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课件:追求真理的历程

最新《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课件:追求真理的历程

总之,就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 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例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之所以要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是因为科学理论( )
A.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B.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C.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解析:科学理论可以指导社会实践的开展,推动社会实 践的发展,但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才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错误。A、B不符合题 意。
【例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
民族的象征和骄傲。然而,1972年后的26年间黄河有21年出现过 断流现象。断流严重影响了黄河两岸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产生 活。
长期以来,黄河水资源“自由取用”,优先满足生产、生活 用水需求而忽视生态系统的需要。随着“生态水”理念的提出, 1998年,国务院批准了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主旨 的新的分水方案,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
【区分难点】:
怎样辨别“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 《导》P161特别提示
【例3】(09海南)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 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 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 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 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 的说法太绝对;①④的说法正确。
客观实际或运用重点论与两点论知识回答,分析有理,可 酌情给分。)
【误区警示】:
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2、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例1】:(09年海南)“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
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
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②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实践的客观解?)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
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 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 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 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小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 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 投身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和发挥科学理论 的指导作用。
【例4】:一位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 勒克草原,运用学到的试管冻制、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 试验,使奶牛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 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上述事例给我们 的启示是(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标准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为实践服务才能发挥其实际意义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该博士把自己学到的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 当地牧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事例表明,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9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变以往的“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根据水资源与水环境的 承载能力,优化配置水资源。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
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 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 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误区警示】:
1、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
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途径:一是亲身实践即直接经验, 二是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排除;④承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否认了主观能动性,
排除。
【例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 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 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 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课 件:追求真理的历程
答案: ①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根据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来
挑选电脑。(5分)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市场调查,挑选价廉物美
的电脑。(5分) ③把尊重客观实际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购买
电脑时要考虑当前需要,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2分) (考生若回答要把握变化发展的实际,要从整体上把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