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民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家周国平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以船、港湾、岸为喻的写法和比喻意义,体会作者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2.学习课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与题解1、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

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6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而闻名,此外主要作品还有:《守望的距离》、《安静》、《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周国平文集》等。

主要译作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2、题目解说【明确】“家”是人们很熟悉的名词,以此为题的文章也有很多,而且各有千秋。

周国平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二、文章结构(1)段落分析第一部分(1):由对人生的比喻引出对家的思考,并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16):由三个比喻句作为小标题,抒写自己对人生对家由浅入深的哲学思考。

第一层(2-6):由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实况深入思考,得出家是一只船的结论。

第二层(7-12):由人生是一次远航想到家是温暖的港湾,是休息放松的乐园。

第三层(13-16):在前两节的基础上,用“永远”一词把家的本质特征给以鲜明的定位――家是永远的岸。

三、重点句子剖析1、中心句:(1)家是一只船。

【明确】这句话来自于引子中“人生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这是作者用一个比喻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基本观点。

家是本体,船是喻体。

这个比喻是后面两个比喻的基点。

家是港湾,家是岸,都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2)家是温暖的港湾。

【明确】这个比喻句是上一个比喻句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句的出发点。

本体是家,喻体是港湾。

对于在岁月之河中漂泊的人来说,家是船;对于航行在人生河道上的船而言,港湾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家就是为船提供停泊、休憩、躲避风浪的港湾。

(3)家是永远的岸。

【明确】本体是家,喻体是岸。

这个比喻是“家是温暖的港湾”的深化,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完成,在逻辑上既是对前两个比喻的升华。

表达了家不仅是港湾,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4)总结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

【明确】本文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散文。

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话题提出的引子。

(5)过渡句:①那么,家是什么呢?【明确】设问句,引起下文作者对家的三个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②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影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5、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

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其中,家是本体,船是喻体。

这个比喻的前提是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

这个比喻是后面两个比喻的基点。

家是港湾,家是岸,都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家是温暖的港湾”,这里家是本体,港湾是喻体。

而港湾这个喻体是以家是一只船为前提的。

因为航行中的船是需要港湾的。

这个比喻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这个比喻是“家是温暖的港湾”的深化,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既是对前两个比喻的承接,又是对前两个比喻的升华。

表达了家不仅是港湾,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四、重点研讨1、关于三个比喻三个判断的理解?【明确】(1)“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地思考才得出的。

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化莫测的命运。

(2)“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为乘船远航,就需要休憩、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3)“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个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就要有彼岸和归宿。

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2、写作方法分析(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例:“家是一只船”此节。

本节作者先叙述南方荡舟的所见所闻所感。

接着引出“家是一只船”的议论,最后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则是抒情。

这种记叙基础上展开议论的写法显得水到渠成,记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而议论、抒情又是对记叙的升华。

(2)本文多处运用了比喻、设问、引用的修辞方法。

例:引用尼采对女人的讥评“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五、朗读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2、石缝间的生命林希一、思路综述:本文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托物言志的散文,涌动着对高昴的生命力的赞颂。

阅读这篇文章,应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那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识、勇敢的拼搏精神的热烈赞扬,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善于在困境中成长在困难中奋斗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简说:(一)导入新课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

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益。

(二)目标展示: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领会文章对高昂的生命力的礼赞。

(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的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会“感动的潸然泪下”?该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了概括性诠释与理解?○4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4、学生交流以上问题,可相互补充。

教师可以适当点拔、指导。

(四)合作探究:1、揣摩语言:○1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2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把你喜欢的理由告诉大家。

2、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I.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Ø因为“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所以“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

Ø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II.在“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一句中,如何理解“规定”和“改变”两词不同的含义?Ø“规定”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或促进作用;“改变”说明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III. 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和“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Ø四个词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IV. 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

从文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V. 文章开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

作者这样措辞,有什么用意?VI.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是什么?Ø 因果关系。

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五)归纳小结: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六)联结生活,创造性学习:搜集与《石缝间的生命》旨趣相近的名言佳句和与课文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并交流。

教学后记:3、废墟的召唤宗璞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赏析】山野中的云烟,缭绕着隐现的小桥,我伫立在石矶上,询问划来的渔船。

桃花随着流水,不分昼夜地漂走,漂流的哪边,是仙境桃花洞?本文的作者张旭,以草书著名,这首七言绝句,以《桃花源记》为素材,抒发自己的感慨。

末句提问,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廓(kuî):1.广阔。

如:廓落。

2.扩展,扩大。

如:廓张。

3.物体的外缘。

如:耳廓。

本文取此义。

藻(zǎo):1.藻类植物。

如:水藻。

本文取此义。

2.华丽的文辞。

如:辞藻。

瀛(yíng):大海。

如:瀛海。

胄(zhîu):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

如:贵胄。

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

如:甲胄。

本文取此义。

观:1.(guān)①观看。

如:坐井观天。

②景象或样子。

如:奇观。

③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如:悲观。

2.(guàn)道教的庙宇。

本文取此义。

嗫嚅(niâ rú):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窸窣(xī 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qǐ):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如:绮罗。

2.美丽,美妙。

如:绮丽。

本文取此义。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感觉?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吗?4.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那样。

2.宗璞,现代作家,原名。

主要作品有、、和。

她的童话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