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配套练习册(九上)课外文言文翻译(北师大版)

语文配套练习册(九上)课外文言文翻译(北师大版)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1)刻露: 鲜明地显露。(2)本:根据。(3)上:皇上。(4)刺 史:即作者。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翻译: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 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既然在山谷间找到这样 的甘泉,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 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 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新秀美, 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 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 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 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的原因,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 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 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 命名。
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 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翻译: 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 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民如子。为官清廉, 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 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以至于文人们经常忘 记他是一县的长官。(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 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 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
“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 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 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翻译: 十九日早晨,在东坡游玩。从州门向东,冈垄高低, 到苏东坡则地势平旷开朗。东起一块高地很高,有三间 屋子。一处垄头昂起,称为“居士亭”,亭下面向南一 间屋子很雄伟,四壁都画雪。堂中有苏东坡像,戴着黑 帽穿着紫皮大衣,横按竹杖,这就是雪堂。堂屋东面有 一棵大柳树,传说认为是东坡亲手种植。正南面有座桥, 上面写“小桥”,因“莫忘小桥流水”的句子命名。
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华好像少女的颜面,温柔的春风 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 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 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 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 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 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 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
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能活命?上级降罪,我 来承担。”于是打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 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原文: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 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 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 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 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
九上第三单元语文配套练习册 课外文言文翻译(北师大版)
原文: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 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 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1)清秀,四时 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 也。因为本(2)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 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3)恩德,以 与民同乐,刺史(4)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原文: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 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桌小入 舟入湖。山色 如蛾,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 觉目酣神醉,此时欲 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 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 也。
翻译: 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保叔塔高高耸立在层 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 喝完茶,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
其下最初没有渠道,遇到下雨就有涓涓的细 流淌出。原来只是一块石头放在它上面,最近 就增加修了一座木桥,上面盖了一所屋子,很 有些衰败感觉。东面有一口井,称为“暗井”, 出自苏东坡诗中“走报暗井出”的句子。泉水 冰凉使牙齿感到寒冷,只是不很甜。又有一座 “四望亭”,正与雪堂相对。在高山上,纵观 山河,是一郡中最好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