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爱,有精彩
【摘要】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新课程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聆听的是来自童心的声音,鼓励的是学生的个性体验,感受的是学生的童年世界,谱写的是学生的独特音符,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描绘出一片五彩斑斓的天空。
【关键词】关注自己探索平等中的首席
“荒废”群体的呼唤:我们不要无人问津
沙土、黄土、黑土,不同的土壤适合生长不同的物种。
学生如同千差万别的植物种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应不同物种生长的泥土,这样才能让他们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有些学生却因为考试成绩差而被衡量为“差生”,从而被冷落一角,其实他们的内心何曾不想成为老师眼中的“好生”,但长期的应试教育钝化了我们的视角,让我们听不到了那份来自童心的天籁。
殊不知,所谓“差生”的形成,却和我们有着密切的关联。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差参不齐、错落有致的,他们既然各有千秋,他们所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当然也就大有不同,如果我们偏要在这片本适合生长桃树的土地上栽种菠萝的话,那么我们将一无所获。
语文课程目标中就给了我们教导:例如识字与写字教学,需要在
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写字,多识少写,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例如阅读,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而不要刻意追求“标准答案”。
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宽容学生,允许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合的学习方式,必要的时候允许他们违背老师的意愿“放肆”学习,只要我们的目标都达到了,岂不两全其美?何必追求整齐划一呢?正如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
教学本应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亦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
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让每一寸本应有用的土地不因我们而荒废。
“荒凉”群体的告白:我们希望被关注
教师面对自己的一份耕田,面对正在成长的一片庄稼,该如何耕种?课堂本应是教师的辛勤播种,施肥浇水,本应是学生吸取营养,茁壮成长的园地。
但我们却经常可见学生表演式的参与不足的活动。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活动的目的是要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任何同学都不应该是旁观者,但面对仅有几名同学参与其中的活动,众多学生成了观众,课堂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只相当于看了一台电视节目,他们的主体性被忽视了。
类似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相当普遍,比如用几个学生表演相声、
小品等来突出一下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表演的结果仅仅是活跃了一下课堂气氛。
这样高成本的活动,如果最终变成了一场表演,那么成本与效益就很不成比例了。
针对这一点,教师要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
对于每一个语文学习中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应重视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如果只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特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
教师切不可再高高在上,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交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生活的朋友,才能让学生充分放松,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断创造的自由天地,使其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们培养的是多功能性人才,不是培养个别演员,我们要留给孩子更多自我学习的空间,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不要让他们感受到荒凉。
“荒疏”群体的渴望:我们想自己探索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最近多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教学改革命题,许多教师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教改的指导思想。
针对过去“满堂灌”的弊端,许多教师开始注重“启发式”教学,但是由谁启发?学生自我启发,教师启发,还是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于是,“满堂问”在这样的情势下孕育而生,但是我们可曾想到,正是我们“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再纠正、再提问,学生成了教师思想的俘虏!学生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创见,是教师不允许学生对文本的争论、思想、发问和研究,学生能做的只是充当教师见解的复述者!于是知识不再记忆犹新,成了过眼云烟。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
”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是有共同之处的。
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不是“书生”,而是具有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人才。
“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提出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新理念。
在探索“新课程”的实施中,我认为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那样: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孩子不要因我们而荒疏了学业。
课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社会在不断地甚至是越来越快地向前发展。
因此,语文课程要能始终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不断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更新课程内容,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始终以新的内涵和形态给人以创新的启迪。