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河bó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y ǒng往直前。

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①)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选自《壶口瀑布》)(1)加点字“刹”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A.chà B.shā(2)填入文中①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筑 B.铸(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bó大宽厚 yǒng 往直前2.古诗文填空。

(1)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2)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3),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5)朋友分别,离愁难免。

请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道别,然后潇洒地挥手离去。

(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表现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3.下列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演讲稿的语言应该尽可能体现口语化、大众化的特点,尽量避免使用听众不熟悉的文言、方言或生僻词语。

(删去“避免”)B.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使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删去“经过”或删去“使”)C.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妙趣横生。

(在“勃朗峰”后加上“的经历”)D.我们应当践行和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践行”与“树立”互换位置)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古人为诗文集命名,或以作者的姓名、字、号等命名,或以谥号、书斋、官职、居官地或郡望、出生地等命名。

如《韩昌黎文集》是以郡望命名的。

D.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5.读名著,完成下表。

6.表弟马上要读初二了,他想利用暑假多读几本名著,但他读书比较慢,不知道采用什么阅读方法。

请你结合下列名著中的一本向他介绍“选择性阅读”这种方法。

《傅雷家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名人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7.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梅寒(1)这是一个夏日黄昏,西天的云霞像着了火。

画家走在村中央那条铺满木屑的水泥路上,被深深地震撼了。

村子不大,只有一条街,街的两边,林林总总,是形态各异的根,弯曲遒劲的,内部中空的,与山石紧紧胶着在一起的……光滑的横断面,大多已变得模糊不清,看不出根的年轮了。

但只看那比圆桌面还要大的断面,就能知道,那些根的上面,曾经支撑着多少棵参天巨木。

(2)那些树根是从不远处的原始森林里运出来的,运到村里来,经过那些能工巧匠的安排,一棵棵黑乎乎毫无美感的根便有了艺术的灵魂,成了都市雅人喜欢的根雕。

这些,是画家从路边一位正在加工根雕的少年嘴里打听来的。

(3)少年黑瘦,十五六岁的样子,却能熟练地操作手中的电锯电钻,将面前树根上多余的部分切除掉。

打磨,清洗,抛光,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鹰已渐露雏形。

(4)“我们这一带现在都在做这个,没人出去打工。

打工才能赚几个钱?我们一座根雕卖出去,就上十几万。

”少年耳朵后面夹着一支香烟,眯起一只眼睛打量他手上的作品。

“干这一行,眼睛要毒,给你一段树根,你要一眼看出它里面藏着的东西,是人是马,是虫是鱼,顺势给它们做出最好的造型,那样才会卖一个好价钱。

不然,就白瞎了好树根……”面对一脸惊奇的画家,少年侃侃而谈。

(5)画家听得愣住了。

他想再问些什么,终究没再问下去。

旁边少年的父亲,已经发出不太友好的暗示:“您看好什么没有?!看好了就谈谈……”(6)画家仓皇而逃。

逃离少年和他的父亲,也逃离噪音与木屑飞溅的村。

(7)那些已经成品的根雕,巨型的狮子,脑门油亮笑口常开的如来,在黄昏的余晖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它们,已经不再是根,运到都市人的豪宅庭院里,摇身一变,就成了象征财富与身份的艺术品。

画家却无法看到那些,或者说,他是无法忍受自己看到那些。

刺耳的电锯声里,他听到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哭泣声。

是根的。

是那些没有了根的树的。

是没有树与根的大山的。

(8)画家疯了。

他背着画夹逃离加工根雕的村,回到自己生活的都市。

他把自己那些年所收藏的画﹣﹣自己的,其他人的,一律低价出手。

他把自己唯一一所栖身的房子也卖掉了。

画家急需要钱,而那些钱,在外人的眼里,就是拿树叶往巨大的黑洞里填﹣﹣画家要拯救森林,拯救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树。

那些树,那些根,原本的命运是在深山里终老,自生自灭,而不是变成供人赏玩的根雕,置于有钱人家的屋宇庭院。

(9)画家仍然画画,却不再画小桥流水枯藤昏鸦。

他只画树桩。

只画原始森林里那些参天的古木,被抹根锯倒,黑乎乎的树桩上,站着孤零零的鸟或者游走着几只孤单的蚂蚁……那些画,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他在层峦叠嶂的原始森林深处遇上的。

(10)那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在那里,绵延生息了多少年了啊?画家进去时,忍不住抱着一棵巨大的香樟树哭了。

