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过去年间,人类打破的不只是“丛林法则”,还有“契科夫法则”。
契科夫有一句名言:在第一幕中出现的枪,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
这种论断未免过于武断。
现实不是戏剧,你不知道第一幕在哪里,也不知道哪一把才是在第一幕出现的枪。
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特制,于是特制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作为范畴的人类必然是不断变化的,但必定是有某种本质的存在决定了人类的性质,对这个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理论的分野。
这个改变的推动力是否是对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追求,这个需要更严谨的论证,而不是宗教式的启示。
换一个角度,也可以同样说促使人类改变的推动力是欲望、懒惰和不断的索取,这样结论性的语句还可以列出一长串。
于是,马克思的预言未能实现。
英美法等工业强国并未发生大规模共产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也未在这些国家登上历史舞台。
此书对“规律”的把握不足,作出结论过于武断,如认为推动未来经济的是永生的渴望,这种结论与预言何异。
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
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
了从中获得解放
那些希望改变世界的举动,常常发端于改写历史。
审视历史,是最好的摆脱思维定势的办法。
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
既非客观,又非主观,而是依赖于众人相信而存在之物。
意义之网,驱动着作为群体的人类。
民主投票通常只适用于一群有共同关系的人,比如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民族神话。
这些人早已有基本的共识,只是仍有某些异议尚待解决。
那么合理的运用民主投票而避免族群撕裂的方式是不是只对共同体的框架之内的问题进行投票,而对待框架之外的问题,则采取另外的决策方式。
希特勒向德国选民恳求信任时,只说得出一项对他有利的论点:他在战壕里学到的,是在任何大学、企业总部或政府部门永远学不到的东西。
人们跟随他、投票支持他,是因为认同了他的想法,也认为这个世界是个丛林,杀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进化人文主义、丛林法则、纳粹。
科技发展将使人类不再具备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这一点虽然不会从哲学层面推翻自由主义,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民主制度、自由市场和其他自由主义制度如何能承受这记重击。
毕竟,自由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并不只是因为它的
哲学论证合理,更是因为它赋予每个人价值,这一点在政治、经
济和军事上大有好处。
赋予价值,便于驱使。
不相信神话、不假设身份的个体,是
很难被驱使的。
世纪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可能就是多余的人能有什么功用。
一旦拥有高度智能而本身没有意识的算法接手几乎一切工作,而
且能比有意识的人类做得更好时,人类还能做什么?
经典的危机是产能的过剩,当代的危机是金融的过剩,未来
的危机是人的过剩。
等到谷歌、脸谱网和其他算法成为无所不知的先知之后,很
有可能就会进一步演化成代理人,最后成为君主。
由人的工具变为人的支配者,这种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
不止一次。
而这一次,可能从更高的层次上,将作为个体的人变
成某种联合体,从而导致个人主义的消亡。
有些人仍然会不可或缺,算法系统也难以了解,而且会形成
一个人数极少的特权精英阶层,由升级后的人类组成。
这些超人
类将会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及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做出许多世上
最重要的决定。
他们会为算法系统执行关键的服务,而算法系统
既无法了解也无法管控这些人。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会升级,于
是也就成了一种新的低等阶级,同时受到计算机算法和新兴的超
人类的控制主导。
政治精英、科技精英和金融精英有福了。
真正意义上的人间
神。
在这里,各个高科技大师正在为我们酝酿全新的宗教,这些
宗教信的不是神,而是科技。
科技宗教同样提供过往宗教的一切
旧奖励:快乐,和平,繁荣,甚至是永恒的生命,但方法却是在
生前获得地球科技的协助,而不是死后接受天堂的帮助。
这些新的科技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
主义。
民主和专制在本质上是两套关于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
专制使用集中式处理,而民主则喜欢分散式处理。
民主在过去几
十年里占得上风,是因为在世纪晚期的具体情境中,分散式处理
的效果更佳。
如果换一个情境(比如古罗马帝国时代),反而可能
是集中式处理拥有优势,让罗马共和国衰落,权力从元老院和公
民大会转移到专制皇帝的手中。
到了世纪中期,政治已不再有宏伟愿景,政府就只剩下行政
功能,维持着国家现状,却不再能够带领人民向前。
在现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那些冷酷的亿万富翁和少数利益集
团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并不是因为他们更能看清全貌,反而是
因为他们的目标非常狭隘。
在混乱的系统中,集中视野反而有其
优势,而亿万富翁的权力大小又与目标大小息息相关。
要对数据主义提出批判,可能不仅是世纪最大的科学挑战,
更是最急迫的政治和经济议题。
科技人文主义着眼于拓展人类的视野,而数据主义则着眼于
让互联互通的海量数据接管意义本身。
人在其中的地位将逐渐变为一个普通的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