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菊花第一节历史渊源菊花,又名节花、金精、甘菊、真菊、家菊、金蕊、馒头菊、簪头菊、甜菊花、药菊诸名。
为菊科植物菊花的干燥头状花序。
菊本作鞠。
鞠,穷也。
《月令》云:“九月,菊有黄花。
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鞠。
”菊花,因采摘时间,皆应节候,故有节花之名。
《玉函方》云:“用甘菊,三月上寅日采苗,名曰玉英;元月上寅日采叶,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花,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根茎,名曰长生。
”甘菊多莳栽,故为家菊。
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在古代,菊花的颜色主要是黄色,所以菊花又称黄花,其实是野菊花之名。
贾九如云:“甘菊得秋气之深,应候而开,受金正气,秋金木白,故取白色者。
”菊花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见于典籍和焦作各县志记载已近三千多年。
菊花不仅可以供药用,还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
文人墨客把它与梅、兰、竹并列,号称“四君子”。
春秋战国时,《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篇》均记载了“鞠有黄华”。
屈原的《离骚》中有“夕餐秋菊之落英”句,说明当时菊花以食用为主要栽培目的。
东晋时,陶渊明赞美“秋菊有佳色”,这是菊花最早作为观赏植物的记载。
南朝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把菊分为两种,一为苦薏,一为真菊。
苦意为野菊花,也称黄菊,真菊为白菊花,菊花已作为药用载入医书。
到唐代,菊花出现了紫色和白色品种,唐天宝图载白菊云:原生南阳(沁阳在春秋时谓南阳)山谷及田野中,河内名“地微蒿”。
仍以药用和食用为主。
宋朝菊花栽培大盛,观赏已成为主要栽培目的,品种大量增加,并有记载菊花品种的专著问世。
如刘蒙的《菊谱》、范成大的《范村菊谱》等。
明代王象晋所著《群芳谱》记载了三百个菊花品种。
《本草品汇精要》中说:“河南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覃地为佳。
”唐宋以后,怀菊被列为贡品,以沁阳皇甫村所产最好。
清初陈子在《花镜》中对菊花的繁殖栽培作了较详细的记述。
时至近代,人们对菊花的生态习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栽培方法日趋科学化。
艺菊水平越来越高,全国菊花品种不下三千种。
世界各地栽培的菊花源出我国。
唐宋时代,菊花经朝鲜传到日本。
1688年菊花又被传到欧洲,后又传到美洲。
我国菊花在国外被培育出许多新品种,已成为象征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花。
菊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应用历史。
《神农本草经》载:“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日华子本草》:作枕明目,生、熟并可食。
《本草纲目》载:菊花,昔人谓其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盖金水二脏也。
补水所以制火,盖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除热,用治诸风头目,其皆深微。
《本草经疏》云:菊花专治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
《本草新编》云: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
又取作茶茗之,以为明目也,然药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阴阳之胃火。
《本草经百种录》云:凡芳香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
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至燥烈,较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
今菊花多用于泡茶或入药之用。
第二节佚文趣事菊花,花姿高雅,花色清丽,除药用外,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万花纷谢,秋景萧条,惟有菊花破霜盛开,花枝满头,繁英似锦,博得人们深深的赞赏,也留下了不少诗文佳句,佚文趣事。
伟大的爱国者屈原作《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借菊而表达不肯随波逐流,卓然自立,坚操笃行的高尚品质。
晋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等诗句,更是寄慨良深。
宋亡不肯仕元的郑所南《客菊》诗说:“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含有无限的故国深情;金元好问《为鲜于产鲁赋十月菊》:“清霜淅淅散银沙,惊见芳丛阅岁华。
借暖定谁留翠被,铄颜端自有丹砂;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不是西风苦留客,衰迟久已避梅花。
”元好问的十月吟晚菊较好。
至于朱元璋的“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更是充满着战斗精神。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不仅爱菊,更是吟菊能手。
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有菊花诗十二题,咏物赋事,结果,林黛玉的“咏菊”、“问菊、“梦菊”三首诗一举夺魁,独占鳌头。
请看,咏菊:“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南南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菊梦:“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出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林黛玉这三首诗被评为最佳,关键在于她借咏菊之“品质”,暗合自己的身世与气质,借菊抒情,充分、自然、真实地表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孤标傲世”、“幽怨”不正是林黛玉自己的写照吗?入药的菊花,唐代开始歌咏,刘禹锡:“家家菊尽黄,梁国妙始霜。
