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阳性菌


• 4.凝固酶阴性葡萄菌所致疾病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人体皮肤黏膜正常 菌群之一,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 表皮葡萄球菌所致疾病:人工瓣膜性心内 膜炎、静脉导管感染、腹膜透析性腹膜炎、 血管相关感染和人工关节感染等。 • 腐生葡萄球菌则是女性尿路感染的重要病 原菌。
治疗药物
细菌 金葡
甲氧西林敏感
革兰氏染色
• 革兰氏染色结果取决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即革兰氏染色原 理为: • G﹢菌:细胞壁厚(20~80nm),主要是由肽聚糖和磷 壁酸组成,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当乙醇脱色 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 细胞膜上。呈紫色。 •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 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 合物溶出细胞壁,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 4.治疗药物 • 青霉素敏感首选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 西林、大环内酯类等多种药物皆有效; • 青霉素耐药则首选万古霉素±利福平,非 脑膜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大 剂量氨苄西林,亚胺培南等,也可用左氧 氟沙星或者莫西沙星 • 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都耐药可考虑万古霉 素+头孢曲松
肠球菌属
首选 苯唑西林
金葡
甲氧西林耐药
万古霉素
次选 注射用一代头孢头孢菌素类、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克林 霉素 替考拉宁、利奈唑胺
表葡
耐甲氧西林 万古霉素±利福平 耐甲氧西林 、 利奈唑胺 糖肽类
利福平+氟喹诺酮类
腐生葡
口服头孢菌素或阿 莫西林-克拉维酸
氟喹诺酮类
链球菌属
•是一群触酶试验阴性、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 性球菌。该菌属种类繁多。根据血清学方法 分为A、B、C、D、F、G群等;也可根据溶 血现象分类为β溶血、α溶血或草绿色溶血、γ 溶血或不溶血。
化脓性链球菌(S.pyogenes)
• 是临床上最重要的链球菌,属A群β溶血的 链球菌。临床上可引起痈、蜂窝织炎、急性
咽炎、丹毒、脓疱疮、猩红热、医源性伤口
感染和产后感染等,也可引起急、慢性风湿
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等严重变态反应性并发
症。
• 致病物质 • 细胞壁成分 脂磷壁酸、M蛋白、肽聚糖、 细胞壁受体和F蛋白 • 外毒素类 致热外毒素 链球菌溶素( SLO/SLS) • 侵袭性酶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 在化脓性球菌中,肺炎链球菌的致病力仅 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常寄居于正常人 的鼻咽腔中。
• 1.特性 • ⒈兼性厌氧,最适温度37℃,最适PH7.4~7.8。 营养要求高,需要添加血清、葡萄糖和血液。在 血平板上,肺炎链球菌的菌落直径0.5~1.5mm, 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有些菌株可表现为 粘液状)扁平,周围环绕着草绿色溶血环。培养 或放置24h以上的培养物还会由于肺炎链球菌的 自溶作用而致菌落中央塌陷而边缘隆起,而呈脐 窝状。 • ⒉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和蔗糖等,产酸 不产气,菊糖发酵阳性,胆汁溶菌试验阳性。
支原体
衣原体
真菌
原虫
细菌(bacterium)
• 定义:属于原核生物界,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 形态微小、结构简单、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 无核膜和核仁,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 组成:细菌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 部分构成 ,有的细菌还有荚膜、鞭毛、菌毛 等特殊结构。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 0.5~5μm之间。
革兰阳性球菌
1
葡萄球菌属 肺炎链球菌
肠球菌属
2
3
葡萄球菌属
•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革兰氏阳 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得名。葡萄 球菌属目前有35个种,17个亚种。若根据 生化反应和产生色素不同,可分为金黄色 葡萄球菌(Staph.aureus)、表皮葡萄球菌 (Staph. epidermidis)和腐生葡萄球菌 (Staph.saparophytics)三种。 •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凝固酶阳性葡萄球 菌多为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偶尔致病, 腐生葡萄球菌一般不致病,均为凝固酶阴 性葡萄球菌的代表。
细菌分类
• 根据形状可分为三大类,即:球菌、杆菌 和螺旋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杆菌); • 根据革兰染色可分为两类,即革兰阳性菌 和革兰阴性菌。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 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链球菌 (Streptococcus)、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 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 革兰 (Hans Christian Gram)(1853年9月13 日 - 1938年11月14号) 是丹麦细菌学家,病理 学家。 • 1884年在柏林,革兰开 发了两种细菌的主要类 别区分的方法。这种技 术,就是革兰氏染色, 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阳 性菌(G+)和革兰阴性 菌(G-)两大类。
• 2.所致疾病 • 肠球菌是革兰阳性菌中仅次于葡萄球菌属 的重要医院感染病原菌,其感染最常见的 为尿路感染,其次为腹部和盆腔等部位创 伤和术后感染。
• 3.治疗药物
