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黄土地》之翠巧形象

评《黄土地》之翠巧形象

封建牺牲品,自由觉醒人
——评《黄土地》之翠巧形象
影片改编自珂兰的《深谷回声》,由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为执导,荣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该影片以八路军战士顾青在陕北的见闻为线索再现了黄土地上人民穷苦的精神状态,又以“先锋性”的视听语言,塑造了一个令人悲悯又令人欣慰的翠巧形象。

翠巧是封建思想的典型代表者。

影片开场采用重复蒙太奇的手法展现翠巧形象,引起观众的关注并暗示翠巧即将成为下一个封建牺牲品;在翠巧打黄河水时采用声画合一的方式表现了翠巧内心悲伤的情绪,又以特写的景别镜头展现桶中黄河水的浑浊,表现了翠巧内心思绪繁杂的精神状态;在翠巧得知要嫁人时,采用封闭式构图和逆光效果,给观众以视觉冲击感和心灵的触动,展现了翠巧内心的悲痛,营造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

翠巧是自由思想的萌生者。

在顾青与翠巧父女谈话时,采用特写的镜头展现翠巧的面部表情,引导转移观众的注意力,暗示翠巧向望自由思想的萌生,又以一个中近景镜头使翠巧低头动作的幅度和表情的感染力增强;表现出翠巧复杂的心理活动,暗示翠巧受封建思想摧残之深,同时又更能反衬出萌生自由思想的难能可贵;在顾青离别之时,翠巧服饰变为红色,象征着勇敢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又与在遭到拒绝后绝望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将翠巧渺小、可怜和悲伤的形象展露无遗,将翠巧的宿命感得以深化,给观众以心灵的触动,从而达到入情入戏的效果。

翠巧是抨击封建思想的勇敢斗争者。

在翠巧离开时对弟弟的谈话,采用弱光的方式拍摄,使人物模糊不清,从而反衬翠巧勇敢,不屈服于命运、不愿再为黑暗所侵蚀的精神状态,将翠巧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在翠巧渡黄河时,采用俯视镜头的拍摄方式,展现出翠巧的孤独、顽强的精神状态,同时又将翠巧的牺牲作下了铺垫,进一步细腻地刻画了翠巧性格的英勇斗争精神;在影片的结尾采用声画分离的方式出现翠巧的语言,象征着勇敢斗争精神的延续和对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美好生活的向望,增强了观众印象,起到了刺激思考的效果,同时又以音乐的形式呼应,展现了时代特色和地域待色,给观众以亲切感,又通过抒发革命斗争之情与观众产生共鸣,令观众为主叹息和敬畏,又给
观众以声音上的触动。

总之,翠巧用生命延唱了对渴望自由的声音,虽为封建的牺牲品,却能在最后得以自由的觉醒并能进行勇敢的斗争,这一点无疑不是令人欣慰的,在这片黄土地中,翠巧的歌声将是永恒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