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之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
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
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
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
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因为春联
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
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
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水准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
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
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
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对联能够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八言、九言,也能够是十言、几十言。
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名联佳对,浩如烟海。
这里所辑录的,仅仅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谓是沧海一粟。
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欣赏我国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对联起源一】
关于对联的起源,说法不尽一致。
有说起于明代的,有说起于五代的。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对联集锦》在探讨对联起源上,有着较为完整的归纳。
该书中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与“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然后挂在左右两扇正门上,借以驱邪避鬼,这种习俗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
直至五代时期,喜好文学,附庸风雅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对于每年在宫门上仅仅题写两个大神名字的老一套做法感觉不爽,他想来一点新鲜的创意。
于是,“每岁除(每到年底的时候),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这些词是些什么词,史书没有记载,但后人能够猜想出,那该都是些有情趣、有文采的辞藻,而不再仅是干巴巴两个神仙的名字。
孟昶亡国的头一年,即公元934年春节之前,他创作了被称做是中国历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史·蜀世家》:“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与南唐后主李煜一样,都将祖上传下的国家亡于赵匡胤之手,孟昶亡国还早于李煜整整三十四年。
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却写下了足以流传千古的流丽词章,孟昶缺少李煜的才气,写不出那种光照千古的东西,他平庸的想像力也只能在雕章琢句上下点功夫,但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他那两句意思干瘪的联句,竟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新的文体。
赵匡胤亡了孟昶的国家,而孟昶所倡导的贴春联的习惯,却成为宋代以后一项不可缺少的民间传统。
有王安石的诗为证:“爆竹声
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这首诗歌题目叫《元日》,也就是今天所谓大年初一的意思。
诗中纪录了当时老百姓过春节,依旧是按照流传了多少年的习惯,在自家门前挂上桃符。
不过,依照《古今对联集锦》作者的理解,王安石诗中的桃符,应该已经是新式的春联而非旧式的桃符了。
仅仅在王安石那个时代,春联这个名称还未正式诞生,所以人们仍然按沿袭的习惯将它称为“桃符”罢了。
春联这个文学形式被官方正式肯定,当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
朱元璋定都金陵,为了体现普天同庆的意思,除夕前,命公卿士庶人家门前均须加春联一副,且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
到他这时候,已经不像孟昶那样,只顾着自己“纳余庆”,只在自家门前张挂佳词联句,而要大家跟着他一起来凑热闹了。
而且,原先或画或写,用的是桃木板,到了这个时候,也终于改换成为红纸了。
自此,对联便正式登堂入室,成为士大夫乃至民间百姓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流传至今。
相关朱元璋和对联的故事,《簪云楼杂说》有这样的记载:
【对联起源二】
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方(始)也。
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
偶见一家无之,询知为阉豕苗(即猪崽)者,尚未倩人(请人代写)耳。
太祖为大书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投笔径去。
嗣太祖复出,不见张贴,因问故。
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
太祖大喜,赍银三十两,俾迁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