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1.培养基配方杂木屑77%、棉籽壳5%、麦麸8%、米糠8%、蔗糖1%、硫酸钙0.5%、碳酸钙0.5%。
2.“人造耳木”制作先将棉籽壳倒入池中加水浸泡8小时,捞出沥干表面水备用,再将木屑、麦麸、米糠、硫酸钙、碳酸钙与棉籽壳混和搅拌均匀,然后加入糖水继续搅拌,使培养料混合均匀,含水量55%,然后用装袋机装袋,经100℃灭菌12小时。
3.接种与培养灭菌后的“人造耳木”冷却至30℃以下时接种,采用接种箱接种,每箱接70~100棒,每棒接3个孔,具体操作方法同常规。
接种完毕搬至培养室叠堆发菌。
培养室应预先打扫干净,地面撒石灰,并用80%敌敌畏稀释500倍喷洒杀虫。
发菌初期可以密集堆叠,约15~20天后,当接种口菌丝圈直径5~8厘米时,结合翻堆刺小孔田内泥土干燥时,按东西方向做畦,畦宽1.3~1.4米,长短不限,畦沟40厘米,在畦面上每隔2米竖1个木桩,在木桩上端捆铁丝,形成3条直线靠枕,也可用竹片捆在木桩上作耳木靠枕。
②排场脱袋。
当“人造耳木”的大部分刺孔口均有黑色耳芽形成时(约刺孔后15~20天)可以排场脱袋。
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将“人造耳木”搬至出耳场,用刀片划破塑料袋,把袋脱去。
在“人造耳木”的一端插入l根竹签当支脚,竹签长度30~40厘米,然后将竹签的另一端插入畦面土中,并使“人造耳木”斜靠于铁丝枕上,每两棒“人造耳木”间留5—10厘米,以利通风及受光。
也可用直立排场法,即将“人造耳木”按照一定的间距垂直插于畦面。
5.出耳管理黑木耳原基(耳芽)形成的温度是10—25℃,以18~23℃最适宜。
出耳阶段主要做好水分管理,喷水以塑料管微孔喷雾为佳,温度偏高时应在早晚喷水,气温偏低时可在白天喷水,木耳生长期要求细喷、久喷,每天喷2次,每次1~2小时。
同时应根据气候变化而灵活掌握喷水量,做到睛天多喷,阴供氧,每个菌丝刺3—5个小孔,深度0.5~I厘米,待天少喷,采耳后养菌期少喷或不喷,以提高木耳的质菌丝长满棒时立即进行全面刺孔供氧;见光催耳芽,量与产量。
刺孔量每棒200—250孔,孔深2—3厘米,用装有3—56.采摘与干燥“人造耳木”出耳时间主要集中厘米长的小铁钉的钉板刺孔。
刺孔后“人造耳木”菌在10~12月和翌年2~4月,而2~4月属多雨季节,丝新陈代谢加快,呼吸加强,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二应及时采摘成熟或即将成熟的木耳,如不及时采摘,氧化碳,培养室温度升高,因此,分批刺扎,疏散“人造易导致烂耳或流耳。
采摘木耳应在睛天或雨后转晴,耳木”加强通风,以免闷菌。
木耳有点皱缩时采摘,采下的木耳要及时摊于晒席4.排场脱袋①选场整畦。
选近水源,有电源,上,置通风良好、日照长处于燥。
通风向阳的田块或旱地。
若选水稻田待水稻收割后毛卫东(浙江省景宁县科技局323500)●EclE(●}1E(●}1}—}1}—∈(●}1}—}●}1}1}1∈(1}—}1E(1EclE(1E(1E(—E(1Ecl}—}1E(—}—E(1E(1E(1E(1E(—E(1E(—E(—}1}1E(1}1E(@oooeoooo松乳菇属红菇科乳菇属,又名美味松乳菇、松树蘑、松菌,是一种深受欢迎的美味食用菌。
该菇人工栽培难度大。
笔者通过多年潜心研究,摸索出一套人工驯化栽培方法。
1.形态特征松乳菇菌盖宽4。
10厘米,扁半球形,中央脐肚,伸展后往下凹,边缘起初内卷后平展。
湿时沾、无毛、虾仁色、胡萝b黄色。
伤变绿色,特别是菌盖边缘部分变绿显著。
菌肉初带白色,后变胡萝b黄色,乳汁桔红至酱红色,后变绿色。
味道稍辛辣,气味好闻,菌褶与菌盖同色。
菌褶直生或稍延生,较密,近柄外分叉,褶间有横脉相连,伤或老后变绿色。
柄长2~5厘米,粗1~2厘米,近圆柱形中空。
孢子椭圆或近圆形,有小疣和不完整网纹,孢子印近米黄色。
·20·2.菌种制作松乳菇与春它菇类相似,菌种通常有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母种培养基配制。
母种培养基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m~)。