他听说,有人已经打算要承包下那片林。

商人的眼里,那片林就是一只巨型的聚宝盆。

成片合抱粗的古树下面,藏着价值上千万的根雕。

(11)画家辗转反侧,最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去见当事人。

他最终以不菲的价格把那片林承包下来。

(12)两间小木屋,一个篱笆小院,是画家自己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

就在林的深处。

画家的生活,从此以那两间小木屋为圆心,以他的那片森林为半径。

他徜徉在那片鸟语花香的世界里,画画,与树对话,也充当树们的卫士,如果有哪个胆敢来冒犯他的树,他手中的长枪长叉绝不答应。

(13)那样的生活,清苦,却不寂寞。

多少次旭日东升,灿烂的晨光里,画家在家门前的小坡上画画。

画树,那些沐浴在时光里的树,欣欣向荣,枝繁叶茂。

(14)画家想,等那片林保住了,再转向下一片林。

然而,画家终究是没等转到下一片林去。

他死了。

在某天清晨,在他画画的树下,他倚着树根,睡着了……(15)无人知道画家的死因,只有人们走过他生活过的那片森林时,偶尔会提起:听说这里曾经来过一位年轻的画家……(16)风吹过,满林的松声叶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似问,似答……(选自《迪马多山的秘密》)(1)阅读小说,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的填空。

(2)读了小说后,小东同学和小阳同学对小说的标题“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展开了讨论。

请给小阳同学的看法补充理由。

小东:我觉得标题不大恰当,“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不能够扣住全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小说写了无数参天古木的被砍伐,况且画家之死也应该是属于非正常死亡的。

小阳:我觉得这标题很好,因为。

(3)读下列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村子不大,只有一条街,街的两边,林林总总....的根,弯曲遒劲的,内部中空....,是形态各异的,与山石紧紧胶着在一起的……光滑的横断面,大多已变得模糊不清,看不出根的年轮了。

但只看那比圆桌面还要大的断面,就能知道,那些根的上面,曾经支撑着多少棵参天巨木。

(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小村子街两边那些“林林总总”、“形态各异”的根?)②无人知道画家的死因,只有人们走过他生活过的那片森林时,偶尔..会提起:听说这里曾经来过一位年轻的画家……(品味“偶尔”一词的表达效果。

)(4)微型小说由“正常”和“反常”的情节组成。

在这篇小说的“反常”情节里,你读出了什么?三、非文学类文本阅读8.影片《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元素影片《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作为一部文艺作品,《流浪地球》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是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优秀成果。

题材从人性到科幻,从本土到外来,从微观到宏观,任何视角都突出了中国的本土色彩,夹杂着人性和情怀,突出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来自中国的文化《流浪地球》注重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既让观众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让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新表达。

“乡土情怀”元素直抵人心。

贯穿电影的一条主线就是“家”。

以太阳急剧老化、带着地球“流浪”开篇,人类就开始了对“家”的守护和渴望。

面对希望,航天员刘培强和以王磊为队长的救援队成员,选择为共同的家园战斗;陷入绝望,人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

“乡土情怀”始终是中国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感,中国人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不论距离多远,遭遇怎样的挑战,都愿朝着家的方向努力前行。

“与天抗争”元素蕴含希望。

“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只有敢于“与天抗争”,才有生的希望。

从山挡路移走山的“愚公移山”、海成灾填掉海的“精卫填海”、天破了补起来的“女蜗补天”,到筑人墙堵决口“抗洪水”、手扒废墟指甲脱落“抗地震”,“与天抗争”的豪情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而这与面对末世求生的电影主题不谋而合。

即便太阳急剧老化、2500年的“流浪之旅”未必定能成功,人类依然选择离开太阳系;即便科学家已经测算没有可能,人类依然用空间站的燃料以死相搏;这就是中国人“与天抗争”的豪情,始终坚定“人定胜天”,不退缩、不放弃,甘于奉献、不惧牺牲,用坚持和努力点燃希望,走向美好。

“世界大同”元素助力共生。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几千年来,世界大同、和合共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中,全人类采用“饱和式救援”重启发动机也是起源与此。

与西万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并没有采用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惯用叙事套路,而是讲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成功拯救自我的故事,成为了科幻片中的“一股清流”。

而这就是中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清晰理解,对“世界大同”理念的深刻阐述。

(选自荔枝网)来自中国的“家底”《流浪地球》电影中的很多未来场景,以当前的技术储备,并非遥不可及。

科幻文学的创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现实生活中进步的科学技术。

领航员国际空间站、行星发动机、地下城、运载车……,这些电影中的“神器”充满想象力,但并非完全空想,大都可以从中国企业的“家底”里找到“影子”。

在电影中,领航员国际空间站承担了全球通信、信息存储、开辟道路等各项使命,成为地球上全人类的中枢平台和未来希望。

在现实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导研发制造的中国“天宫”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影片中,人类为了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建造了1万座行星发动机,其原理是“重核聚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