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生物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三生物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三生物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1.在空气中含氧充足的环境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乳酸菌发酵 B.人体内局部组织进行无氧呼吸C.蛔虫进行有氧呼吸 D.酵母菌产生大量酒精和二氧化碳2.在植物细胞中,下列过程需要酶参与的是()A.O2进出细胞B.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C.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D.叶绿素a被激发失去电子3、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硫氨酸的R基是—CH2—CH2—S—CH3,则它的分子式是C5H11O2NS B.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是由R基的不同引起的C.n个氨基酸共有m个氨基,则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个多肽中的氨基数必为m-n,则甜味肽一定是一种二肽①本实验试图研究两个问题②升高温度、加入催化剂都可降低H2O2分子的活化能③若把4号试管放在90℃环境中,实验现象将与2号试管的相同④设置的2.3.4号试管均可看作是1号试管的对照A.只有③④正确B.只有②③正确C.只有①④正确D.只有①③正确5、将用3H标记的尿苷引入某绿色植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有放射性的一组结构是( )A.细胞核、核仁和中心体B.细胞核、核糖体和高尔基体C.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D.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和液泡6、如图1所示的甲、乙、丙三个渗透装置中,三个漏斗颈的内径相等,漏斗内盛有浓度相同的蔗糖溶液,且漏斗内液面高度相同,漏斗口均封以半透膜,置于同一个水槽的清水中。

三个渗透装置的半透膜的面积和所盛蔗糖溶液的体积不同,如下表所示图2中曲线1、2、3表示漏斗液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则曲线1、2、3与甲、乙、丙三个装置的对应关系是( )A.1-丙;2-甲;3-乙B.1-乙;2-甲;3-丙C.1-甲;2-乙;3-丙D.1-丙;2-乙;3-甲7、在植物受伤时,一种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系统素会被释放出来,与受体结合,活化蛋白酶抑制基因,抑制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蛋白酶活性,限制植物蛋白的降解,从而阻止害虫取食和病原菌繁殖。

下列关于系统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系统素能抑制植物体内与蛋白酶有关的基因的表达B.内含18个肽键的系统素是一种信号传递分子C.系统素遇双缩脲试剂在常温下会产生紫色反应D.系统素相当于植物体内的“抗体”,能与外来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8.判定从植物体榨出的黄色液体是否含有脂肪、甘蔗汁中是否含有蛋白质、蔗糖是否属于还原糖、酪蛋白是否充分水解成氨基酸,最好依次选()①苏丹Ⅲ②苏丹Ⅳ⑨龙胆紫溶液④斐林试剂⑤双缩脲试剂⑥甲基绿A.②④⑤⑤B.②⑤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⑤⑤⑥9.科学家揭示出电压控制的钾通道,这些通道是负责K+出入细胞的看门蛋白质,它们在神经和肌肉细胞上的作用,与晶体管在计算机中的作用一样。

这一成果从另一侧面证明了细胞膜具有()A.免疫功能B.识别功能C.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D.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10.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右图。

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Ⅱ和Ⅲ要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02浓度不同B.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Ⅰ和II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C.光照强度为a~b,曲线I、II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D.光照强度为a~c,曲线I、Ⅲ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面升高11.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光合作用中C元素从CO2先后经C3、C5形成(CH2O)B.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氧来自于水C.N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缺乏N植物光合作用受到影响D.P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均有ATP的合成12.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成右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BC段较AB段CO2浓度增加减慢,是因为低温使植物呼吸作用减弱②CO2浓度下降从DE段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③FG段CO2浓度下降不明显,是因为气孔关闭,叶片对CO2的吸收减少④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的吸收最多,光合作用最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3.将状况相同的某种绿叶分成四等组,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再光照1h(光强相同),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表的数据。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是29℃B.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约是27℃C.27~29℃下的净光合速率相等D.30℃下的真正光合速率为2mg/h14.右图表示的是一昼夜北方某作物植株CO2吸收量的变化。

甲图为盛夏的某一晴天,乙图为春天的某一晴天。

对两图的相关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图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是G点,两图中B点植物干重均低于A点时的干重B.植物有机物总积累量可用横轴上下曲线围成的有关面积表示,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增加OA的绝对值C.两图中DE时间段叶绿体中C3含量均大大减少D.甲图中E点与G点相比,叶绿体中的ATP含量较多15.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改变土壤水分状况和矿质元素含量。

为探究有关生态因子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有人用同一环境中生长的两种植物,在温度、光照和水分等适宜条件下做了模拟试验,测得数据如表。

