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王 力(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收稿日期:2015-10-18作者简介:王力(1991 ~),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是武术传统拳种之一,它的动作圆润、灵活而缓慢,自然而柔和,刚柔相济。

在太极拳运动中,动作、吐纳、意识3者密切配合,经常练习有调理内脏、舒经活络、健体强身、修心养生等作用。

太极拳不仅在我国广为流传,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上也有众多的练习者。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各种慢性病发病率的增加,太极拳对健康,尤其是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愈来愈引起人们以及各科研机构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改善人体身心健康的理论基础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科学选用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提供参考。

1 运动处方的概念运动处方是由康复治疗师或其他运动健康从业者给患病者按其健康状况、性别、年龄、心肺或运动器官的机能水平以及锻炼经历,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个人爱好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制订的运动方法,包括锻炼内容、负荷量、强度及运动的注意事项,以达到治疗或者健身的目标。

它是一种指导人们有计划地科学地锻炼身体的方法。

2 太极拳与运动系统2.1 对骨骼的影响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可对运动系统形成良好的刺激,显著改善骨骼肌的力量,发展身体的柔韧性。

在胫骨的骨矿物质丢失率方面,习练太极拳能降低其丢失率,调节骨钙、血钙含量,有利于骨密度稳定在正常水平,进而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减少骨折的发生机会。

Choy 、Wingyee 等对99名年龄在55.9±3.1岁绝经妇女进行了跟踪研究,其中48名妇女每周超过3次系统地练习太极拳。

该研究表明,经常进行太极拳锻炼的人具有更高的骨密度,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越低,对于绝经期过后的妇女来说,经常参加太极拳锻炼具有更低的骨伤害发生率。

David Lawson 等让中老年受试者进行4个月24式太极拳锻炼。

通过跟踪研究发现,太极拳能够改善中老年人的平衡和控制能力,增加自信,更能够显著增强老年人骨骼的结构与功能。

2.2 太极拳与膝痛有些太极拳练习者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偶尔有膝关节疼痛的症状。

这是由于太极拳运动时身体长时间处于一种半蹲姿态,体重使下肢关节压力升高,以及动作错误、训练手段方法不合理而导致的。

邱丕相等对上海市各区参与太极拳练习者1 025人进行调查。

分析后得出结论:练太极拳之前有膝关节疼痛、练后无疼痛者,占练前膝痛群的 39.2%;膝关节疼痛与拳龄有一定关联,拳龄越长,膝关节疼痛比例越小;太极拳练习者膝痛多以酸痛为主,疼痛多发生在下蹲和做具体动作时,疼痛部位以膝关节正前方为主,疼痛持续时间一般在 10 min 以内,练习前有膝痛与练习后有膝痛呈高度显著性相关。

2.3 对肌肉的影响太极拳习练过程中常常要求重心下沉、不能起伏、缓慢均匀,这对下肢肌肉提出了较大考验。

于宁等采集和测试了16名太极拳习练者在完成进、退、顾、盼、蹬腿5种太极步时下肢相关骨骼肌群的肌电信号(EMG )。

分析了肌肉收缩的强度(Integrated EMG )、持续时间(Onset duration )以及收缩的幅度(Amplitude )。

结果表明,在完成各太极拳动作时,肌肉的振幅各不相同,肌肉收缩强度以及持续时间也有显著差异。

骨骼肌的向心、等长和离心收缩,结合负荷强度的改变以及持续时间的不同,有利于提高和增强人体下肢的力量、改善协调性以及对肌肉的控制能力。

3 太极拳与心血管系统3.1 对高血压的影响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也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1-103-03疾病之一。

迄今为止,高血压患者在中国已超过1亿,而仍然在以每年百万的速度增长。

高血压病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医学界战略转移后最关注的焦点之一。

陈叶坪等以100名公园晨练爱好者为实验对象,分布在武汉、孝感、黄陂3市。

将100名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的运动处方为太极拳的练习加少量降压药的服用,而保持原有的运动形式的对照组只服用少量的降压药。

20周后,失眠、头晕、乏力、烦燥、多梦、耳鸣等症状改善者,实验组比例是92.30%,对照组比例是89.58%;在运动之后精力旺盛,主观上感觉轻松、不吃力者,实验组比例是96.15%,对照组比例是77.08%,差异性显著(P<0.01);在练习20周后,对血压的变化进行前后的对比,实验组的降压幅为30.4±6.08/15.12±3.07 mmHg,对照组则是14.48±2.89/10.08±2.01mmHg,2组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性(P<0.01)。

3.2 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张林对12位习练太极拳的老者进行定量负荷下的血液流变性等指标的参数测试,并在同等条件下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心、血管功能,血流状况和微循环等方面均有差异性,显示出了太极拳运动处方对老年人心血管功能方面的良好作用。

4 太极拳与免疫系统一个常年练习太极拳的人,常常给人的感觉是精力充沛、气质从容、抵抗力强、不易生病。

GaoShujie 等通过对10名平均年龄在62±4.0岁进行运动强度约在55%最大心率的太极拳运动,每天1h,每周5~6次,持续1年,并对这1年里的免疫球蛋白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为期1年的太极训练后,老年人的免疫力得到显著增强,太极拳作为运动处方,作用温和却有力,使人在较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下增大通气量,对人的免疫能力有着潜在的益处。

