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老子-学成语--教案

读老子-学成语--教案

读老子学成语功成不居,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功成不居,有无相生的溯源及释义。

2.知道功成不居,有无相生所关联的故事。

学习重难点:1、了解成语的来源,意思。

2、会合理的应用成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导入二:新授:(一)、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两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生而弗(fú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成语释义: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1、功成不居(二)、让学生背诵这两成语意思及溯源。

(三)、教师随机检查,小组互相背诵。

(四)、教师出示增量阅读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和诺贝尔自传,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接着教师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朗读增老师和量量的对话,了解其中的道理,明白其中的哲理。

(六)、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后,并造句,或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应用。

三、自学2、有无相生成语溯源:“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小组合作记成语,根据释义了解成语溯源(二)自读避实就虚画古寺和皮匠和银行家谈感受。

四、课堂检测:1、背诵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溯源。

2、造句及默写。

老子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在《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对于这句话,历史上不乏各种解读者,我们在这里不作纯考据学的例证,而是就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于我们的启示作一点浅显的说明,以期对我们的生活有若干帮助。

首先,什么是“为学”、“为道”?“为学”的对象是知识和技术。

对于这些东西,人不去学习就不能掌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为学日益”。

而何为“为道”呢?儒家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更是以《道德经》专门论“道”;佛学虽然不太用“道”这个词,但《心经》上说的明白,得道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道”本是一个很难言说的概念,如果勉强对其做一个解释,“道”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是人生和宇宙的实相,是大千世界背后的那个“本体”。

但在现实中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欲求的人,如何才能认识这个“道”,如何才能将自身行为与“道”和谐统一呢?中国的古圣先贤认为:人的觉性如同透亮光芒的珍珠,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理皆可以体认和觉悟。

但是,由于人又充满了各种欲求,而这些欲求如沾染在珍珠之上的污垢,因为有污垢的存在,珍珠的光芒自然被隐藏,也根本无从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大道。

无论是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还是老子的“为道日损”,皆是此意。

所谓日损,是指要人们不断地去掉沾染在珍珠上面的灰尘——贪欲,从而把珍珠本有的光亮闪现出来。

当人们不断地擦去“自性”上的污染,从而真正呈现出一个光亮晶莹的“自性”时,所谓人生宇宙之大道就能够与自性合为一体。

这时人的境界就是“人与道同”。

到了这个境界,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讲的“圣外王”,禅宗赞许的“大机大用”,皆成为现实。

故此,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3、读成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2、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

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

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

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2、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

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更多道德经名言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老子名言专栏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泫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2、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是为习常。

2、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尚福之所倚。

福尚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2、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

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3、学生齐读4、小组读5、个人读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理解“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的意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二、新授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