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北环路地下综合管廊土方工程施工方案二零一五年九月廿二目录1.7km,目前道路正在实施征地拆迁。
东段长约3.9km,目前道路正在施工,场地已整平。
本次施工范围为北环路东段地下管廊的主体结构及附属设施。
道路设计规划60米,实施宽度50米,两侧各留5米退缩带。
标准段管廊设置在道路南侧非机动车道,中心线离内侧绿化带边线1.7米。
路线全长5.6KM,管廊以**矿冶职业技术学院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长约1.7KM,东段全长约3.9KM。
本次施工范围为东段地下综合管廊的主体结构及附属设施。
起止桩号为K0+000~K3+932,长度为3932米,综合管廊为矩形三仓断面,分别为热力仓、天然气仓及电力仓。
管廊总体尺寸为11.8×3.4米,天然气仓净宽高尺寸为1.9×3.4米,电力管道仓净宽高尺寸为3.3×3.4米,热力仓净宽高尺寸为5.2×4.3米,管廊顶面距路面约2.3米。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现浇法施工,混凝土采用C15防水垫层,C45主体结构,抗渗等级为P8。
2.6、相关规范《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068-2001 《建筑建构荷载规范》(GB5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9)《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安全生产法》《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石方开挖采用挖机配合液压破碎锤开挖,并用25T自卸汽车转运至指定弃土场。
4.3、土石方开挖4.3.1、挖方段综合管廊的基坑采用放坡开挖。
基坑用反铲挖掘机开挖,开挖时,基坑开挖至距基底10cm应立即停止开挖,改为用人工进行清理,禁止出现超挖现象,保证基底以下土体稳定, 槽底以上30cm必须用人工修整底面,槽底的松散土、淤泥、大石块等要及时清除,并保持沟槽干燥,修整好底面,立即进行边坡支护、基础施工。
开挖料部分堆于基坑坡顶线3m以外,多余部分弃置到指定弃土场。
基坑应纵向分行、分层按照坡度线向下铲挖,但每层的中心线地段应比两边稍高一些,以防积水。
施工中需备足土袋,木桩等,以防止流砂。
1/21基坑内积水要求及时排除,每隔10m设置一个集水坑,以保证土体稳定性。
为保证施工安全,应在开挖坡壁两侧间隔15m埋设变形监控点,基坑开挖及时,测量人员应对监控点进行变形观测,并记录,如发现变形量过大,应立即停止施工,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后再恢复施工。
施工时,开挖地段若遇到不良地质,为防止坍塌可采用喷锚支护防护措施,具体情况及混凝土用量根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在基坑两侧安装安全爬梯,供施工人员上下基坑;人工开挖时要求观测员全程观测,基坑两边各安排一个安全员进行来回巡查,确保基坑内作业人员安全。
基底开挖至设计标高时应按要求及时回填砂砾石,间隔时间不超过12小时。
基坑开挖技术指标见下表4.4.1、支护方式依据设计在以下地段采用B型支护(土钉支护)(K1+440-K1+470、K1+540-K1+480、K1+993-K2+040、K2+850-K2+930、K2+980-K3+035,其余地段采用A型支护(自然放坡)。
4.4.2、安全措施堆放土袋时,应确保土袋的堆砌质量,表面平整、堆垒密实、坡度统一,施工过程加强边坡的稳定性监测,防止边坡变形导致支护结构坍塌。
因地下部分工作量大,工期长,为保证土袋支护结构及边坡的稳定,以及施工防暴雨、强降雨冲刷边坡导致边坡失稳,对边坡还应采用防水雨布遮盖,确保安全施工。
由于本工程开挖基坑长,因此在开挖时必须留上下人斜道,立杆应横平竖1m,常时应立即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1、监测项目及方法:1)、水平位移监测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当基准点距基坑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当监测精度要求比较高时,可采用微变形测量雷达进行自动化全天候时时监测。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不应埋设在低洼积水、湿陷、冻胀、胀缩等影响范围内;基准点的埋设应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
宜设置有强。
⑴、在挖槽过程中或雨后复工,必须检查槽壁的稳定情况,发现有倾塌可能或松动的情况,应立即进行处理,排除隐患后才能继续施工;同时要随时清除槽边上的危土、危石,消除隐患,加强防坍塌意识。
操作人员不得在基坑内休息。
⑵、严禁采用挖空底脚的操作方法。
在靠近建筑物、地下管道、电杆附近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⑶、沟槽边上人工动土或向槽内倒土时,必须注意坑槽下操作人员的安全,坑槽内操作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