5 太极拳与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细胞最为集中的部分,主导人全身的感觉、思维、记忆、运动以及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等方面。

5.1 神经系统拳论有云:“百会穴总领其全身,使清气上升而浊气下降矣。

”太极拳对练习者的基本姿态要求是“尾闾中正神灌顶”“虚灵顶劲、不偏不倚”,始终保持这样的姿势,“精神则能提得起,而无迟重之虞”,有利于全身动作稳健、圆活、沉着、轻盈,对整个人的姿态和状态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施载煌在研究中提到:“太极拳所独有的训练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躯体的运动中枢、躯体的感觉、视觉中枢,还有视神经、眼肌运动等神经有良好医疗效果”。

5.2 心理健康太极拳强调心静自然,以意导力,即意识引导动作,强调“意到而身随”、内外兼修,能使人进入一种无忧无虑、物我两忘的境地,有助于消除心理上的疲劳,使人的情绪明朗,变得积极向上。

王亮、陈刚调查了600余名太极拳习练者(练习年限从3个月到58年),他们中百分之百的人反映自我感觉良好,无一人自我感觉不适或不良,更无一人出现精神疾病。

青年感到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加倍努力工作;中年人感到精神振作,生活美好,全力投身事业;老年人则感到对生活充满热情,晚年幸福度高,再也没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之情。

5.3 平衡能力太极拳的步伐在行进中虚实分明,阴阳、重心的变化有序。

在重心平稳且不断变换的情况下,非常有利于人体提高稳定能力,增加对自己重心变化的本体感觉和控制力,增强小脑、前庭器官等位觉系统的功能。

加上下肢肌肉力量的改善,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平衡能力。

王晓秋的研究表明,经过16周不间断地太极拳训练,每次锻炼达到靶心率并持续 20 min以上,1周3次,可使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提升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6 太极拳与物质代谢人体进入老年期后,基础代谢都呈下降趋势,老年人的各个器官和循环系统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而运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从而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很多项目是不适合老年人进行练习的。

太极拳运动柔和缓慢,强度适中,对新陈代谢的提高有显著作用,有利于加快物质循环,从而促进机体吸收营养以及排除代谢废物,不仅适合正常的年轻人练习,而且非常适合年老体弱多病者。

6.1 太极拳与脂代谢现代社会肥胖人口日益增多,青少年肥胖的上升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肥胖者也呈上升趋势。

肥胖者一般胆固醇偏高,容易对血管功能和血液的流变性造成影响,容易导致血压升高,引发糖尿病、冠心病、结石等疾病。

对老年人来说,由于机能的退化,免疫功能的衰弱,肥胖便更容易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威胁之一。

邱丹、熊开宇的研究证实,经过3个月的太极拳锻炼,受试者的体脂百分比比进行锻炼前显著降低(P<0.05),身体质量指数比也显著降低(P <0.05)。

(下转第98页)力,对可能发生的违犯作提前的识别和判断,并对这些线索做出合理的提前反应。

(3)培养裁判员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场上及自己的区域内,不要集中在比赛的分数,以及不在区域内的有球队员身上。

(4)能够调节自己的思想意识,把注意力集中于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思想意识上。

2.4.4 自我激励的训练 首先要对自己的判罚有充分自信,对宣判后的结果不要动摇。

在平时就要树立正确的工作动机和态度,加强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勇敢果断、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加强自身素质和技能才能克服临场中的困难。

在临场前可以通过自我暗示:我有能力掌握好比赛,采用呼吸调节法等来调节自己的注意范围,使注意力向有利于执裁的方向发展。

2.4.5 设置情境及关键球的训练 在比赛临场时会经常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发生。

环境的因素、教练员的叫喊、场上队员的不冷静等,都是在平时训练中没有涉及到的因素。

到各种不同条件下的场地进行训练,对形成良好的注意范围有帮助;在平时的训练赛时,可以设置一些在实战比赛中常发生却把握不到的违犯,使裁判员对这些犯规的动作找到一些规律和感觉;设置一些实战过程中比较少见的违犯,如违体犯规、技术犯规、打架事件等,让临场裁判员在平时的训练中掌握处理此类较严重又难控制的场面,到实战中能灵活运用,不至于手忙脚乱;还可以设置一些关键球的执裁,如最后2min比分很接近的比赛或比赛只剩最后一次进攻的训练,提高裁判员把握关键球执裁的注意力指向等。

3 结 论培养篮球裁判员对裁判工作的良好兴趣。

一个人对某种事物越感兴趣,他就会对这种事物越容易保持注意,如裁判员在观看篮球比赛时,吸引他的并不是激烈的比赛,而是在比赛中临场的裁判是怎样执裁的,还会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与之比较。

加强意志品质和自制力的培养。

在激烈的比赛中难免会疲劳,在执裁中也会碰到一些认识的队员或教练,在这些外在因素下注意会发生一些干扰,意志品质和自制力就显得很重要。

认真地钻研规则和裁判法,提高理论水平,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理论是临场执裁的依据和信心,注意力也会有自然的指向性。

注意执法过程中的配合。

在执裁过程中相互通过手势、眼神或语言的交流和提醒,对提高注意力有很大的帮助。

运用一些科学的锻炼方法来提高业务水平也是必要的,同时良好的体能能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