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蒸腾比率:植物消耗1摩尔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微摩尔数。

A.CO2浓度升高和施磷肥都能促进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施磷肥的效果更明显B.两种CO2浓度下,施磷肥对石楠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都大于欧洲蕨C.试验结果可推测,干旱对欧洲蕨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石楠D.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CO2浓度都高于355 μmol·mol-116.下图是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所制作的一个实验装置。

开始时锥形瓶中装有质量分数为2%的葡萄糖溶液,并在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

实验过程中,刻度玻璃管中的有色液滴会向右移动。

表中是该同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液滴右移的距离(单位:cm)。

请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开始前应对葡萄糖溶液作煮沸处理,以除去氧气和灭菌B.表中数据可以表示酵母菌无氧呼吸所产生的CO 2的量C.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强度越来越大D.对照实验的设计中,除不充入N 2外,其余条件同实验组完全相同17.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在10℃、20℃的温度条件下,分别置于5klx 、10klx 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结果如图所示。

对该叶片以上结果分析正确的是:①.呼吸速度在20℃下是10℃下的2倍②.在10℃、5klx 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3mg ③.在5klx 光照下,10℃时积累的有机物比20℃时多④.在20℃、10klx 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固定的CO 2量约是6.875mg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18.某同学想探究二氧化碳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他取A 、B 、C 、D 四株都有5片叶的小白菜,用直径lcm 的打孔器打取小叶圆片各10片,并设法抽去气体使之下沉,置于光下。

取100mL 三角瓶4个,编号1~4,按下表操作(光照、温度相同且适宜)并记录结果。

下列评价或修正不合理的是:( )A .自变量二氧化碳浓度的控制不严格B.只要控制光照、温度相同即可C .实验材料本身存在的差异会影响实验结果D .制备的叶圆片投入三角瓶前应放黑暗处19.用3H 标记的胸苷和3H 标记的尿苷(它们分别是合成DNA 和RNA 的原料),分别处理活的洋葱根尖,一段时间后检测大分子放射性,最可能的结果是( )A .前者部分细胞能检测到放射性,后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B .前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后者只有局部区域细胞能检测到放射性C .两者所有细胞都能检测到放射性D .两者所有细胞都不能检测到放射性 20.初夏在密闭透明薄膜大棚内,一天中的光照强度与棚内植物制造有机物量分别如图中曲线Ⅰ、曲线Ⅱ所示。

在采取某项措施后,棚内植物制造有机物量如图中曲线Ⅲ所示。

采取的这项措施是( )A .降低温度B .提高温度C .增加CO 2浓度D .增加O 2浓度21.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

他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水绵体上,并在水绵悬液中放入好氧细菌,观察细菌的聚集情况(如下图)。

他得出光合作用在红光区和蓝光区最强。

这个实验的思路是( )A .细菌对不同的光反应不一样,细菌聚集多的地方,细菌光合作用强B .好氧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O 2浓度高,水绵光合作用强C .好氧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产生的有机物多,水绵光合作用强D .好氧性细菌大量消耗O 2,使水绵光合作用速度快,则该种光有利于光合作用22. 如图表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 和细胞质中mRNA 含量变化。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DNA 分子的解旋应发生在b 时期B .图中细胞核DNA 相对含量最高的时期为c 、d ,对应于细胞周期中间期的G 2期和分裂期的前、中、后期C .e 时期细胞中可见到清晰的赤道板,每条染色体中含一个DNA 分子D .c 时期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 分子23.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右图为该植物处于25℃环境中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 点时叶肉细胞的生理活动只受温度的影响B .b 点时植物才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 .若将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a 、d 点均上移D .c 点时植物的O 2产生量为N124.如用模拟细胞质基质成分的溶液分别培养离体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控制光和氧气,如图所示。

其中甲、丙表示线粒体,乙、丁表示叶绿体;甲、乙有光照但不供氧气,丙、丁有氧气但在黑暗中。

一段时间后,溶液中pH 最高和最低的依次是( )A .甲和丁B .丁和甲C .丙和乙 D. 乙和丙25.下图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CO 2和[H ]的变化。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发生在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过程②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B .过程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④发生在线粒体中C .过程⑤⑥均需要[H ]和ATP 提供还原剂和能量D .①③过程产生的[H ]都将与氧结合产生水,过程⑧仅在线粒体中进行 26.有人测定了甲、乙两种植物的叶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并分别与30℃时测定的数据比较,结果如图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