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鼓是陕北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县黄河沿岸的壶口乡、高柏乡一带。
每到农闲季节,各乡都有自己的庙会,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抬出锣鼓,欢聚一场。
在未见其形时,数十里外早闻斗鼓之声,如雷贯耳,山鸣谷应。
及至近前,则如闻虎啸狮吼,地动天摇。
鼓手头扎英雄结,胸挎尺六鼓、手持硬木椎;镲手身披战士袍,脚踏皂布鞋,手执青铜镲。
双方列队相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演奏时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如同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
分开时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一忽而狂风卷残云,一忽而猛雨打枯叶;聚合时如神龙,凝聚天地威力,一忽而霹雳摧腐朽,一忽而巨浪击顽石,造成一种刀光剑影的战场意境。
那场面让千军辟易、万马萧萧,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
郭下村位于宜川县以东四十公里处,该村从古到今十分酷爱文化艺术,多年前就以戏曲、斗鼓等名扬黄河沿岸,八十多年前九龙庙的一场斗鼓以精美独特的艺术打出了黄河沿岸汉子威风气势,击鼓会的高潮就是斗鼓。
斗鼓不仅要比力气和耐力,还要比智慧与技巧。
一队鼓手奋勇挑战,另一队鼓手立即作出回应,用惊天动地的鼓声应战。
比赛中鼓动镲飞,脚下的黄土飞扬,也合着鼓的节奏上下翻飞。
尘土漫处,只闻鼓声激,不见击鼓人,空气似乎也燃烧了起来,人影飘摇,惊心动魄。
观众围在鼓手的周边,呼嚎呐喊,以至面红耳赤、声嘶力竭。
斗鼓具有黄土高原质朴俊美的风情和黄河壶口豪迈奔放的风骨。
既有陕北文化的醇厚,又有关中文化的酣美;它结合了陕北花鼓文化的博大和晋南威风锣鼓文化的的精细,是秦文化和晋文化的精妙结合。
民间艺术的第一性能是实用性,一旦实用功能消退,就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有人说,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
中华民族几千年风雨烟尘的身影就倒影在这条长河之中,它不仅回荡着炎黄子孙骄傲自豪的声音,更刻印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
但这些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却正在被边缘化,甚至有的还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每年消亡一个剧种传统艺术渐行渐远在电影、电视、卡通漫画、流行音乐等各种“现代”文化样式的冲击下,曾经占据中国传统文艺“盟主”地位的戏曲正在接受着严峻考验:据《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统计资料,传统戏曲艺术不仅逐步退出城市舞台,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益缩小,一些剧种甚至正在急剧消失。
根据1983年编纂的《中国戏曲志》统计,当时山西省还存在49个戏曲剧种,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山西戏剧研究所近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存活在山西戏曲舞台上的剧种仅存28个,前后21年平均每年有一个剧种消亡。
近两年来,四川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积极实行文化体制改革,除了保留省川剧院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由省财政供养的重点传统文艺演出单位外,其余的全部放到市场。
作为这一改革的直接结果,相当多的小型传统艺术团体在市场冲击下,纷纷被迫解散。
魏明伦(全国著名剧作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当代剧作家艰苦拼搏,勇敢探索,平心而论,台上确实有所振兴。
从剧本到演出,从内容到形式,从发扬传统到紧跟新潮,从京津沪渝到南北省会,人才辈出,好戏连台。
许多方面都超越了前人,有的方面也超越了影视。
但为了争取观众,使尽千方百计,却仍改变不了门前冷落,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当代人生活方式、文娱方式的巨大变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刘文峰也就此评价说,在社会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各类演出形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戏曲文化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的盟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
在传承中变裂传统艺术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因子。
作为一种古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皮影、泥人等这些传统文化样式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阻力,它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各种各样的突破口。
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也曾根据自己常年对文化的研究而表达过“文化天然地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观点。
中国的这些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在遇到各种依赖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文化样式冲击时,在市场的战场上节节败退的同时也在以各种形式顽强地传承着,同时又在传承中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2004年,上海举办了民间艺术博览会。
但是令很多传统民族民间艺人感到尴尬的是,在这个博览会上,占据一半展位的瓷器、木刻和砚刻等工艺品中,有不少都是机器制作的。
也许这正是民间艺术面临的一大困境:工业的发展,原先许多手工制作的东西,现在都被机器代替了,而手工制作与机器制作的成本有很大差异,不少人丢弃手工制作,民间艺术由此失传。
一些还在继续为民间艺术坚持和努力的老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指出,市场是否接受和艺术能否传承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
如何为传统艺术开拓市场?上海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吴祖德曾开出了一个药方:“变”。
他认为,变土为洋,才是民间艺术的生存之计。
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留连于民族与传统之中,许多民族民间传统艺人由于希望尽力保持传统的原始形态,不想被完全“洋”(时尚)化,而始终与市场保持着距离;由于总有一种对传承传统的关怀,又不能无所牵挂地在自己的“手艺”中自得其乐。
憧憬与忧虑、传承与变裂都来自于这种若即若离的尴尬之境。
从边缘化回归传统艺术能找回失落的位置吗?如何能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从边缘化再回归到主流化或是大众化,应该是传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根本之策。
两年前,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悄然启动。
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多次提出制定“保护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相关法律的议案、提案。
