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蜡烛》自读理解卷

《蜡烛》自读理解卷

第三课《蜡烛》自读理解卷 班级_ 姓名_ 得分
合肥第三十中学 程立新
自读目标: 一 •时间顺序。

二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反衬)及人物描写方法的选择。

试卷内容:
一. 整体把握
1.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形象概括图。

二. ---------------------------------------------------- 片段阅读
①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 下,从黑
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岀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 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 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 _____________ 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 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 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______________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 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_______
的东西一一她的结婚的花烛一一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 不朽。

1 •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 A .抬 肃穆 珍爱 B •举 严肃 珍爱 C .抬
严肃
可爱
D
•抬
肃穆
可爱
2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 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
相呼应。

3 •“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 “惟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 •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岀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天天大亮
(1)
那个早晨
点烛 惊讶 寻尸
点烛
靠近 发现
苏联战士牺牲
1•根据课文思路,在右图序号处填写相应的词语。

(1)
( 2) ( 3)
2•第二部分文中反复写到“炮火”,这是刻画人物 时采用的一种 的方法,突出了环境的
危险,使老妇人 的行为更加
感人。

3•第三部分 次写到老妇人的黑色打围巾, 这是 运用 来渲染的方法,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 达了老妇人
的心情。

4•为了更好地表现老妇人感人的形象,文章除了 运用渲染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对人物的 — 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5•集中体现本文中心的段落是 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内容或写法有利于突出老 妇
人的形象。

5 •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岀来的。

请从第①段中找岀
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_ ;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拓展阅读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岀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 ”,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 ____________ 的痛苦诉说,也表
现了作者对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分)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3分)
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3分)
4、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3分)
第三课《蜡烛》自读理解卷答案:
一.1. (1)太阳落山后(2)掩埋(3)感动2.环境渲染,在炮火中掩埋烈士 3.四,细节,沉痛哀悼 4.动作、
神态5.末尾两段。

6.如反复写到老妇人年老体弱;2次写到老妇人对蜡烛的珍爱;写老妇人几乎花了整整一
夜的时间掩埋烈士。

等等。

二.1 • A o 2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或“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

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
表现蜡烛的珍贵性。

4.“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

5.动词:跪、蹲。

形容词:肃立、庄严。

三. 1 、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述 2 、“身
体瘦弱而多病” 需要“送进疯人院”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因为老
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带来的伤害。

4 、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