配方一: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松针水I升。
配方二:玉米粉1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松针水1升。
注意松针水先把松针置入水中煮后,再沥出来的水才能用。
松乳菇组织分离。
取野外采摘野生鲜嫩菌株,形态要好,不变色,连根带土用白细布或白纸包住。
组织分离在接种箱内操作。
在菌盖与菌柄相交处取一小块,用接种针挑入试管斜面,轻轻压平。
由于松乳菇菌根野性生物易碎,开始无需用刺激性太大的药物(如福尔马林),取种菇块要细心。
原种培养基配制配方。
松木屑78%,米糖或麦麸20%,糖、石膏粉各1%,另加少量松针水。
栽培种的配制。
配方一:松木屑35%、玉米芯25%、松细沙土18%、谷壳10%、麦麸10%、复合肥风逛耳术栽墙黑术耳万方数据/nongyedianzishu//junlei/1640.html2%。
配方二:松木屑45%、棉子壳25%、松林木18%、麦麸10%、过磷酸钙1%、糖、石膏各0.5%。
3.驯化栽培栽培时间。
一般在夏秋季栽培。
栽培方式。
野外撒播栽培,虽然简单,但菌种在埋伏过程中易受气候影响,会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
如播种后长期干旱或长期大雨,都会对刚入土的菌种造成损害,例如发菌不良,但它的优点与野生菇相仿。
野外播种,选自然生长25年以上松林地带,树林间长有少量茅草丛,挖出“T”沟槽,播菌种,然后覆上地膜,盖上草和松针。
待45天后检查菌丝是否萌发,若离菌种槽lO~15厘米处挖开土层发现有菌丝形态,说明已发菌。
这时候必须去掉地膜,让其自然生长,如遇雷雨天气,气候更适宜,很快就会出菇。
开始现·种植业·蕾大部分在“T,’槽周围,并且丛生菇比较多,往后菌丝扩散可以在松林周围普遍生长,它的生长与野生菌相似,一般在夏秋气温25~32。
C之间大量出菇。
在栽培过程中必须注意几点:一是选择松林地带要有一定散射光,即二分阳光、八分荫凉。
二是松林播种一定要造成“T”沟槽下种覆土。
三是留心观察,精心管理,无需在松林喷洒药物,让它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陈昌元)给灏嚣钠栽洽禽管毅金顶菇,又名黄金菇、玉皇蘑、榆黄蘑。
其子实体多为丛生或簇生,菌盖扇形、圆形或喇叭形,成熟盖顶金黄色,缘薄卷曲,表面光滑;盖宽2~12era,长2~10em,有细毛,多侧生。
菌褶垂生,白色,密集,不等长。
菌柄白中微黄,基部相连,整簇子实体如同一朵绚丽的金色花朵。
金顶菇原为我国东北林区著名的野生食用菌,近年来人工驯化栽培成功。
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季节安排金顶菇属于中温型菌类,菌丝生长范围7~32℃均可,以22~26℃最适,但不耐高温,40℃以上迅速死亡。
子实体形成与生长14~28℃均可,以20~24℃最适。
根据菌性特征,栽培季节以春秋两季气温较适宜。
春播3月接种,4~5月长菇收成;秋播9月接种,10~11月长菇收成。
2.原料处理选择无霉烂棉籽壳或杂木屑为原料,拌入1.5%的生石灰调成石灰水;另加入3000倍的辛磷药物。
培养料含水量在60%~70%,搅拌匀,整堆发酵3—5天,料温达到60~70℃,pH7~7.5即可。
3.装料接种①袋栽:选用(20~22cm)×55c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培养料,采取两头接种,并在中间按等距离撒播2层菌种,然后针刺通气孔。
每袋装干料1奴,湿重2.3kg,每瓶7509的菌种可接种4袋。
②床栽:选择地势高燥,近水源的场地,搭好荫棚,整理宽1~1.3m的畦床,开发排水沟,堆料前1天用1000~1500倍乐果乳剂或5%敌敌畏乳剂喷洒畦面及四周环境。
堆料时在畦面上先铺1层5cm厚的培养料,然后播层菌种,依层堆料播种3~4层,并将剩余菌种撒于料面,用木板拍平,稍加压实,再用报纸盖面,薄膜覆盖床面。
整个堆料厚度20em,每m2用干料25kg,菌种4瓶。