”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黄色似霜。
”李商隐:“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
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似月中生。
”可见当时的白菊花是十分名贵的。
中华民族爱菊还因为菊能治病强身。
至今一些地方还留有不少风俗习惯。
饮菊花酒风俗习惯。
《荆梦岁时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还制菊糕、枕菊枕的风气在民间也很浓,《澄怀录》:“秋采甘菊花,贮以布囊,作枕用,能清头目,去邪秽。
”用菊花泡水饮用的方法起源很早:“菊水,其旁悉芳菊,水极甘馨……。
即饮此水,长寿百二十、三十。
”在中医掌故中,菊泉和杏林是交相辉映的,是对中医的一种称赞。
菊展在南宋时就有记载。
南宋时临安有斗菊会。
《杭州府志》载:“临安花市展菊花时,制为花塔,这可能是菊花展览会的最早记载。
皇宫中也“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旦。
”点灯赏菊,可以说极一时之盛。
菊花的传说故事很多。
其一《风俗通》记载:在南阳郦县(古县名,秦置。
河南南阳西北内乡一带)有一山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有很大很多的菊园。
水从山上流下,形成滋液,谷中有三十余户人家,没有打井,祖辈都是饮用此水,是有名的长寿村,上寿达一百二三十岁,中寿也有百余,最小也活到七八十岁。
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尉袁隗为南阳太守闻有此事,令郦县每日送水二十斛,用来饮食,这几个人原来都患有风眩症,全部治愈。
隋开皇初,将此县改名为菊谭。
其二菊花有这样一段故事:宋朝苏轼号东坡,才气横溢,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诗词,工书画,落笔千言,不假思索,恃才傲物,一生屡受打击。
王安石作宰相,东坡属于门下。
因“字说”得罪安石,由翰林学士贬为湖州刺史。
三年任满,回京朝见。
往谒安石,适逢外出未归。
东坡坐在书房,见端砚下压一诗笺,中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东坡见诗大笑,自思:黄花是指菊花,因晋陶渊明爱菊,颇为文人所重。
开于深秋,其性颇强,敢与秋霜相抗,最能耐久,虽老而枯干,终不落瓣。
王安石的诗“吹落黄花满地金”简直是胡说八道。
一时诗兴大发,续写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因久候安石不归,就回到寓所。
晚间王安石回来,看见续诗,听家人说苏东坡写的。
安石大怒,把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东坡只得忍气吞声地去赴任。
东坡任团练副使,颇为清闲,与名士陈季常为友,终日游山玩水,饮酒赋诗。
秋天到了,黄菊盛开。
一天季常来访,东坡约季常同往花园赏菊,见黄花纷纷落地,真似铺金一样,大惊失色。
季常问明原故,笑道:“花木各地不同,黄州的菊花是经秋风而落瓣的,”东坡方知安石为了东坡续诗笑他,特意把他贬到黄州叫他看看“吹落黄花满地金”。
第三节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
茎直立,基部木质,多分枝,具细毛或绒毛。
叶有柄,叶片卵园形至窄长园形,长3.5~5厘米,宽3~4厘米,边缘有缺刻及锯齿,基部心形,下面白色绒毛。
秋季开花,头状花序大小不等,直径2.5~5厘米,单生枝端或叶腋,或排列成伞房状,总苞片中央绿色,有宽阔膜质边缘,具白色绒毛,外圈舌状花白色、黄色、淡红色或带浅紫色,中央管状花黄色,也有全为舌状花或管状花。
瘦果柱状,无冠毛。
第四节种植与加工一、生长习性怀菊花喜温暖,耐寒冷,花能耐轻霜,根可忍受-17摄氏度低温。
但在幼苗发育至孕蕾前均适宜较高的气温,如气温过低,植株生长不良,分枝和花都少。
怀菊喜阳光充足,忌荫蔽,怕风寒,喜湿润。
过于干旱,分枝少,植株生长缓慢,花期缺水则影响产量和质量;若土壤水份过多,则根部易腐烂,故每次浇水,水量不宜太大,雨季注意排水。
怀菊喜肥,宜选择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栽培,粘重及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土壤酸度以中性至微酸为好,碱性土壤生长发育差。
忌连作。
否则病虫害多,会严重影响产量和加大成本。
二、种植技术1、选地整地:怀菊花喜温暖气候。
宜种于干燥向阳背风地块,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不宜种于低洼、粘土或盐碱地。
栽培前施足底肥,将土地浅翻,细耙、整平、作平畦。
畦宽4-5尺,长短依地形而定。
扦插的苗床,应选地势平坦,排水较好地块,翻耕、耙细、整平后,再掺入适量的清洁细河砂使地表含砂量达40%左右,然后压实待插。
2、繁殖方法:有分株和扦插两种方法。
(1)分株繁殖:又分两种。
一种是在当年收割后,将选好的种菊留根不动(温度低的地方可用草粪盖住,保护过冬),翌春的谷雨前后发出新芽时,分株移栽。
另一种是菊花收割后,挖出部分根,放在一处摆开,上盖土2寸,再盖上草粪,保护过冬,翌年清明前后取出,按行株距均为1.5尺分株挖穴栽种。
穴深4-5寸,穴直径大小视种根大小而定,每穴1株,栽后烧水。
栽的时间要掌握好,过早,根嫩易断,有冻害,气温低,生长慢;过晚则温度高,成活率低,分枝少,产量低。
(2)扦插繁殖:在4-5月进行。
选用粗壮,没有病虫害的新枝作插条,取其中段,截成3-4寸长,下端剪口接近腋芽,削成为马耳形斜面。
摘除下部叶片,保留上部叶片,斜插苗床,深为插条2/3。
插后浇水,覆土压实。
插时苗床不宜过湿,过湿扦插后容易死苗。
扦插前先在苗床上开沟,沟距5寸,深2寸,将插条按2.5寸株距排入沟中,插条上端露出土面1寸左右,保持湿润。
避免阳光直射,一般20天左右能生出新根。
待吐出2-3片新叶后选阴雨天或傍晚,将新的扦插苗带土块由苗床中起出,移植大田。
用此法繁殖,成活率很高。
3、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菊苗移植成活后,到现蕾前,要进行4-5次中耕除草。
第一次在立夏后,第二次在芒种前后,第三次在立秋前后,第四次在白露前,第五次在秋分前后,前两次宜浅不宜深;后三次宜深不宜浅,因怀菊花根系分部较浅。
所以,在后两次中耕除草后,要同时进行培土保根,防止植株倒伏。
(2)追肥:怀菊花根系发达,根部入土较深,细根多,吸肥力强,需肥量大,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还应进行3次追肥,第一次于移栽后半个月,当菊苗已成活并开始生长时,每亩追肥稀薄人畜粪水1000公斤或尿素8-10公斤对水浇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