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现场救援中的个体防护示范文本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某某管理中心XX年XX月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现场救援中的个体防护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摘要化学品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在便利人们生活,给人们受益的同时也对人们生活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
近年,我国和我省化学工业高速发展,化学物品使用量和种类在迅速增长,新的品种被不断开发和应用加大了化学中毒事故的发生,在生产、储存、运输、经营、使用以及家庭误用化学品各个环节中,中毒事故屡有发生。
不仅给生产和使用者带来危险,有时化学品泄漏危及周边居民。
在突发化学中毒事件中,为保护现场人员免受化学物污染危害,应配备适合的个体防护装备。
关键词:化学品、中毒事故、个体防护装备一、毒物的涵义及化学事故定义与特点1.毒物的涵义及特点:毒物的涵义: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给予小剂量后与生物体互相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
有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毒物的涵义:“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
只是按剂量区别是否为毒物。
”(1)工业毒物:工业生产中的原料、辅佐剂、中间体、成品、副产品、杂质、废弃物等所含的毒物。
(2)化学物的危险性:是指在生产、使用或清除化学物的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可能性。
既表示接触这些化学物后,机体出现不良反应的预期频率。
(3)注意事项:故对毒物作出正确认识,必须了解动物的刺激性和腐蚀效应以及“急性毒作用带”的宽窄等危险性和毒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就明白低毒物质不一定危害小,而在严格控制下的高毒物质也可以防止危害发生。
(4)急性毒作用带:化学物质对机体有害作用最小浓度(剂量)到Lc50(Ld50)之间的毒作用宽窄。
2.化学事故的定义和特点化学事故是指导致一种或数种物质释放的意外事件,能在短期或较长时间内损害人体健康和/或危害环境。
包括造成功能性及器质性损伤、残废或死亡的火灾、爆炸、有毒物质的泄漏或释放。
通常涉及人数较多,受害者病情重,可能只有穿戴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才能进入有毒区等特点。
二、突发化学中毒事件中的危害因素在突发化学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和调查中,要考虑现场环境中存在的和接触者携带的几种形态存在的有害因素都可能给现场救援人员带来健康危害,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类。
1.颗粒物:颗粒物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粒状物质,包括粉尘、烟、雾和微生物。
粉尘和烟都是固体颗粒,粉尘一般产生于固体物料受力破碎过程中,烟却是物质燃烧气化后,在空气中冷凝所形成;雾为呈液态的颗粒物,多在液体喷洒或冷凝过程中形成;微生物包括各种细菌、病毒、真菌等,在空气中多以附着在其他颗粒物的形式存在。
有些颗粒物还有挥发性,如某些溶剂性喷雾和酸雾以及某些生化毒剂等。
放射性尘埃也为颗粒物,这种颗粒物是具有放射性的,吸入体内后可产生持续内照射危害健康。
2.气态物质:常见的有害气体有氮氧化物、氯气、氨气、光气等腐蚀性强的刺激性气体以及一氧化碳、氢化物、硫化氢(刺激和窒息作用)等窒息性气体,还有在常温常压下呈液体和固体的物质经过蒸发或升华产生的蒸气,如各种有机溶剂蒸气、汞蒸气等。
有些气体具有特殊气味或刺激,能够很快的感知到,而有些则没有,部分有毒气体能对皮肤和眼睛产生刺激作用,有些还能够通过皮肤吸收。
3.液体物质:有害液体种类很多,酸或碱液对皮肤有腐蚀性,并能挥发出有刺激性的气体、蒸气或产生雾,一些有机溶剂不仅挥发出有毒蒸气,也会经皮肤吸收,并刺激或腐蚀皮肤;有些液体还具有可燃性等。
许多生物样本呈液态,传染病患者的部分分泌物具有传染性。
4.缺氧环境:空气中氧气体积百分比浓度低于18%为缺氧环境,缺氧环境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甚至窒息死亡。
5.燃烧:包括普通火灾和各种化学火灾,现场除高温、燃烧、塌方等安全危险因素外,燃烧还会产生各种颗粒物和成分复杂的有毒有害气体或缺氧。
三、个体防护装备的分级原则突发事件现场要分区管理,按照与有害源的距离和危害程度分为热区、温区和冷区。
救援人员要明确责任,在相应的区域内开展救援工作,不要超越区域分界线,各区域工作人员要穿戴相应的救援装备。
1.A级个体防护:(1)防护对象:接触可经皮肤吸收的气体、液体;可致癌和高毒性化学物;极有可能发生高浓度液体泼溅、接触、浸润和蒸气暴露的情况;接触未知化学物;有害物浓度达到可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IDLH)浓度的可经皮肤吸收的化学物;缺氧环境。
(2)A级个体防护装备:呼吸防护:全面罩正压空气呼吸器(SCBA);防护服:全封闭气密化学防护服,防酸碱等各类物质,能够防止液体、气体的渗透;防护手套:抗化学物;防护靴:抗化学物;头部防护:安全帽。
2.B级个体防护:(1)防护对象:种类确知的气态有毒化学物质,不经皮肤吸收;达到IDLH浓度;缺氧;(2)B级个体防护装备:呼吸防护:SCBA;防护服:头罩式化学防护服:非气密性,防化学液体渗透;防护手套:抗化学物;防护靴:抗化学物;头部防护:安全帽。
