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艺术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陇剧经国务 院 [5] 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腔
• 秦腔:别称“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
•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 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 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 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 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1]
•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 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 ,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 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 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 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 、铁线木偶等。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 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陇剧
陇剧原名陇东道情,是甘肃省独有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道情 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 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1958年 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陇剧是流行在甘肃全省的一个新兴 剧种,原名“陇东道情”,是流传在甘肃东部地区的一种皮影戏 [1] 。陇 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 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 为皮影唱腔音乐。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 明清。
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繁荣 的商业和手工业、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术、 丰富的民间庆贺新年活动等为年画的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汴京(今河南开封) 和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岁末市场上开始印 卖木刻年画,题材上也大为扩展,如风俗、 戏曲、美女、娃娃等年画题材开始出现。南 宋时期的木版年画更加丰富。
•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儿 (汉、回、藏、东乡、撒拉、裕固、蒙古族民歌)
•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 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因歌词中把女性比 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 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 发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 木版年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天 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著名 的年画产地。
清代年画《母子图》
皮影戏《大闹天宫》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 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 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剪纸
唢呐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 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 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 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 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 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 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 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中 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 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刻葫芦
兰州刻葫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刀或者针 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 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 断发展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欣赏收藏的艺 术品。刻葫芦和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兰州三宝。坊间有:“吉 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的说法。
•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偶戏
皮影戏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 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 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 (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 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 的欢迎。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 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 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 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 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 2006年5月20日,花儿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 2018年12月,教育部认定兰州大学西北“花儿”传承基地为第一批全国普通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民间刺绣
民间刺绣,又称针绣”,“扎花”,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分为 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种,应用稀针、手针、侧针、拉绣等针法制作, 应用于衣饰、香包等。在民间刺绣运用也很广泛,举凡人们衣饰、烟袋、荷 包、香包、枕套、铺布、靠垫、鞋帽、屏风、壁挂等,都用刺绣,在寺庙佛 堂的神佛绣像、菩萨龙帐、宝盖光幡以及戏装等也多用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