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科学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谈科学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谈科学教学中的感悟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每每读到这里总令我心潮澎湃,因为科学教材在每一课里都安排有一定的探究任务,为教师顺利进行科学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就我在科学教学中的点滴感悟归纳如下:
一、充分利用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自主探究活动的平台。

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将文字与插图、图标、卡通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提出观察、试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使教材具有对话和交流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同时利于教师理解教材,有助于教学的实施。

科学教材在体现探究特点的同时,还强调了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自主性,这源于教材中活动设计体现出的自主性。

如“奇妙的镜子”、“种子发芽了”、“金属”、“生命的延续”等各年级各单元,都有典型的活动设计。

在教学“新生命的诞生”活动中,我不仅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查阅、上网、向家长请教、调查等采用多种形式收集有关生物生殖方面的资料,还要求学生开展“和妈妈做一次谈话”(关于我是怎样出生的)、“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后代”(关于植物繁殖的)等实践活动,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
加大了体验的“量”,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共设计了两个单元——“生命的延续”和“生物的进化”,学生亲自进行植物的无性繁殖、孵小鸡、调查人的出生问题等,这些活动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有着重大的、积极的影响作用。

尤为值得肯定的是:教科书在设计上,采用了大量的图片清晰再现了不同种类的动物怎样生出后代,让生命得以延续,同时,让学生和妈妈做一次关于“出生”的谈话。

这种做法,使“性”教育变得光明正大,了解人的生长发育,就像了解其他动植物生长一样的透明,人的“出生”问题不在是“遮遮掩掩”的。

课文在揭开了萦绕孩子们心头的“出生”问题的同时,也拉近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这又体现出科学教育的一种“人文性”,使孩子们倍感亲切与温馨。

……完成这些任务,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上的具体目标,使学生充分挖掘潜能,激起自主研究的欲望,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增长科学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态度的锻炼机会。

二、科学教学的课堂,处处体现“做中学”的科学教育方法。

“做中学”是最近在美法等国家较为重视的一种科学教育方法,它体现出科学学习更多的是“顺向”思维的做法,使学生得到了更多的科学思维锻炼,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科学教育方法。

在科学课堂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及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做中学”的科学教育方法。

如在“巧妙的用力”的单元教学中,我结合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在课堂上开展“拔图钉比赛”让学生亲身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机械的区别;《撬棍的学问》教学活动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山上滚下来一块大石头挡住了道路,你能想办法把它移
到一边去吗?学生们积极响应“想办法移开大石头到一边去”;接着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看到有关筑路工人撬动大石头的图片,这一切为学生学习有关于杠杆知识创设情景。

在具体情景中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引发学生自然进入对杠杆学习的探究上;杠杆的概念及杠杆图示展示就很容易被学生所接纳。

“做中学”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很快发现了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做中学”的教育方法在整个科学各单元教学中都有所体现。

这种教育方法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习惯,更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科学教学应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紧密联系
书本上知识是有限的,如果只局限于书本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慢慢消逝。

在一篇杂志中我曾看到有关香港现用的小学自然乡土教学的方法,其主要内容:“1、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六百万香港公民只有1000平方公里的生存环境,香港一切公共场所是为香港公民开设的,香港公民要爱护香港环境。

2、明确美化环境、美化校园、美化家庭的意义,并且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3、了解香港环境污染的来源和防止方法。

如香港陆地污染主要是由弃置的废物造成,废物的来源和种类有:①家庭和郊游人士丢弃的废纸、空罐、胶袋和腐烂食品等。

②商店和办公室丢弃的废纸和胶袋等。

③工厂和货仓弃置的塑胶、木料和金属废料等。

④建筑地盘弃置的建筑废料、垃圾等。

香港政府处理这些废物的方法有堆填法、焚化法、再生法等。

4、告诉小学生如何保护香港环境,如在公园里不乱抛垃圾,不伤害公园里的动物,不采摘公园里的花木;不伤害益虫、益鸟;要爱护和保护树木;
要遵守香港政府公布的有关保护环境的法规;帮助香港政府整治环境,发现垃圾堆积等现象,要利用热线电话通知市政署。

”以此为启发,我在教学时,常常抓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动物》这一单元内容时,我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菜市场、到养殖专业户家中、到农田里……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存在,让他们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科学的研究当中去。

四、科学教学要抓住学生好奇心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

”保持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就成为了老师的重大责任。

而这种好奇心,往往是学生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在教学《动物的成长》这一课时,我发现一位学生带来了一片树叶,其他同学议论纷纷,询问后才知道他们发现树叶上有一些卵,非常好奇,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动物的卵。

于是我引导他们用纸盒做了一个“产房”。

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天天去观察,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这样,等虫子破壳而出的时候,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昆虫的一般成长过程,而且再也不为写作文、日记犯难了,学习科学的劲头也更大了。

五、多媒体工具在科学教学中的利用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融视、听、说于一体,还可将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并进行组合流通。

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牢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境界中,在其头脑中形成“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的疑问,探究的欲望激
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实现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换,引导他们在下一过程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

如在《食物链》一课的教学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无法在课堂上通过实物观察得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设计并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金色的稻田,稻冥虫正在吞噬着绿油油的禾苗,一只青蛙眼看将把它作为一顿美餐,不远处却有一条黑蛇吐着红信,在稻田里窜来窜去,很快将向青蛙发出攻击。

突然,一只巨鹰从天空俯冲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蛇扑去。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思考水稻、害虫、青蛙和蛇、鹰之间的食物关系,从而自然地投入对自然界中的食物链进行研究。

另外,只要稍作留心我们不难发现在科学教材中随时都安排有“资料卡”、“科学在线”等栏目,这些栏目有的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知识(例如了解光速知识、太阳的有关资料等),有的为我们呈现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如纳米技术、磁悬浮力车等),有的为我们展示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环境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等内容(克隆技术、核能应用等),———所有这些旨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上网查阅科学知识、关注科技发展新动态,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能够大胆想象,乐于设计,勇于创新。

总之,人类社会已经跨步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国民创新素质的高低将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发展至今已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放在重要的地位。

科学课教学要求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教学中探索教育的真谛,寻求教学的突破,一切从孩子们的成
长出发,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新世纪的科学人才。

让科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发挥它独特的功能。

应该说,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做的事很多,涉及的面很广,上述的几点只不过是本人教学中的一些感悟而已,旨在与各位科学任课教师共同商榷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