⑷、安全用电,严禁乱搭接电线。
各种电器设备必须有接地装置;夜间施工,增加照明设施及设置防护围栏、警示红灯等。
⑸、在施工场地实行封闭,安排专人进行安全管理并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提醒过往车辆、行人绕行;严禁行人进入施工作业区域。
2)、仔细观察槽壁、槽底土质类型、均匀程度和有关异常土质是否存在,核对基坑土质及地下水情况是否与勘察报告相符;3)、检查基槽之中是否有旧建筑物基础、古井、古墓、洞穴、地下掩埋物及地下人防工程等;4)、检查基槽边坡外缘与附近建筑物的距离,基坑开挖对建筑物稳定是否有影响;5)、检查核实分析钎探资料,对存在的异常点位进行复核检查。
6)、做基础承载力触探试验,若承载力不达标按设计要求进行砂砾石换填处理。
5.2、质量管理领导小组:项目公司成立以项目经理任组长,总工程师、安质部长任副组长,其他部室负责人、各施工队队长、质检工程师任组员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各施工队也相应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质监部是项目经理部主管工程质量检查、监督、管理的业务职能部门,归口总工程师分管领导,配备质检工程师,其主要职能为:对施工质量有直接监督检查把关的责任;监督检查各施工队及人员对国家有关保证质量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有关规章、制度、措施等贯彻执行。
参加工程开工施工准备检查、工程质量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经常性检查,督促指导施工队建立各项质量制度、措施,指导专职、兼职质量员的工作。
D、参加劳动竞赛评比。
对工程质量好坏提出具体意见。
E、积极主动深入施工现场,履行检查职责,负责隐蔽工程的检查,对不按规定施工或违反施工规则的情况提出纠正要求,有权越级向上反映工程质量情况。
F、负责收集、整理所辖范围的质量档案、资料,及时向质量工程师报告现场施工质量情况。
5.2.2、技术保证措施(1)、技术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职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学习有关规范、标准及操作规程。
(2)、技术交底交底的内容主要是:作业条件和作业机具;作业内容和作业顺序;作业方意见和要求立即整改或返工。
(5)、工艺控制基坑开挖前,编制具体施工方案和方法及工艺,科学地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经常检查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落实情况,以确保施工生产正常进行。
(6)、操作控制A、施工操作者是工程质量的直接责任者。
工程质量好坏,单就工序质量来说,施工操作者是关键,是决定因素。
B、施工操作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操作技能,必须做到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C、施工操作中,坚持“三检”制度,坚持做到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开工。
D、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到施工操作程序化、规范化,实行工前有交底、5.2.5、技术资料管理A、施工技术资料的形成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规范、工程合同与设计文件等规定。
B、建设过程中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审核应有专人负责。
C、施工技术资料应随工程进度同步收集、整理、签发并按规定移交,要求书写认真、字迹清晰、内容完整、责任方签字齐全。
D、工程合同中应约定文件、资料的责任签字权限。
有关签字人员也应有相应授权证明。
E、确保资料的真实、有效、及时和完整,对工程资料进行涂改、伪造、随意抽撤或损毁、丢失等,应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F、开挖完成一段验收应一段,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有关单位进行,并形成竣工验收文件。
H、结合科研、施工需要进行必要的试验研究,并及时提供成果报告,强化施工现场试验管理和监督。
六、雨季施工措施(1)、雨季进行土方与基础工程时,土方开挖前备好水泵。
(2)、雨季施工,人工或机械挖土时,必须严格按规定放坡,坡度应比平常施工时适当放缓,多备塑料布覆盖,必要时采取边坡喷砼保护。
地基验槽时节,基坑及边坡一起检验,基坑上口3m范围内不得有堆放物和弃土,基坑(槽)挖完后及时组织打砼垫层,基坑周围设排水沟和集水井,随时保护排水畅通。
(3)、施工道路距基坑口不得小于5m。
(4)、坑内施工随时注意边坡的稳定情况,发现裂缝和塌方及时组织撤离,采取加固措施并确认后,方可继续施工。
(5)、基坑开挖时,应沿基坑边做小土堤,并在基坑四周设集水坑或排尽量减少现场堆土,土堆采用密目网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