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腹泻病的分类诊断与治疗

小儿腹泻病的分类诊断与治疗


Therapy
4、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待好 转后继续喂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5、病毒性肠炎多有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 乏,对疑似病例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晶 ,或发酵奶,或去乳糖配方奶粉以减轻腹泻,缩短 病程 6、腹泻停止后逐渐恢复营养丰富的饮食,并每日加 餐一次,共2周。 7、勤换尿布:预防上行性尿路感染 尿布皮炎,尿 布疹:清洗、干燥、氧气吹干、豆油(或红霉素或 百多邦或达克宁)外涂
5
内因:易感因素
➢ 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 生长发育快 ➢ 机体防御功能差 ➢ 肠道菌群失调 ➢ 人工喂养
6
外因 感染因素
➢ 肠道内病毒感染 占80% 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基病 毒、腺病毒等
➢ 肠道内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肠炎杆菌、鼠 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7
致大肠菌 肠炎
➢ 多发于夏季 ➢ 各年龄期(营养不良、人工喂养) ➢ 起病缓慢,部分迁延 ➢ 病初不发热,少有呕吐 ➢ 大便:黄绿色稀便或蛋花汤样,较多粘液,腥臭味 ➢ 大便培养 ➢ 脱水:多为等渗/低渗
20
几种不同病原所致的肠炎 3
白色念珠菌 肠炎
➢ 常并发于其他感染 ➢ 大便:黄色稀便、泡沫多、带粘液
AAD) 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与抗生素有关的腹
泻。Bartlett 将其定义为伴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而发生
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有700 多种药物可引
起腹泻,其中25 %为抗生素。AAD 的发病率因人群及
抗生素 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一般为5 %~25 %。
相关性腹泻 ADD
1、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及乳糖酶水平。 2、肠道外感染时长期、大量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
ADD 1、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及乳糖酶水平。 2、肠道外感染时长期、大量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 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 3、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 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球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 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23
几种不同病原所致的肠炎 5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
Clinical manifestation
要提到的两个并发症: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出现呕吐、腹胀、肠鸣音减弱, 继而出现呕吐胆汁,腹胀明显,肠鸣音消失,典型大便为 赤豆汤样大便。伴有精神差,萎靡,嗜睡,体温不稳,代 谢性酸中毒,X线示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出现上述情 况要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如出现气腹提示肠 穿孔,需要急诊外科手术治疗。
胞、红细胞甚至吞噬细胞;
➢ 其他 不同细菌侵入及累及部位不同。
几种不同病原所致的肠炎 1
轮状病毒 肠炎
➢ 秋季腹泻 ➢ 粪-口或呼吸道传播 ➢ 6~24月小婴儿 ➢ 伴发热、上感、呕吐 ➢ 大便:三多(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
样或蛋花汤样,少量粘液
➢ 脱水:轻/中度,等渗/高渗
19
几种不同病原所致的肠炎 2
5g/L; 小肠粘膜活检测定乳糖酶活性 最有价值的诊断,可以
区分原发或继发; 呼吸氢实验;
Clinical manifestation
胃肠道临床表现:食欲不振,呕吐,大便次数增多, 大便性状改变
1、糖代谢异常:大便量多、泡沫多、粪质粗糙、含食 物残渣或未消化的食物
2、蛋白质代谢异常:大便呈黄褐稀水样或夹杂有未消 化的奶瓣,且伴有刺鼻的臭鸡蛋气味
判断 感染性 非感染性
判断脱水 程度 性质
判断电解质紊乱 酸碱平衡紊乱
33
Therapy
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 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一)一般疗法:起、居、饮、食 1、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 2、母乳喂养的婴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 3、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它 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Therapy
(二)支持治疗:保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热卡的供给。 (三)对症治疗: 止吐: 维生素B6针 100mg/支 50-100mg im/iv/ih 解痉: 维生素K1 1mg/kg im/ivdrip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针(654-2) 0.1-0.3mg/kg im/ivdrip 颠茄片 10mg/# 0.1-0.2mg/kg.t po 间苯三酚注射液 2mg/kg.t im/ivdrip
可见大量脂肪滴;
12
发病机制—渗透性腹泻
13
渗透性腹泻临床特点