菌种使用量一般占培养料15%左右。
4.发菌培养接种后进入菌丝发育阶段。
袋栽的可重叠排放在事先经过消毒的干燥室内。
前3~4天温度在23—28℃发菌,但不可超过32℃,5天之后以22~26℃为适。
春季气温低时应加温培养,但要注意通风,秋初气温高时应开窗通风降温。
发菌培育阶段每天上午进行通风换气,袋栽的注意翻袋。
床栽的发菌期每2天揭膜通风30分钟,当部分菌丝爬上土面时,将盖面报纸取出,进行覆土2~3cm厚,并将盖膜拱起以利通风。
5.出菇管理栽培方式不同,管理方法也有差别。
袋栽的经过20~25天的培养,应把菌袋搬到出菇房或野外荫棚内长菇。
采取层架卧排或露地立放。
当袋内瘤状菌丝突起,并呈灰白色时,说明生理成熟,此时用刀片将薄膜割2~3个出菇口,开口后2天即可现蕾,菇蕾初现时切忌喷水,待菇蕾大部分变成金黄时,进行喷雾增湿,空间相对湿度85%即可。
菇体发育期每天喷水1次,空问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温度掌握0~240C,气温高时要喷水降温。
金顶菇对二氧化碳反应敏感,整个出菇期注意通风增气。
床栽的经25天培养菌丝体布满料面,应喷冷水,并拉大温差,5~10天即可现蕾。
出菇期栽培应掌握温度、湿度、通风。
夏季菇期气温高,可喷水降温,并加厚遮阴物,减少阳光辐射热能。
6.采收加工播种后35天左右即可收成。
成熟标准:菇盖尚未展平时,即可整丛割下。
每一次可收3009,最大的5009。
袋栽的收完头茬菇后,应摘除老根及料面残留。
收获2茬后,袋内含水量下降时,应浸水补充水分。
收获3茬后,也可采取脱袋野外埋筒覆土,还可长1茬菇。
床栽的应松动覆土,让气透人菌丝。
上述2种栽培法,采收后均需停止喷水,生息养菌5~6天后,再喷水增湿诱蕾。
在三个月的生理周期中一般可采3~4茬。
采收的鲜菇应及时送往市场或脱水烘干成品。
(杨平J·21· 万方数据松乳菇人工驯化栽培作者:陈昌元作者单位:刊名:农村实用科技信息英文刊名:NONGCUN SHIYONG KE-JI XINXI年,卷(期):2006(7)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杨明毅.徐虹松乳菇的研究与开发[期刊论文]-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20(2)2.彭克俭松乳菇生物学特性初探[会议论文]-19983.松乳菇化繁殖与栽培技术中试与示范[期刊论文]-中国科技成果2004(9)4.罗振敏.LUO Zhen-min野生松乳菇菌丝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分离试验[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2010(3)5.胡亚平.秦丹.王丹丹.HU Ya-ping.QIN Dan.WANG Dan-dan松乳菇菌丝体深层培养营养需求及发酵条件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技2006,31(8)6.李静.马媛.徐彦军.向青云.LI Jing.MA Yuan.XU Yan-jun.XIANG Qing-yun不同碳源对紫铜色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食用菌2011,30(1)7.熊涛.肖满松乳菇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5)8.陈昌元.曾庆雄松乳菇人工驯化栽培[期刊论文]-中国种业2001(4)9.马丽萍.孔子林.张晓翰.孔党林.赵巧丽利用伐桑枝条栽培金针菇技术[期刊论文]-中国食用菌2000,19(6)10.李文艺.刘建成不同培养基对松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期刊论文]-食用菌2004,26(4)本文链接:/Periodical_ncsykjxx20060702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