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三个心理学效应帮助你!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心中的重中之重。
但养孩子容易,教可不容易。
吃喝拉撒外,有太多的问题让你抓狂,该怎么解决?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大心理学效应,或许能帮你解决许多事情哦~
故事一:延迟满足效应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将一群幼儿带进房间,每人面前摆着一个棉花糖。
孩子们被告知:可以现在把糖吃掉,也可以等15分钟,那样还能再得一个棉花糖作为奖励。
最终约2/3的孩子放弃奖励,立即吃掉。
十几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随访,发现当年忍耐力强的孩子成绩更好、人际关系更好。
这个效应,说穿了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忍耐”。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克制自己,放弃诱惑,这是孩子应该拥有的一种能力。
适度的忍耐可以成就大事。
如果延迟满足的能力发展不好,孩子很可能会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孩子的忍耐力。
如何锻炼孩子的忍耐力?
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制定一些“友善的小规矩”。
孩子爱玩手机、电脑,可以限制他们的使用时间。
如只准玩1个小时,玩完后一定要去做作业或睡觉等。
孩子喜欢吃零食,可以告诉他饭前不可以等。
如果违反了,一定要有相应的小惩罚。
孩子的忍耐力其实非常棒,但有时候也需要家长给孩子做好心理预期,如打针的时候,很多孩子会怕疼,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打针的原因,并告诉他大概有多疼。
孩子知道一定要打针就会慢慢接受这个现实。
最后,转移注意力其实是个非常棒的方法,在孩子们缺乏耐心,不愿意忍耐的时候,家长们可以从他喜欢的事物入手,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可以坚持下来。
故事二:罗森塔尔效应(赞美效应)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学校,随机抽出18名学生,却告诉校长:“他们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半年后,他又来到该校随访,发现这18个学生进步很大。
再后来,这18个人都在不同岗位上干出了非凡成绩。
这个效应指出了赞美、夸奖的力量。
正确友善的夸奖,会让孩子更积极、更有自信。
如何正确赞美孩子?
坚持原则,夸奖是好的,但也要讲原则。
孩子做错了事,就算是哭泣,也不能改变结果,这个时候一定不能瞎夸奖孩子。
及时夸奖,孩子完成某件事,家长应该马上针对这件事情提出表扬。
当众表扬,中国人讲究谦虚,在外的时候对于别人的赞美,家长总会习惯性的哪里哪里,没有没有,其实,家长可以坦诚的接受别人对孩子的夸奖,并给与孩子相应的肯定。
故事三:超限效应
大文豪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等牧师结束演讲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其实和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递减”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
一个包子就饱了,还要吃第二个,第三个……自然会适得其反。
家庭教育中,超限效应最常见的就是家长们的“唠叨大法”。
如何减少过多的唠叨?
经常提醒,是家长的职责。
但过多干涉和提醒,常常会引起孩子的过度反应。
他们不但不愿意听取你的意见,还会变得不耐烦、叛逆。
事实上,对于一件事情,家长可以适当提醒1~2次,如果孩子还是没有改变,那就等结果“自然惩罚”他。
比如有孩子总是忘带笔,提醒他一次,忘了后,他没有笔写,下次自然会记得带。
还有些家长唠叨是因为忍不住扩大到了其他世界。
事实上,就事论事,简单的叮嘱,对于孩子来讲效果反而会更好。
家长千万别从语文成绩不好上升到不应该看电视,不该出去玩等。
对于自尊心强的小孩子,有时候也许你只是提醒一下,他就自我察觉到了,简单重复的批评就免掉吧!
家庭教育陪伴着孩子一生的成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方法不对的父母。
希望上面的这三大心理学效应能在生活中带给你教育上的启发,让你的孩子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