病因 病毒性 临床特征 腹泻症状突出,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
乱,继发乳糖不耐受
大便特征 外观呈水样、蛋花样,粪便电解质含量较
低,呈酸性,大便镜检正常
其他 最常累及部位有十二直肠、空肠、胃、回肠。
发病机制—分泌性腹泻
15
分泌性腹泻临床特点
外因 感染因素
➢ 肠道内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曲菌、毛霉菌
➢ 肠道内寄生虫感染 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等
➢ 肠道外感染 症状性腹泻(上感、肺炎败血症等)
8
外因:非感染因素
➢ 喂养不当 ➢ 过敏性腹泻 ➢ 乳糖不耐受 ➢ 气候因素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9
发病机制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 渗透性的物质
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出生时机体乳糖酶活性低下或缺乏,罕见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各种原因导致肠上皮受损而导致的暂时性乳糖活性下 胃肠功能的暂时低下 大量应用ß-内酰胺类抗生素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人类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
LI的诊断
病史 新鲜粪便PH ﹤5.5; 粪便还原糖测定 ﹥++为阳性,表明乳糖含量为2-
连续补锌10~14天,可以完全补足腹泻期间丢失的锌,并且降低 以后2~3个月内儿童再发腹泻的危险。
甘草锌颗粒 1.5g(相当于锌3.6mg~4.35mg, 甘草酸25.2mg)
Therapy
(四)病因学治疗 1、控制感染 (1)病毒感染 (2)细菌感染:静脉:三代头孢
口服:可力迈仙、磷霉素钙、头孢克肟 可利迈仙(硫酸黏菌素颗粒) 1g:1000000iu 4-7万iu/天,分三次服用 磷霉素钙颗粒 5g/袋 成人:每次2袋,每日3~4次。 儿童:每日3~4次,每次用药剂量为:1~6 个月1/8 袋,6~12个月1/6袋,1~2岁1/4袋,2~4岁1/3袋,4~6岁 3/8袋,6~9岁1/2袋,9~14岁1袋。
小儿腹泻病 infantile diarrhea
XX医院
概述
2
定义
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性质改变,大便次数 增加的一组常见疾病
小婴儿发病率高(6月~2岁)3Biblioteka 类按病因分按病程分
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
急性:<2周 迁延性:2周2月 慢性:>2月
轻度腹泻
按腹泻程度分 重度腹泻
4
病因
内因: 外因:
Clinical manifestation
要提到的两个并发症: 肠套叠:哭闹不能安抚,呕吐频繁,腹部包块, 果酱样大便,腹部X射线检查有肠管充气和液平 面 。如发现及时,大部分患儿通过空气灌肠即可 处理,如果发现较晚,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诊断
诊断不困难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大便的性状
分泌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 渗出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的大量性渗出 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肠道运动功能异常
临床上腹泻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
10
发病机制—非感染性腹泻
11
非感染性腹泻临床特点
➢ 病因 喂养不当; ➢ 临床特征 腹泻轻,脱水轻,中毒症状较轻; ➢ 大便特征 水样便或蛋花便、有酸味、有黄色小块、大便镜检
Therapy
(四)病因治疗 2、微生态治疗: (1)妈咪爱 【成分】 粪链球菌,枯草杆菌,乳酸钙,氧化锌,
维生素 【用量用法】 两岁以上儿童1-2袋/次,1-2次/
日,两岁以下儿童1袋/次,1-2次/日。口服或 冲服。 【规格】 散剂 1 g x 10袋,30袋。
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
3、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
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球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
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24
乳糖不耐受(LI)
乳糖酶缺乏或不足,导致乳糖水解及吸收障碍均 称为乳糖吸收不良(LM),若同时有临床症状 者称为乳糖不耐受(LI)。在我国汉族成人LM发 生率高达76.3%-92.6%。多为家族性,呈显性或 隐性遗传,新生儿和成人均可发病。继发性LM 常见于急性腹泻、乳糜泻、热带口炎性腹泻、克 罗恩病、兰氏贾第鞭毛虫病、营养不良、药物损 害等。儿童中LI者达62.96%-82.83%。最常见原 因为轮状病毒肠 炎。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 AAD) 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与抗生素有关的腹 泻。Bartlett 将其定义为伴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而发生 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有700 多种药物可引
抗生素 起腹泻,其中25 %为抗生素。AAD 的发病率因人群及 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一般为5 %~25 %。
病因 ➢
产毒性的大肠杆菌、霍乱弧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
菌;
➢ 临床特征 腹泻明显,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
➢ 大便特征 水样便,量大,粪便含有大量电解质,粪便中电
解质与血浆接近。粪便偏硷性;
➢ 其他 一般细菌不入血,也不侵入肠粘膜,所以不产生肠道病
理改变;
16
发病机制—渗出性腹泻
侵袭性细菌
侵入肠粘膜固有膜
充血,水肿,炎性细胞侵润 形成溃疡和渗出性炎症病变 腹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