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复习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 复习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反射波在不同密度的媒质分界面发生反射的波2.透射波地球物理学透射波即透过波3.滑行波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θ2 > sinθ1 ,θ2 > θ1。

当θ1还没到90º时,θ2 到达90º,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

4.折射波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

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

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也叫做首波。

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5.波前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6.射波前7.均匀介质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

8.层状介质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层之间速度是不相同9.振动图形和波剖面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

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

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

11.时间场和等时面12.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θ)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

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

13. 离散付氏变换14. 时间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

15. 频率域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的表现形式。

16. 褶积由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输出相应)17. 离散褶积由离散的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18. 互相关用来表示两个信号之间相似性的一个度量,通常通过与已知信号比较用于寻找未知信号中的特性。

19. 自相关随机误差项的各期望值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称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自相关性20. 离散互相关21. 离散自相关22. 采样间隔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

23. 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24. 炮检距激发点(炮)点到接收点(检)点的距离。

25.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小炮检距,μΔx 。

26.观测系统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观测系统分单边和双边放炮两大类,以上两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观测系统和有偏移距观测系统。

27.有效波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干扰波:对有效波起干预和破坏作用的波28.干扰波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29.规则干扰波具有一定频谱和视速度,能在地震记录以上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30.随机干扰波表现为无一定频率、传播方向的干扰波,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

形成形成因素很多,自然条件、激发条件、人为条件,如风吹草动、人的走动等;随机干扰也可能出现重复,如地表不均匀引起的散射。

31.多次波一些往来于分界面之间几次反射的波32.空间假频对于最小视波长信号至少要有两个空间采样点,否则对其做傅里叶变换,会出现频谱混叠现象。

即出现空间假频。

33.有效波和干扰波(1)在传播方向上不同,即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2)有效波和干扰波可能在频谱上有差别(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过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4)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出现的规律上可能不同34.面波波在自由表面或岩体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种类型的波。

35.地震组合法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不同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方法。

可以压制规则干扰,也可以压制随机干扰。

36.震源组合37.面积组合38.不等灵敏度组合39.多次覆盖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40.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41.倾角校正又称倾角时差校正,由于在反射界面倾斜的情况下,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上接受到同一反射界面的时间不一样,存在倾角时差,对其进行的校正称为倾角时差校正。

42.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处,观测到来自该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称为倾角时差43.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以零炮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浅层时距曲线陡,深层时距曲线缓2.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差44.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度界面发生反射的波经过地面反射后,向下在同一界面上又发生反射,并来回多次。

45.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单程传播所需的总时间之比46.叠加速度根据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求得的速度叫做叠加速度。

47.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的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48.等效速度地震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总时间与这组地层总厚度之比49.层速度指在层状地层中地震波传播的速度。

