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记得,我非常崇敬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

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本人并不信佛,但他对印度文化和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即便是一个佛教徒也提不出的深刻见地和学术观点。

比如,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

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

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季先生的评价可谓公正精辟。

但他老人家也要求我们对于这样的研究“更要细微、具体、事实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博士京口授浮徒经,以及后来的汉永明帝梦金人,派遣使臣迎取佛像、传教士传教,翻译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修建洛阳白马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但是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直接从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和印度进来的,而是从今天的中亚,西域传播而来的。

其传播路线有二条:一条是北传路线是通过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的喀什、和田、吐鲁番、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进来的;一条是南传线路,既通过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海上线路。

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

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寺,如克孜尔石窟、伯孜克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麽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艺术。

壁画艺术也是如此。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对道德的说教色彩较重,而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逻辑性差,我们的古代哲学不但有浓郁的道德说教,也有很多的诗意,直观而且唯美,这种理解很难用西方的哲学概念加以解释。

佛教进来后,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理性,对宋明理学的心性概念,对中国哲学中的思辨精神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

又如为了方便给一般不识字的普通信众讲说佛经故事,由此产生了宝卷、讲俗等,后又发展成为通俗的小说;唐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画家很少没有不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尤其是宋朝的文人画也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绘画的影响;敦煌壁画采用了西域的画法;禅宗有南北之分,书法以禅宗的标准来进行区别也有南北之分,书画家董其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书法家都抄写过佛经《华严经》、《心经》等,王羲之就是一例。

魏晋南北朝时期译经和写经的过程,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的书法艺术的水平,而且也刺激了古代音韵学的发展;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元宵节也是跟佛教有关的节日,是释迦麽尼降服众妖魔的日子,世界通明一体,灯火辉煌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的音乐,在历代也被统治阶层所重视。

隋炀帝收入宫廷的礼乐《九部乐》之中,就有不少是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朝的音乐,尤其受到了佛乐和胡乐的影响。

佛教音乐使人听后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受,今天在民间还是很盛行,特别是五台山、峨眉山的佛教音乐依然非常的盛行。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

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二、佛教与文学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也十分广泛。

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

佛教中的许多经典,如教界广为流传的《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即使单是从文学角度来看,也足以是传世力作。

佛经所展现的时空观,更是国人闻所未闻的。

中国人的时空观比较狭窄,正如庄子所言,“六合之外,圣人论而不议”。

而佛经阐述的时空,则为我们展现了极为磅礴的气势。

在《维摩经》中,维摩诘示病,佛陀派弟子前往问候。

其居处虽仅一丈,但数百人进入后并不感拥挤,房间也未曾变大,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境界。

舍利弗进屋后转念:众人前来探病,却连坐处也没有,当于何坐?此念方起,维摩诘便询问文殊菩萨:您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处的座椅最为殊胜庄严?文殊菩萨答言:距东方三十六恒河沙国,有须弥相佛国,那里的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庄严美妙堪称一绝。

维摩诘便示现神通之力,即刻运来千万狮子座安放于丈室之内。

佛经中的叙述,是以整个宇宙为舞台,以无限时空为背景。

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来说,或许只是当作神话看待。

即便如此,它那开放的想象空间,也从另一个角度极大地拓展了国人的思维。

佛教典籍的体裁也非常丰富,既有诗歌式、散文式的,也有小说式、戏剧式的。

即使不从信仰层面来接受,也可作为文化传承来学习,因而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普及。

早在东晋时期,即有十八高贤会集庐山,于高僧慧远法师门下同结莲社,共修净业。

及至唐宋,文人好佛之风更盛。

著名的王勃、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

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透彻这些作品的底蕴。

此外,还有部分作品直接取材于佛教或相关内容,如《西游记》便是以唐僧(玄奘三藏)西去印度取经的经历为题材。

学过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对汉传佛教贡献卓著。

《西游记》取材于这段历史,创作中自然渗透了许多佛教思想。

遗憾的是,经过部分影视作品的演绎,唐僧反而成了孙悟空、猪八戒的拙劣陪衬,未能再现历史真实。

而《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笔记小说,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至于名著《红楼梦》中,则为读者展现了许多极富禅意的诗作。

如果对佛教一无所知的话,势必无法正确解读这些作品。

三、佛教与艺术佛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

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极大促进了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的发展。

其中,尤以雕塑领域更为突出。

存世作品中,佛教造像不仅数量众多,更有着令世人瞩目的艺术价值。

如果没有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众多石窟中数以千万计的佛教造像,没有巍峨梵宇中的诸佛菩萨,雕塑艺术宝库将减少一半以上的珍藏,中国雕塑史也决不会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么丰厚、那么有份量。

而存世的古建筑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寺庙建筑。

如现存最早的两座唐代古建,均为佛寺殿堂,即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

至于古塔,基本都是佛教建筑。

尤其是那些经典之作,如嵩山嵩岳寺塔、山西应县木塔、大理崇圣寺三塔、苏州云岩寺塔等等,虽然风格造型各异,但都是清一色的佛塔。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

名山,既因自然景观而名,亦因人文景观而胜,而佛教名胜正是人文景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的绘画、书法作品,同样离不开佛教题材。

山水画中,有古寺梵刹、阿兰若处;人物画中,则有诸佛菩萨、金刚罗汉、高僧大德。

而各个朝代抄写的经书,则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古代书法作品。

其中,书法大家的抄经名作便不胜枚举,如王羲之书《遗教经》、张旭书《心经》、柳公权书《金刚经》、苏轼书《圆觉经》、赵孟頫书《妙法莲华经》、林则徐书《阿弥陀经》、欧阳渐书《心经》、弘一大师书《华严经》等等。

此外,敦煌还保存有大量唐人写经,既是珍贵的佛教典籍,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

在这些作品中,不仅直接以佛教相关题材乃至佛教经文为创作内容,更蕴涵着佛法的境界和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与西画截然不同。

西画重视写实,而国画重视写意,逸笔草草,直抒胸臆。

“意”就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

作品的品位有多高,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化和宗教素养,作品如何能有空灵深邃的境界呢?正所谓“功夫在画外”。

相应的,如果我们不具备佛学修养,也很难追随创作者的创作心路,进入那种意境之中。

现代人的心如此浮躁,若不了解作品之后的背景,如何穿越百千年的时空,领略那番禅意、体会那份超然呢?佛教是智慧的宗教,这一点对于无论是否真正懂得佛教的中国人,都会基本上认同这一观点。

已经接触佛教的自不必说了,没有接触过佛教的,实际上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佛教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影响。

自佛教从西域传至中国后,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国人的青睐,并在已经很完备的儒教、道教思想的夹攻下,卓然自立,形成三教鼎立之势,若没有自身超越的智慧,实难想像!二千年来,佛教思想已与中国本土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建筑、诗歌、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中,就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特别是佛教中国化后产生的禅宗思想,更是成为后世不竭的思想源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