在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等的指导和支持下,文化部早在2002年就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现在正在加紧制定之中。
在地方上,各种扶持传统艺术发展的政策也频频出台。
2005年春节,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以“上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的名义,在全国率先向27位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颁发3万多元“艺术津贴”。
四川省文化厅也相继出台多项措施,激励社会人士投资川剧,推动川剧发展。
在各种保护措施的积极干预之下,一些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开始表现出从边缘化回归的趋势。
但是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要找回自己曾经失落的位置,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套用著名剧作家魏明伦讨论戏剧未来时的一句话:在鼎盛与消亡之间还有很宽阔的弹性地带,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如能努力保持其精髓,而不被无情的经济大潮淘汰,并将这种大潮当成洗礼,相当一部分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还会大放光彩。
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国民间艺术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
这些工艺品大都与民间传说有关,材质有陶瓷、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土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杆画、年画、铅笔屑画、唐卡、拓真画、银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
内容大都是精神活泼向上、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用等。
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精品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
中国民间艺术网站在此特别分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供欣赏和参考。
中国民间建筑园林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门类一起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经历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内涵。
其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时期即: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自然时期”,此时期是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占地宽广、工程浩大、人工设施增加;唐宋时期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了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园林发展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二是绘画技术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互相促进。
形成时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至此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已具备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艺术化三个特点。
中国民间家俱中国民间家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木头构创的绚丽诗篇”,其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风格和中国特点。
中国古代家俱发展到唐代时,随着垂足坐生话方式的流行、椅、凳家俱发展起来到宋代高型家俱定型,室内陈设束、椅、几、案,工艺技术日臻成熟。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家俱的黄金时期;不仅千纹万华的漆饰家俱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而且产生了中国古代家俱史上成熟显赫的明式家俱和丰富卓越的清式家俱。
明清家具都以高级硬木为主要用材,抛弃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家俱一贯采用漆饰加工的制作方法,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质,天然纹理和光润色泽,使家俱产生了--种崭新的意韵,品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并运用精湛无比的工艺,使家俱的构造实现了科学与世术的完美结合,从而在世界家俱史上树起了一座光熠烁目的丰碑。
中国民间服饰中国民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民族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族服饰集中体现着民族文化,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征之一。
中国民间饰品在我国这片大土地上,生活着千古流传的古老民族。
这些古老的民族,勤劳智慧,创作了许多民间民族饰品。
至今保存着世界上最古老民间饰品。
我中国民间艺术网展示了民间艺术饰品精品。
许多人看了以后,都对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表示由衷的赞佩。
中国民间民俗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
《慈利县志》记载说:“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见天日,又性忍,刺肤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
”明代隆庆《岳州府志》也载:“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
”清代《甄氏族谱》对武陵源一带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记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傩愿为要务,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这便是我国民族宗教信仰的特点。
历史上,中国家族先民曾经历过“万物有灵”和“图腾”信仰历史阶段。
由于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逐步演变为多种崇拜。
以至今天所说的民间民俗。
中国民间艺人一天,我慕名来到广西藤县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镇亚会议厅,1986年改建为共和国民族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馆内共存有中国最有名的艺术家以及著名诗人创作过的民族艺术专注,以及所收藏的数多种中国民间艺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