50. 真倾角在垂直倾斜面走向的横剖面上测定的倾斜面与水平参考面之间的夹角51.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参考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52. 分辨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或沿水平方向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二、填空题1.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_______在力的作用下____所发生的___形状______或___体积_____的变化,就叫做_______弹性______形变.2.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形变_________,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____保持______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塑性______.这种物体称为____塑性体________.3. 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__转换_________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__同时_________具有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____弹性______形变.也产生____塑性_______形变.4. 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____弹性________形变或_____塑性______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物理性质______物质,作用其上的外力_大小_______作用力延续时间的______长短_______,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____温度________、压力等外界条件.5. 地震波遇到岩层分界面时主要产生两种波是__瑞雷波_______和__拉夫波_____6. 一个谐振动是由__振幅______、____频率_____和__初相位_______三个量确定的改变其中的任一个量, 振动波形都会发生改变.7. 描述滤波器的特性有两种方式,在时间域用__时域_________响应描述滤波器的特性;在频率域, 则用___频域____________响应描述滤波器的特性.8. 由时间域函数到频率域的变换称为____傅里叶正变换__________由频率域到时间域的变换称为____傅里叶负变换___________.9. 滤波器的输出信号, 等于滤波器的______时域_______和_______sinc______的褶积.10. 理想低通滤波器,适用无__低频_____________干扰,而_________高频______干扰较严重的地区.11. 如果反射波的频谱S(f)和干扰波的频谱N(f)是_______分离_______的即当S(f)≠0 时, 则N(f)=0; 当S(f)=0 时则______N(f)不等于0_____,这时可采用频率滤波的方法.要求滤波器的频率响应H(f), 在______反射波___的频谱分布区为1,而在____干扰波_____的分布区为零.即:X(t)→X(f)=S(f)+N(f),X^(f)=X(f)•H(f)=S(f).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__纵测线_______和_______非纵测线______两大类. 13.炮点和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叫_______纵测线_______;炮点和接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叫____________非纵测线______.14.地震勘探中,一般在用炮井时,炸药埋藏应在潜水面____以下______,尽量避开______松软地层______,以保证能量损失小些.15.在布置测线时,一般主测线应____垂直____构成走向;联络线应__平行____构造起向.16.野外队施工,可一般要进行工区踏勘, _____潜水面______调查,________干扰波___调查和野外___________施工设计_____.17.野外记录中最常见的规则干扰波为________面波___.由于其衰减很快,所以一般采用________偏移____距或采用______组合______来压制.18.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19.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_联络测线____________测线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__主测线___________.20. 地震波在石油中传播速度为__1070______M/S 至_____1320___M/S;在石灰岩中传播速度为___2500______M/S 至___6000________M/S.21. 地震波的速度与孔隙度成______反比____;同种性质的岩石,孔隙度越大地震波速度越______小______反之则越___大_______.22.描述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孔隙度经验公式是____时间_____平均方程.公式为1/V=(1-Ф)/Vm+Ф/Vl.式中V 是_____地震波速度_____Vl 是孔隙中___填充物速度_______Ф是岩石__孔隙度_______.23.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速度与岩石的孔隙度成___反___比例;与岩石的密度成_______正比______.24. 岩石孔隙中充满水的时的速度____大于___充满油时的速度,充满油时的速度_____大于___充满气时的速度.25.地震波速度,一般随地层深度的__增大_____而增大, 随地层压力的增大而____减小___.26. 岩石年代越老, 其速度越_______大____,反之则____小_____.27. 在速度谱上拾取的速度是__均放根速度_________在时一深转换尺上读取的速度是_____平均速度__________.28. 分析叠加速度谱拾取___均放根速度_____速度, 主要的是便于_____叠偏剖面___和水平叠加.29. 用VSP 测井能得到的速度资料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资料.30.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________平均速度_________.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化需采用_____________层速度_____.31.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____叠加速度__________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即得到_____均放根速度___________.32. 当反射界面有倾角时, 记录点与____反射点___位置有偏移,__偏移____的大与反射界面的____埋藏深度____及_______界面倾角_______有关.33. 反射界面埋藏越深,记录点与反射点偏移越___大___,界面倾角越大,移越_大____.34. 地震时间剖面分为两大类,一为_____水平迭移_____时间剖面,一为___迭加偏移_____时间剖面.35. 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断层表现为"层断_____波_____不断",因为___绕射_____波产生.36.经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并将所有的新地震道,放在相应的_____共中心点_____点位置,就构成了该测线的_____水平迭加_______时间剖面.三、选择题1. 连续介质中,常见的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深度Z关系是 AA)V=Vo(1+βZ) B)V=Vo(1+β+Z) C)V=VoβZ D)V=(1+2βZ)Vo2. 连续介质地震波射线为A)直线B)曲射线C)双曲线D)抛物线3. 费马原理认为,地震波沿BA)最大路径传播B)最小路径传播C)二次抛物线路径传播D)双曲线路径传播4. 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CA)一条条射线B)沿射线路径在介质中传播C)一种波动D)面波5. 地震波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A)A)垂直B)一致C)相同D)相反6. 波的传播方向上,单位长度内的波长数目,叫做( C)A)波长B)周期C)波数7. 一个地震信号,•用它的振幅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表示出来这种表示叫做(C )表示.A)波数域B)频率域C)时间域8. 数字滤波有两个特点一是( B),二是有限性.A)连续性B)离散理C)可控性9. 用反子波和地震记录作褶积,就得到( B).A)波阻抗B)地震子波C)反射系数10.野外记录中最先到达接收点的波称为(A)A)直达波B)有效波C)透射波11. 水平叠加能使(B ).A)反射波能量增强B)多次波能量增强C)干扰波能量增强D)面波能量增强12. 由炮点传播到地面再到界面再到检波点这样的波称为( C).A)绕射波B)层间多次波C)虚反射波13. 动校正利用的速度为DA)平均速度B)层速度C) 叠加速度D)均方根速度14. 叠加速度( B)均方根速度.A)大于或等于B)小于C)等于15. 叠加速度转化为均方根速必须进行( A ).A)动校正B)静校正C)倾角校正16. 平均速度把地层假设成为( A)A)均匀介质B)连续介质C)水平介质17. 用初至波和续至波研究地层的速度,界面岩性含油气情况的测井称为( A)A)VSP测井B)微地震测井C)声速波井18. 回转型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表现为(A )A)一段凹反射同相轴B)一个点C)一段凸反射同相轴D)一段直反射同相轴19. 当地下界面有倾角时.水平叠加存在着反射层的( B )问题.A)叠加B)偏移C)干涉20. 为了解决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可进行( B)处理A)偏移归位B)动校正C)相干加强21. 在偏移归位中如偏移速度小于地震波速度,这时归位后,反射层深度变浅倾角变缓界面位置( B)A)向下倾方向位移B)向上倾方向位置C)不变1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和特点?2 均匀介质共中心点时距曲线的特点?A.是一双曲线Hyperbola(以X=0,t坐标对称);B.曲线顶点坐标(X=0,t=2.h/v),也是极小点tmin=2.h/v;C.t0特征点,他是在t轴上的截距,t0=2.h/v,又称回声时间,自激自收时间,界面法线的双程旅行时,h=t0.V/2,可确定炮点处界面法线的深度;D.双曲线以t=X/V为渐近线,直达波是反射波的渐近线,(直达波总是先到达接收点);E.时距曲线对应地下一段反射界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