3.C级个体防护:(1)防护对象:非皮肤吸收气态有毒物,毒物种类和浓度已知;非IDLH浓度;不缺氧;(2)C级个体防护装备:呼吸防护:空气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正压或负压系统),过滤元件适合特定的防护对象,防护水平适合毒物浓度水平;防护服:隔离颗粒物,防少量液体喷溅;防护手套:抗化学物;防护靴:抗化学物;4.D级个体防护:(1)防护对象:非挥发性固态或液态物质,毒性或传染性低;(2)D级个体防护装备:呼吸防护:勿需呼吸防护;与所接触物质相适应的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靴(或鞋套)。
也就是常规的工作服。
对于未知化学物质和病原体种类、散播方式、浓度或已经成为气溶胶的情况以及不明原因事故现场调查应选用:A级防护服+SCBA对情况已知,有害物的产生或发散已停止,但仍存在飞溅的危险的应选用:B级防护服+SCBA若不存在能借助空气散播的装置,只靠信封或包裹散播,可容易地加以封装的情况下应选用:PAPR(动力送风)配全面罩+HEPA滤料除非有接种预防措施,在接触疑似或确诊天花病人时,应佩戴N95口罩。
四、了解各类个体防护装备的性能和选择方法1.防护服:从防护性能最高的正压气密防渗透防护服,到普通的隔离颗粒物防护服,各类防护服的性能有较大的差别,适用范围也不同,除了GB 19082《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涉及的属于应用于传染病疫情处理的隔离服,我国现阶段尚无其他防护服的标准。
在式样上,防护服分连身式和分体式结构,由于材质不同,有些洗消后防护性下降,所以有一次性的,也有限次使用的。
选用可通过向专业机构咨询或通过生产厂家提供的检测数据来确定。
2.眼面防护具:眼面防护用具都具有防高速粒子冲击和撞击的功能。
眼罩对少量液体性喷洒物具有隔离作用。
若需要隔绝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通过眼睛黏膜侵入,应在选择呼吸防护时选用全面罩。
3.防护手套、鞋靴:和防护服类似,各类防护手套和鞋靴适用的化学物对象不同,另外,配备时还需要考虑现场环境中是否存在高温、尖锐物、电线或电源等因素,而且要具有一定的耐磨性能。
4.器呼吸器:常用的呼吸防护分为过滤式(空气净化式)和隔绝式(供气式)两大类。
隔绝式将使用者呼吸器官与有害空气环境隔绝,靠本身携带的气源(如SCBA)或导气管(长管供气式),引入作业环境以外的洁净空气供使用。
A级和B级防护都使用正压全面罩SCBA。
常见的过滤式呼吸器有防尘面罩和防毒面具,分随弃式面罩(也称简易型,半面型)、可更换半面罩和全面罩。
可更换半面罩和全面罩都使用可以更换的过滤元件,按防护对象分为防颗粒物(或称防尘)、防气体或蒸气及尘毒综合防护。
防尘滤料根据效率高低有不同级别,每类滤毒罐、滤毒盒也会有适用的气体或蒸气种类,有些仅防某种气体,有些可综合防护,有些带滤烟层或颗粒物滤料(可拆卸或不可拆卸)。
过滤式呼吸器用于C级防护,考虑到现场有害物种类,配备时一般应考虑选择尘毒组合式过滤元件。
呼吸器的选择应依据GB/T 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进行,呼吸防护器的选用要与现场环境中有害物种类和浓度相匹配。
(IDLH为立即威胁生命与健康的缩写,具体数值可向中毒控制中心查询)。
五、具体人员的配备根据现今的形势,公安、医护、消防、疾控和环保等部门都有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的任务,各部门要明确在现场救援中的责任,其工作人员进入的污染区级别,对具体事件还要确定各级别区域作业人员数量。
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在配备相应等级的个体防护装备的条件下方可进入作业区。
在制定应急响应预案时,防护配备应尽可能明确到具体人,需了解每个人员的具体特征,如身高、体重、头面型、鞋号、手型及是否戴眼镜等,使用A和B 级防护的,还应着重评价体能、心肺功能等,确认能够在使用重型防护装备的同时从事指定的作业。
选配时还要成套配置,注意各部分的相互匹配。
一般来说,除非具有在非受控现场具有实地作业功能的部门人员外,一般以配备C级防护最为常见,如医院的院前急救人员,多需要拥有C级防护。
医院急诊科或门诊不仅接收在现场已经除去污染的病人,也接收自行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处理未消除污染的病人,应有专门的区域对患者进行洗消,所以也要配备少量B级、C级防护装置。
六、防护装备的穿戴和脱除方法个体防护装备在现场使用过程中会沾染上现场的有害物质,穿戴错误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和健康危害。
每类及每种产品的穿戴顺序有所不同,原则是:一般应先佩戴呼吸器,然后是防护服、眼面护具、手套和鞋靴等,摘除顺序则相反。
穿脱时动作要轻,避免污染物扬起,尽量减少污染面在环境中暴露的面积和时间,脱去的污染装备应装入双层塑料包装袋,并将口扎紧。
七、防护用品的使用培训与应用演练防护装备的使用有专业性,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保证自身的健康与安全,但毕竟使用后会给作业带来限制,使用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每种防护装置的性能和限制及使用方法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选用和穿戴。
在完成防护用品配备后,必须安排使用者的培训,应对供货商提出售后培训服务的要求,说明每种防护用品的适用性、使用限制、装配方法、佩戴方法、维护保养及清洗消毒方法等,并介绍不同防护用品配合使用的注意要点,对仅使用呼吸面罩的人员,必须接受面罩适合性检验,确认配发的防护面罩适合本人面型,避免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