香、生姜、白茯苓。

2.风寒泻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苏叶、白芷、生姜、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苍术、茯苓、甘草、大枣。

寒重,加木香、砂仁、干姜;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神曲;小便短少加泽泻、猪苓、车前子;表寒重加荆芥、防风。

3.湿热泻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热重于湿,加连翘、马齿苋清热解毒;湿重于热,加滑石、车前子、茯苓、薏苡仁;腹痛、里急后重加木香、白芍;口渴加生石膏、芦根;夏季湿浊中阻加藿香、佩兰;呕吐加竹茹、半夏。

4.脾虚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扁豆、薏仁、砂仁、桔梗。

胃纳不振,舌苔腻,加藿香、佩兰、焦山楂;腹胀不舒加木香、枳壳、厚朴;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干姜;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肉豆蔻、芡实、石榴皮。

5.脾肾阳虚泻治法:补脾温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常用药:太子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

脱肛加炙黄芪、或酌加柴胡、升麻;久泻不止加诃子、石榴皮、芡实。

变证1.气阴两伤治法:益气养阴,酸甘敛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炙甘草、乌梅、木瓜、莲子、山药。

久泻不止加山楂炭、诃子、芡实;口渴引饮加石斛、玉竹、天花粉、芦根;大便热臭加黄连。

2.阴竭阳脱(病情危急,多需西医急救)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附子、龙骨、牡蛎。

西医治疗治疗原则:调整进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

饮食疗法:清淡、易消化饮食,量由少逐渐增多。

液体疗法:治疗脱水、平衡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调。

分口服补液、静脉补液。

补钾、镁、钙。

抗感染治疗:选用头孢哌酮、青霉素等。

口服黄连素。

病毒性腹泻可选用干扰素。

保护胃肠道粘膜:选用思密达口服。

微生态疗法:选用妈咪爱、三联或四联活菌片等口服其他治疗(1)针灸针法:足三里,天枢,止泻穴(关元上5寸),呕吐加内关,腹胀加公孙,发热加曲池。

用提捻手法进针,针入2-3寸,留针5-10分钟,适用于各种腹泻。

灸法: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足三里,隔姜艾条灸,反复计15-20分钟,适用于久泻,风寒,寒湿,脾肾阳虚泻。

拔罐:取大肠俞(双侧),以3-5cm口径拔罐,闪火法,将罐扣于上穴5-10分钟,每天1次,用于各种腹泻。

(2)推拿常用穴位:脾经、大肠、小肠、腹部、脐部、龟尾、七节骨等。

操作方法:揉脐200次,摩腹5分钟,推上七节骨100次,揉龟尾200次,补脾经300次,推大肠100次,推小肠100次。

加减:风寒加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寒湿加揉外劳,揉天枢,按脾俞、胃俞、推坎宫,揉中脘;湿热者,加揉中脘,搓脐、脐角,内运八封;脾虚,加推扳门,揉脾俞、胃俞,捏脊,揉按足三里;脾肾阳虚,加揉肾俞。

(3)外治疗法1、健脾止泻敷脐方药物:苍术赤苓猪苓党参木香丁香等功效:益气健脾化湿止泻主治:脾胃气虚型胃炎、肠炎、痢疾、功能性消化不良。

适应症:腹痛、腹胀、倦怠乏力、气短、汗出、纳差、泄泻稀便、大便不成形、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等脾胃气虚或肝脾不调证。

2、清肠止泻敷脐方药物:当归硼砂辰砂木香黄连乌梅等功效:清肠化湿止痢止泻主治:脾胃湿热型胃炎、肠炎、痢疾、功能性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痢下赤白、肠鸣、痢下不爽、舌淡、苔黄腻、指纹红暗,脾胃湿热或脾胃寒湿证。

3、温脾止泻敷脐方药物:吴萸五倍子辰砂官桂丁香冰片等功效:温中健脾,收涩敛肠。

主治:脾胃阳虚型胃炎、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适应证:腹胀、腹痛、泄泻、胃痛、畏寒肢冷、呕吐、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指纹淡暗,寒邪直中、脾胃寒湿等证。

【特色护理】1嘱患者卧床安静休息,避免紧张,以减少肠蠕动。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环境清洁,及时倾到排泻物。

寒湿和脾肾虚泄泻室宜向阳;湿热泄泻室内宜凉爽干燥。

泄泻期间宜进清淡流质或半流质,恢复期按病情逐渐给予易消化软食,鼓励多饮水或淡盐水或绿茶。

忌红薯、芋头、土豆等易产气胀之物。

中药汤剂宜热服。

湿热型宜温服。

注意保持臀部及肛周皮肤干燥。

每天用清水冲洗并擦干,以防皮肤感染。

严密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

及时准确留取大便标本。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如见下列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①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无弹性,腹胀无力等;②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脉微弱等。

2施护要点湿热证肛门灼热疼痛者,可用苍术、黄柏煎水坐浴,擦干后可涂黄莲膏;湿热呕吐时,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内关等穴;发热加曲池,有疏泄邪热之作用;寒湿腹痛者,可局部热敷。

腹痛明显可艾灸中脘、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等穴,每次选2~3个穴灸10min。

肾阳虚弱泄泻不能自控者,可针刺关元、气海等穴,达到温补肾阳的作用,黎明前泄泻是其特点,应注意保暖。

食滞胃脘脘腹胀满者,针刺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合谷等刺激,呕吐加内关,如针刺3次后,效果不佳,在此穴用艾灸重灸,有健运和胃、消积止吐之功效;脾肾虚弱腹痛纳呆者,作腹部热敷,可艾灸或隔疚足三里、中脘等穴。

婴幼儿腹泻【入院标准】一、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尿量减少,经必要的门诊治疗无效。

二、主要阳性体征:Ⅱ°以上脱水体征。

三、辅助检查:大便镜检,白细胞(+),脓球(±),红细胞(±)。

【出院标准】一、症状和体征:精神佳,症状和体征消失。

二、血常规、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纠正。

【疗效判定】好转:大便次数比治疗前减少、大便性状改善;脱水或酸中毒减轻或纠正;大便常规提示好转。

治愈:大便次数和性状恢复正常、大便常规和病原学检查正常。

未愈:症状、体征、检查无好转或加重。

【难点分析】小儿腹泻病是婴幼儿时期的多见病、常见病之一,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纳呆甚则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迁延不愈者可出现营养不良,从而影响生长发育。

根据中医理论,其病因大致分为感受时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我科采用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运脾化湿,但临床中部分患儿对于口服剂型难以服用,这也是我院儿科临床中中药难以全面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进措施】对于本组病种,根据传统中医的一此外治法,结合现代临床的实践,可以在服用中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如选用木香、黄连、黄柏、仙鹤草、蒲公英、炒枳壳加减汤剂直接作用于肠道,可适用于肠道肠道湿热型患儿。

以及采用手法推拿、捏脊法,中药敷脐散(五倍子、辰砂、五味子、冰片等制成)外贴于神阙穴,都可以推广用于腹泻病患儿的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