• 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耐药而 β-内酰胺酶阴性,治疗选择青霉素G或氨苄西林 (全身感染),呋喃妥因,磷霉素(仅限于泌尿 系感染);对青霉素耐药治疗选择万古霉素。 • 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对链霉素/庆大霉素 高度耐药,治疗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 林和万古霉素耐药,对链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耐 药选用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或磷霉素对泌尿道感 染有效。
细 菌
典型细菌
MRSA、MRSCoN
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
耐药性
耐-内酰胺类等
耐青霉素、大环内酯
G+球菌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VRSA/VISA
耐万古霉素
耐万古霉素
• 几乎所有肠球菌都对头孢菌素、青霉素、 磺胺类、氨基糖甙类( 高水平除外) 天然耐 药 。目前, 由于质粒或转座子和突变株的发 生, 肠球菌又对四环素、氯霉素、氟喹诺酮 类、万古霉素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 药性。对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主要为肠球菌 产生一种特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 使其与青霉素亲活力降低, 从而耐药。另外, 肠球菌还产生β- 内酰胺酶, 对青霉素耐药。
• 肠球菌属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栖居菌, 也常栖居在女性生殖道,临床上分离率最 高的是粪肠球菌,其次是屎肠球菌。 • 有19种肠球菌,分成5群,临床分离的肠球 菌多属于2群。
• 1.生物学特性
• 肠球菌为革兰阳性,成双、单个或短链状排列的 球菌、卵圆形,无芽胞,无荚膜,部分肠球菌有 稀疏鞭毛。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 35~37℃。 • 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范围广泛,主要产L(+)-乳酸, 但不产气,最终pH4.2~4.6,营养需要复杂。接 触酶阴性。很少还原硝酸盐。通常发酵乳糖。通 常为Lancefield血清D群。能在高盐 (6.5%NaCl)、高碱(pH9.6)、40%胆汁培养 基上和10℃~45℃环境下生长
涂片固定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酒精脱色 复红复染
G +菌
G -菌
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异
扫盲贴
1
2
3
微生物
细菌
细菌分类
微生物(microorganism)
病毒
细菌
放线菌 螺旋体 立克次体

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 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 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
• 其他葡萄球菌尚可产生葡激酶 (Staphylokinase)
• 3.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 • (1)皮肤软组织感染主要有疖、痈、毛囊炎、脓 痤疮、甲沟炎、麦粒肿、蜂窝组织炎、伤口化脓 等。 • (2)内脏器官感染如肺炎、脓胸、中耳炎、脑膜 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 • (3)全身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 (4)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由葡萄球菌肠毒素引 起。 • (5)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由表皮溶解毒素引起。 • (6)毒性休克综合征由TSST1(毒性休克综合 征毒素-1)引起。
• 2.致病物质
• 荚膜(capsule) 是肺炎链球菌主要的致病因素。 无荚膜的变异株无毒力,很快被吞噬细胞吞噬并 杀灭。有荚膜的肺炎球菌可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 有利于细菌在宿主体内定居并繁殖。 • 肺炎链球菌溶素O • 脂磷壁酸 • 神经氨酸酶
• 3.所致疾病 • 肺炎链球菌主要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肺 炎后可继发胸膜炎、脓胸,也可引起中耳 炎、乳突炎、副鼻窦炎、脑膜炎和败血症 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
• 1.生物学特性 • 1.1 病原典型的葡萄球菌为圆形或卵圆形,常葡 萄状排列,无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胞。 • 1. 2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C,最适生 长pH7.4。耐高盐,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直径 2~3mm的不透明圆形凸起菌落,可产生色素附在 菌落上。血平板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 酸不产气。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和钝化 酶
β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钝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红霉素酯酶 磷酸化酶 甲基化酶
药物通透性降低
革兰阴性菌外膜蛋白减少 或消失 革兰阳性菌肽聚糖层阻碍 药物进入 某些细菌外膜上的药物泵 出系统
耐药机制
•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核糖体的改变 大环内酯、林可霉素 DNA解旋酶、拓扑异构酶的改变 喹诺酮类 PBP的改变 β内酰胺类 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改变 甲氧苄啶
• 2.致病物质 • 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可产生多种酶与毒素
• • • • • • 血浆凝固酶(Coagulase) 葡萄球菌溶血素(Staphyolysin) 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 肠毒素(Enterotoxin) 表皮溶解毒素(Epidermolytic toxin) 毒性休克综合毒素Ⅰ(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TSST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