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
求是,切忌受主观偏见的影响。客观性 原则应是一切学科研究应遵循的通则, 但对于心理学研究来说尤为重要。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选 题要充分考虑学校教育实际的要求,研究情 境的设计要尽可能同实际的教育情境相接近; 研究所得结论要在学校教育实际中得到检验。
E. L. Thorndike 1874—1949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我国最早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的学者是廖世承(1924年出版)。 1980 年 , 潘菽出版我国第一部 《教育心理学》。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广义的定义: 1、潘菽(198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 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狭义的定义: 1、美国教育百科全书(1970):教育心理学是对教 育过程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 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景的学生的学与教的科 学。 2、彼得罗夫斯基(1972):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 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上的任务两个方面: 从理论上说,教育心理学要为发展与完善学 与教的理论提供心理学依据,同时也要为促 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发展提供事实材料与科 学的概括。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内容
就实践任务来说,教育心理学必须选择业已
形成的理论,将其转化为对教育实际工作的 建议,以提高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成效。 但教育心理学在为教育实践服务时,只能为 有效的学与教提供一般原理和建议,而不能 为解决特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准备好可以直 接采用的处方。
(三)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1 夸美纽斯 2 卢梭 3 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4 赫尔巴特: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付诸 实现 (1)提出意识域和统觉团、统觉过程等概念
意识域:一个观念由意识之下进入意识的界限。 统觉团:意识观念的整体。 统觉:意识域下的观念进入意识并被同化的过程。 (2)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
第二,本学科研究的重点。在学与教这两个
方面,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理论学科。(潘菽,1980) (2)应用学科。(邵瑞珍,1997) (3)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上的任务与实践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务和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
律,主要研究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 和内容
在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时,我们应注意以 下几点:
第一,本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它所关注的主要不是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措施和
方法以及这些措施、方法与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而是这些措施、方法导致某种理想的(或不理想的) 效果的心理依据、心理机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的基本特征是: (1)对实验条件实行控制。即主动操纵(或
支配)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2)可以对 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因果推 论。 教育心理学实验通常可分为实验室实验 与自然实验。
二、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1、实验教育学派
实验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教育心理学的 先驱。 特点:利用实验、统计以及测量方法研究儿童身心 发展及教育问题。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Meumann)(冯特的学 生) 法国的比纳、西蒙
2、桑待克
1903年《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主要内容: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 成因
(3)对行为情境应作充分描述,以
便对所观察行为作合理的解释。 (4)准确记录观察结果。在记录观 察结果时,不要将观察事实与观 察者的推论混在一起。此外,摄 像机、录音机是及时、准确地记 录观察事实的常用仪器。 (5)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所观察的 行为。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调查法
学研究的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儿童 心理学研究的儿童与青少年又大多是在校学习的学 生。
但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儿
童心理学侧重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处于 各年龄段的儿童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简言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儿童心
理学主要研究儿童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内容
(二)、西方古代教育心理学的思想
1 苏格拉底:我不是给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 自己产生的产婆。(精神助产士) 2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营养的灵魂——营养、繁殖——体育—— 肉体不断完善 感觉的灵魂——感觉是寻找快乐和避免痛苦 的欲 望,愿望、知识 ——智育——达到真理的大门 理性的灵魂——理性认识和思维能力—— 德育——达到完善的境界
调查法是在不控制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其它
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 包括 利用被试口头报告材料、利用教师教育经验 总结、问卷法、访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等。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无关变 量),操纵某一或某些条件(自变量),以观察 被试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因变量)的研究方法。 自变量——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 因变量——被试对所呈现的刺激的反应。 无关变量——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因变 量的因素。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 直接观察:观察法 有控制的观察:实验法 间接观察:调查法 (问卷调查、测验法、访谈法)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可分为参与式与非参与式两种。在参
与式观察的条件下,研究者在参与被观察者 活动的同时,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观察。 在非参与式观察的条件下,研究者以旁观者 的身份进行观察。
(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3)系统——做出概括和推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与四个阶段相对应的学生的心理活动是: 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3.1867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
(К.Д.Ушинский , 1824 -1870)发表了 《人是教育的对象》,指出生理学、心理学、 逻辑学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心理 学“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 4.1877年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 (П.Ф. Каптерев)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教 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采用观察法应注意下列事项: (1)观察应有明确的目的,每次观察的事项不可过多。 (2)对欲观察的行为应作清楚的界定。有时我们想通
过观察来了解学生某项心理活动或特征,而心理活 动或心理特征本身是不可直接观察的。此时我们必 须事先确定以什么可观察行为作为被试心理活动或 特征的客观指标。
第一节 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1、 教育工作本身需要研究人,因此教育促 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2、心理学的发展又有力的推动了教育事业的 发展。 心理学使教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1、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王充: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3、学习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不应被动地学习。 孔子: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韩愈:业精于勤,慌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应重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潘菽, 1980) 2、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美国 教育百科全书,1970) 3、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 (1)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学看成 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代表人物: 奥苏伯尔) (2)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主线。(盖奇)
5、学习是从认知到行动的过程,感知材料有待于思 维加工;实践既是学习的途径,又是学习的目的。 子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 6、学习要循序渐进。 郑玄:先易后难而渐入。 7、教育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因材施教。 子路(由)问:“一事当前,是否应马上去做?” 孔子说:“为什么不先征求一下父兄的意见?”冉 有(求)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应该马上去 做.”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8、提倡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颜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 和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同于普通心理学。普
通心理学概括社会实践各个方面的心理现象 的共同规律,教育心理学则专门研究教育领 域中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它们的研究对象 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内 容
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关系非常密切。教育心理
三、教育心理学内容与体系 (一)主要内容
各类教科书中比较一致的内容有: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知识掌握心理学; 3.技能形成心理学; 4.品德心理学; 5.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6.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教材的编排
1.一般规律—特殊规律
2.学习过程—学习条件 (1)学习过程:一般学习过程;各个领域的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育性原则 由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过程通常也是学 校教育的过程,因此教育心理研究应有 益于学生身心发展,避免给学生身心发 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两种主要方式 归纳 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